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台北市立大學)
拙文探究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用法,考察使用語料包括清華簡(壹~參)、郭店簡、上博簡(一~九)、包山簡、新蔡葛陵簡、望山簡、天星觀簡、長沙子彈庫帛書及其他散見楚簡牘[1],並與傳世文獻上古漢語《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禮記》、《荀子》、《戰國策》、《韓非子》、《呂氏春秋》、《史記》[2]等比較。
「盡」用作總括範圍副詞,含有「全都」之意。《說文‧皿部》:「盡,器中空也。」甲文字形象从又(手)持帚滌器之形,表示食物用盡之意。使事物罄空則有「竭盡」義,「盡」
之動詞用法,當是由此引申而來。《廣韻‧軫韻》:「盡,竭也。」《禮記‧哀公問》1259:「固民是盡。」孔穎達疏:「盡,謂竭盡。」「竭盡」則「無遺」,《戰國策.魏策三》:「盡故宋」鮑彪注:「盡,無遺也。」「盡」的動詞用法,自古至今並非罕見。例如:
1)鄧曼曰:「王祿
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左傳.莊公四年》163-9)
2)呂甥曰:「以韓之病,兵甲
中国历史上真实的奇人故事
盡矣。」(《國語.晉語三》330-5)
3)民產絶則畜生少,兵數起則士卒
盡。畜生少則戎馬乏,士卒
盡則軍危殆。(《韓非子.解老》144-9)
4)楚兵罷食
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史記.項羽本記》331-4)
以上各例,「盡」表罄空、空乏義。「盡」又可表竭盡義。例如:
1)南陽諸姬,楚實
盡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459-3)
2)脫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襏襫,霑體塗足,暴其髮膚,
盡其四支之敏,以從事於田野。(《國語.齊語》228-4)
3)欲為君
盡君道,欲為臣
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孟子.離婁上》151-1)
4)故操彌約,而事彌大。五寸之矩,
盡天下之方也。(《荀子.不苟》49-2)
5)今為臣
盡力以致功,竭智以陳忠者,其身困而家貧,父子罹其害。(《韓非子.姦刧弒臣》98-13)
6)上雖病,彊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
盡力。(《史記.留侯世家》3046-3)
「盡」作總括範圍副詞的用法,又當是從動詞用法引申虛化而來;當含有「竭盡」義的動詞「盡」處在連謂結構第一謂語的位置,而語言的訊息焦點落在第二謂語,經重新分析,兩者不再是並列的關係,而是偏正的關係,「盡」在句中作狀語,是謂語的修飾語,含有「全都」之義,「盡」就語法化而具有範圍副詞的詞性。《墨子.經上》:「盡,莫不然也。」劉淇《助字辨略》卷三:「盡,皆也,悉也。」王念孫《讀書雜誌.墨子第四》「『盡若方之相召也』,盡,猶皆也。」《戰國策.魏策三》:「盡故宋」鮑彪注:「盡,無遺也。」此「盡」字為動詞,句中充當述語。若此一義「盡」字著加於另一述語前,則動詞「盡」,經重新分析,語法化為表全都義總括範圍副詞,在句中擔任狀語。範圍副詞「盡」主要用在動詞謂語句之前,其複數語義指向,後指賓語多於前指主語,其語法功能在於表示謂語的動作行為無例外地涉及賓語的全部。範圍副詞「盡」的「這種用法和特點,在先秦其典籍中具有共同性,但到戰國晚期特別到兩漢以後,就不那麼明顯了。」[3]副詞「盡」複數語義指向主語的用例如:
1)夫豈不知楚師之
盡行也?(《左傳.桓公十三年》137-7)
例1「盡」與前句「畢」互文對舉,並作表全都義的總括範圍副詞。
2)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畢出,萌者
盡達。(《禮記.月令》431-4)
3)宋王大說,飲酒。室中有呼萬歲者,堂上
盡應,堂上已應,堂下
盡應。(《呂氏春秋.觀表》1569-12)
例3「盡」字句主語「堂上」指堂上之人;「堂下」指堂下之人,本是主從結構,省略端語,以表範圍的限制性加語稱代全體,表現靈活的修辭手法。
4)噲遂入,披帷西嚮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
盡裂。(《史記.項羽本紀》313-5)
以上諸例,範圍副詞「盡」複數語義指向主語,謂語皆為不及物動詞。範圍副詞「盡」複數語義指向亦可朝後指向賓語。例如:
1)我王來,既爰宅于茲:重我民,無
盡劉。(《尚書‧盤庚》71) 例1賓語省略,如欲還原,則可以代詞「之」還原,稱代前句受事賓語「我民」─指殷商遺民。
2)晉士蒍使群公子
盡殺游氏之族,乃城聚而處之。冬,晉侯圍聚,
盡殺群公子。(《左傳.莊公二十六年》232-7)
3)(楚子)使屈申圍朱方,八月甲申,克之,執齊慶封而
