读书-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全文翻译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书-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全文翻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全文翻译
自诚明[1],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自:由于。
由于内心诚实而明察事理,这叫作天赋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达到内心真诚,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诚也就会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就会做到内心诚实。
这一章继续谈论“诚”的问题。人或者天生具备诚的道德,或者后天修养而具备诚的道德,虽然两者不同,但功用却相通,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朋友们对待他人,要从真诚做起,这是一种道德休养。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句话讲述了以诚为本的重要性,由秉性真诚而明悟了天理,这叫作天性;由明白天理而内心真诚,这叫作教化。真诚就会明白天理,明白天理就会真诚。孔子在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真诚”。
如果一个人的天性真诚,那么他就很容易明白世间万物的道理,做事情时就会“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由于天性是真诚的,他自然而然地会了解社会人生的常道,这就是“(本)性”。这种人就是“自诚明”的人。可以说,他们是天生具有“诚”的慧根的人。因而,在为人处世时这种人总能够持中、稳健、理性、包容,符合中庸之道。这样的禀性使他们看待事物时不会偏颇,总能把握住事情诸多表象背后的本质。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学习过程,从而知道“真诚”二字是自然界的不二法则的。认识到真诚的自然天性,从而明白人世间的事理。只有在领悟到人生需要真诚,我们对待万事万物才会诚心诚意,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反思自己的处世态度与行为方式,最终做到诚心笃行。
其实,无论我们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无论我们是自然而然地顿悟,还是后天努力得到的渐悟。总而言之,真诚是我们的必备品行和成功的基本素质。真诚既是天道运行的法则,又是人道运行的法则。只有为人真诚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才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才能够得到人生的智慧,从而拥有成功的人生。真诚、诚实、诚信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同时也是达到中庸境界的基础,而中庸之道又是人生成功的途径。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弄虚作假,这样就不是诚心诚意,没有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事,最终是难以成功的。相反,只要我们以真诚相待,也许暂时会让人产生误会,但最终还是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赞许,从而让自己的品行更为众人所熟知,为自己的成功打下牢固的根基。
《管子》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家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诸多行业中不能做到诚信待人,那么我们经商肯定会赔得血本无归;打工肯定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待遇丰厚;而即使一个农民如果不懂得讲诚守信的话,也不可能获得衣食无忧的生活;至于做官,那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一个人无半点诚心,他在朝中是无法立足的。可见,如果人无诚心,那么从种田到做官,他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因为只有“诚”才能“明”,只有以“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才有可能事业有成。所以有句话说,诚是“百得之源、成事之本”,看来的确是这个样子。
北宋的哲学家程颐说
曾国藩说:“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蓍也。”意思是说真诚的人是不会欺骗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不会欺骗他,这是因为他心中没有“私”字,更是因为他因“诚”而得“明”,对一切都看得比较明白,比较彻底。所以我们必须记住做人要以“诚”字为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通明”的境界,我们的思想修为才能够有所提升,我们的智慧才能有用武之地,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有辉煌的成就。
《中庸》一书开宗明义:
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学会通过内在的善良和诚实去体察万物的规律,万物之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中庸之道,认识了它就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我们知道,诚是内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的,而明则是天下的事理。由内在的诚实达到外在的明白事理,我们就能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体察到自然的本性与规律。反过来,只有达到天下万事万物的理或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规律之后,才能使自己更加诚实,从而
“诚”讲的是人具有的一种天性,从出生就明白许多道理,明白应该怎么样和不应该怎么样,知道是非善恶,知道怎样才算是“仁”。这样发自内心、发自“诚”意的思想和品行,可以说是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因为他原本就以为应该这样或者那样,是天理,所以可以认为是天性的外现,这只有圣人能够达到。“自诚明”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作用。“诚”在于个人的内在真诚,即自身的素养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进行自我教育,以此使自己明理增智。“自诚明”注重的是个人自主性的发挥,通过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内发而来,“诚”有所增,进而实现自己的不断超越。
而我们大多数人是平凡之人,只有通过别人的教化,通过学习明白是非、善恶、仁、义等人生道理。如果我们通过教化明白了许多道理之后,能够达到“诚”的境界,就差不多可以称作“贤人”了,但绝不是圣人。可见,教化对于普通人,其作用还是很重要的。
“明”就是明白道理,获得智慧。如果用现代的观点来讲,“明”即教育者通过向学习者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使他们掌握个人的生存和生活之道,生活得更加幸福完美。其实,“明”更多的是通过外在的因素使个人的身心获得成长,使其人性更加健全、品行更加端正。“诚”就是内心真诚,心灵获得发展。个人通过受教育,积累知识、经验和智慧,使自己的内心获得丰富和发展,逐渐达到天性的自由。“自明诚”更多强调的是教育者对学习者品行与思想方面的启迪与教化。
西方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自明诚和自诚明之间是合二为一的。“天命之谓性”,本性就是人的天生自由的状态。自明诚和自诚明的最终目标都在于使个体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即“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把握安身立命之根”。其实人的天性主要是这四种,即理性、德性、感性、灵性。何为教化?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其实教化最为根本的就是康德所说的:使人成之为人。通过教化,个体对自我天性的发展有所觉悟,个人的思想境界有所提升,由诚至明,由明至诚,斯已矣!
原文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swenhua/46911.html
以上是关于读书-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全文翻译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读书-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全文翻译;本文链接:http://gazx.sd.cnhttp://gazx.sd.cn/qwqs/241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