盡滅其族。(《左傳.昭公四年》1253-2)
4)昌它亡西周,之東周,
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東周大喜,東周大怒。(《戰國策‧東周策》37-1)
5)荊莊王好周遊田獵,馳騁弋射,歡樂無遺,
盡傅其境內之勞與諸侯之憂於孫叔敖(《呂氏春秋.情欲》87-9)
6)漢擊之,大敗楚軍,
盡得楚國貨賂。(《史記.項羽本紀》330-2)
範圍副詞「盡」用在判斷句中,位於名詞謂語前,其複數範圍皆指向主語,表示主語全部都具有斷語所顯示之特點。例如:
1)分曹地。自洮以南,東傅于於濟,
盡曹地也。(《左傳.僖公三十一年》486-2)
2)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致於犬馬
盡然,而況於人乎?(《禮記.內則》755-3)
3)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
盡富也。(《孟子.離婁下》187-4)
4)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顧其邑
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呂氏春秋.本味》744-4)
5)匃奴騎,其西方
盡白馬,東方
盡青駹馬,北方
盡烏驪馬,南方
盡騂。(《史記.匃奴列傳》2894-5)
戰國簡帛中「盡」出現64次,用作副詞23次(《清華》5次、《上博》8次、《郭店》1次、《包山》1次、《葛陵》2次、《天星觀》6次)。
「盡」用在動詞謂語句,其複數語義指向主語之用例如下:
1)王曰:「嗚呼!公,女念哉!愻措乃心,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付余一人。」(《清華壹.祭公之顧命》9)
例1主語省略,主語為前句「乃心」。
2)禹立三年,百眚(姓)以仁道,豈必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仁。(《郭店.緇衣》12)
例2主語省略。謂語「仁」乃名詞轉品充當句子述語;鄭注:「言百姓傚禹為仁,豈必本性盡有仁道?」。
3)民有三保:曰城,曰固,曰阻,三者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用不棄,邦家以宏。(《上博四.曹沫之陳》56)
例3為受事主語句,主語為邏輯事理上之賓語,實際含有被動意味,謂語主要作用在於表示主語之狀態。
4)舉邦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獲,女獨亡得。(《上博九.靈王遂申》4~5)
例4主語「舉邦」為主從短語,其深層結構實為另一大主從結構「舉邦之人」之加語,端語省略,以表範圍限制性加語「舉邦」稱代整體,意為「全國之人」。
5)應會占之曰:吉。至九月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雀立。凡此蔽也,既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迻。(《包山》204)
例5為受事主語句,主語「凡此蔽也」乃邏輯事理上之賓語,實際含有被動意味,謂語的主要作用在於表示主語的狀態。
範圍副詞「盡」的主要功能是表示賓語為複數,句例較多。例如:
1)是夕,天反風,禾斯起,凡大木之所拔,二公命邦人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復筑之。(《清華壹.金縢》14)
2)鄭師逃入於蔑,楚師圍之於蔑,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逾鄭師與其四將軍,以歸於郢。(《清華貳.繫年》131)
3)楚人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棄
苏联视频讲解中国历史故事
其旃、幕、車、兵,犬逸而還。(《清華貳.繫年》135)
4)今君王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去耳目之欲,人以君王為聚。(《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6~7)
5)文王持故時而教民時,高下肥磽之利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知之。(《上博二.容成氏》48~49)
6)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割以九豭,禱以九犉,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刏)以二豭。(《葛陵》甲三282+零333)[4]
範圍副詞「盡」用在判斷句中,位於名詞謂語前,它的複數範圍都指向主語
中国历史上真实的庞娟故事
,表示主語全部都具有斷語所顯示的特點。例如:
1)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吾)欲致尔於辠,邦人其謂我不能稱人,朝起而志書夕廢之,是則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不穀之辠也。(《上博八.王居》乃言6+乃
中国历史故事 井底之蛙
言7)[5]
例1是判斷句,副詞「盡」與表決斷的句末語氣助詞「也」配合,表示「全都是」之意。
2)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綠組之綏。(《天星觀‧遣策》)
3)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玄羽之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天星觀‧遣策》)
4)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倜。(《天星觀‧遣策》)
5)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白羽之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天星觀‧遣策》)[6]
漢語副詞的語法功能是在句中作狀語,用來描狀限制謂語(包括敍事句的述語、表態句的表語、判斷句的斷語)。「盡」可以用在判斷句中,位於名詞謂語前,作修飾成分,具有範圍副詞的詞性,是由於此名詞性成分在句中處於謂語的地位。兩者是偏正的關係;是狀謂的關係。
在楚簡、秦簡還有一類「盡+時間詞語」的短語,《葛陵》4次、《天星觀》9次、[7]《包山》11次、《睡虎地》9次。例如:
1)[占之]曰:甚吉。未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八月疾必瘥。(《葛陵》甲三160)
2)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冬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之月,侍王尚自利順。(《星天觀‧卜筮祭禱》)[8]
3)自荊夷之月以就荊夷之月,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卒歲躬身尚無有咎。(《包山》199)
4)自夏夷之月以就集歲之夏夷,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盡)集歲躬身尚無有咎。(《包山》216~217)
5)金布授衣者,夏衣以四月
盡六月稟之,冬衣以九月
盡十一月稟之,過時者勿稟(《睡虎地.金布律》90)
這類「盡+時間詞語」中的「時間詞語」是名詞性成分,雖然和上述判斷句「盡+名詞性成分」,其外形同是[盡+NP]的型式,但却是「同型異構」,它們的內部結構截然不同。「盡+時間詞語」是述賓結構,「盡」是動詞述語,帶時間賓語,「盡」對「時間詞語」是支配的關係;判斷句「盡+名詞性成分」是狀謂結構(偏正結構),「盡」是範圍副詞,描狀限定在句中作斷語的「名詞性成分」,「盡」對「名詞性成分」是修飾、描狀限定的闗係。若將這類「盡+時間詞語」的「盡」視同判斷句「盡+名詞性成分」的「盡」,恐怕不是很妥當句法分析。如果說把「盡卒歲」、「盡集歲」這類短語的「盡」,當作表總括的範圍副詞,用來修飾名詞性成分,語義指向賓語,譯為「整個」。這樣的理解、分析是無法正確落實到「盡卒歲」、「盡集歲」這類短語的內部結構、成分的。如果將「盡」譯為「整個」,用來修飾名詞性成分,則「盡卒歲」、「盡集歲」這類短語就成了主從短語;「盡」用作描寫性加語,且與「語義指向賓語」一語相矛盾。究其實,「盡卒歲」、「盡集歲」、「盡某月」這類短語,應當理解為述賓短語,「盡」的詞性是動詞,而不是副詞,後帶時間賓語是它支配的對象,而不是所修飾的中心成分。動詞「盡」含有「竭盡」、「完結」的意思,已如上文所述。又有「終止」的意思,《玉篇.皿部》、《廣韻.軫韻》并云:「盡,終也。」《小爾雅.廣言》:「盡,止也。」《漢書.諸侯王表》:「自雁門以東,盡遼陽,為燕代。」《漢書.律歷志》:「以元鳳三年十一月朔旦冬至盡五年十二月各有第。」《助字辨略》卷三:「此盡字猶訖也。」則「盡卒歲」、「盡集歲」、「盡某月」這類短語,含有「到(時間詞語)底為止」」之意,相當於白話「到年底為止」、「到(滿)周年為止」、「到某月底為止」,文從字順。
在《天星觀》有9例「盡某月」,包括冬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屈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夏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八月、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
月、獻月等六個楚月名。晏昌貴先生說:「楚人所謂『月貞』,是每月必貞的。『月貞』的日期選擇,我們推測應該在每月的月初(朔日),這樣才會有『盡某某月』的說法,占卜一月之內的吉凶。」[9]由始至終,「盡」含有「整個」的意思,乃由文意理解使然,所謂「語境吸收」也,而非語法結構分析所得,包括後世「盡日」、「盡夕」等一類短語,其結構、用法都與「盡某月」相同,「盡」都當理解為動詞的致動用法,後帶時間賓語。從出土戰國簡帛來看,這類時間短語多量地出現在卜筮禱祠簡中,應是當時的習語。
「盡日」、「盡夕」等一類短語,亦見於傳世文獻。例如:
1)稱其所是,行其所非,是以
盡日極慮而無益於治,勞形竭智而無補於主也。(《淮南子.氾論》933-1)
2)足下
盡日止攻,士死傷者必多。(《史記.高祖本紀》360-1)
3)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今足下留兵
盡日圍宛。(《新序.善謀下》1260-4)
4)鴟夷滑稽,腹大如壺,
盡日盛酒,人復借酤。(《漢書.游俠列傳》3713-1)
例4《漢書.游俠列傳》:「盡日盛酒」顏師古注:「盡猶竟日也。」。「盡+時間詞」,上古漢語句例較少。中古漢語用例漸多。例如:
1)後請止,未
盡月復奏議令賣酒醪。(《漢書.翟方進傳》3423-6)
例1「盡月」前著加不定副詞「不」,也顯示「盡」的動詞性。
2)使民用其言,家無大小,能食穀者晨夜
盡日相勸,及澤布種,天為長大。(《太平經.庚部大壽誡》455-23)
3)榮見太祖所將兵卒少,力戰
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三國志.魏書》7-7)
4)六月己酉,初令伏閉
盡日(《後漢書.和帝本紀》179-2)
例3、例4「盡日」作補語。例4李賢注引《漢官舊儀》:「伏日萬鬼行,故盡日閉,不干它事。」「盡日」用作狀語。
5)竟日
盡夕無言,帝推問之急,乃曰……(《三國志.吳範列傳》裴松之注,1427-8)
例5「竟日」、「盡夕」中「竟」、「盡」互文對舉,這是修辭手法,使文章有變化,其語法功能相同。
6)入則歌姬舞女,擊筑吹笙,絲竹迭奏,連宵
盡日。(《洛陽伽藍記.城南高陽王寺》155-1)
與動詞「盡」同樣具有「完結」義的「畢」、「竟」、「終」,同步引申、語法化,構成「V(盡、畢、竟、終)+時間詞」,如「畢世」、「畢夕」、「竟冬」、「竟月」、「終歲」、「終朝」……等,「盡、畢、竟、終」都可作「整個、全」理解,但其語法功能都是作動詞述語。
(編者按:[1]除上開簡帛文獻,其餘請見陳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使用版本:楊伯峻:《論語譯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孟子譯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5);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5);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三家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
[3]請參見何樂士:《左傳範圍副詞》(長沙:岳麓書社,1994),頁100。
[4]宋華強:《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頁454。
[5]陳劍:〈《上博(八).王居》復原〉,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20日。
[6]以上例《天星觀‧遣策》四例,請見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頁292。
[7]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頁292~293頁。晏昌貴:〈天星觀卜筮祭禱簡釋文輯校〉,《簡帛數術與歷史地理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頁133~134。
[8]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頁1171~1172,圖版。晏昌貴:〈天星觀卜筮祭禱簡釋文輯校〉《簡帛數術與歷史地理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頁133。
[9]晏昌貴:〈天星觀卜筮祭禱簡釋文輯校〉,《簡帛數術與歷史地理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頁136。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434.html
以上是关于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