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陆贾的政治法律思想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浅论陆贾的政治法律思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浅论陆贾的政治法律思想
西汉初年的思想家中,影响较大的当数陆贾、贾谊、韩婴和董仲舒。这些思想家是不同阶段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展现了思想演变进程中的时代特点。从秦的法家专政到汉武帝以后儒家经学地位的确立,思想家们的贡献就是从根本上转变“治”的指导思想问题。“治术”对于思想体系的基本要求是有效地进行实用操作和实现制度化,汉代中期形成的新儒学达到了这一要求。这正是思想家努力探索的结果。在这批思想家中,陆贾是最早作出这种贡献的。
陆贾是刘邦的早期追随者之一,并在刘邦建立汉帝国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他。约生于公元前240年,死于公元前170年,楚国人。史载,西汉建立不久,陆贾在汉高祖面前“时时说称《诗》、《书》。高祖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①]高祖是个聪明人,听得出这句话的分量,便对陆贾说:“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占成败之国。”[②]陆贾便作了“论为治之道”的12篇文章,每奏一篇,皆得刘邦称许。这本书即为《新语》。
《新语》保存至今,文字有些窜乱,但内容基本可信,
趣读中国历史故事全10册
它相当全面地反映了陆贾的政治法律思想。通篇看来、陆贾的思想以仁义为本,又带有较浓的折衷色彩,然从一开始就提出了根本性的转变指导思想的问题。这是他的思想的主要价值所在。
陆贾的仁义学说从检讨秦朝灭亡的原因展开。陆贾认为秦朝的失败主要在于将“法治”运用到了极端,使老百姓“无所措手足”,由生怨而反抗。在他看来,法令只能诛恶,不能劝善。要真正使百姓顺服,必须用仁,去感化。在《新语》的第一篇《道基》中,陆贾开首就指出:“传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认为治理天下的“道术”是天、地、人三者相互结合而成的。天的作用是生,地的作用是养,人则以自己的作为承天统地,成就万物。综观历史上圣贤们的作为,”所以能统物通变,治情性,显仁义也”[③],使百姓变得温文而顺从,靠的就是仁义道德的教化。他接着又说:“夫人者,宽博浩大,恢廓密微,附远宁近,怀来万邦。故圣人怀仁仗义,分明纤微,忖度天地,危而不倾,佚而不乱者,仁义之所治也。”[④]自然万物与人不同,自然方面的天地、神灵,幽闲清净,只要尽情发挥自己的效能,无所作为却能自然成功。人的最大特点是有所作为,古来圣人莫不如是,而人在认识上和行为上的作为靠的就是仁义。仁义的效用是无限的,它是支配自然和阴阳的根本属性和力量,是动物生活和情感的根源,先圣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乃至君臣、亲属,一切神圣的东西,无不体现仁义精神,以仁义为最高原则。
陆贾洋洋12篇的恢弘之言,就是为了论证仁义是治国之本,历史上的圣哲明王,尧、舜、周公,他们领导下的大治,都是实行仁义德化的结果。圣人在认识上有着超凡的能力,在事业上成就非常的功业,就在于他们道德高尚,能够“怀仁仗义”。仁义是万世不易之则,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指导原则。但陆贾并不完全否定法的作用,他主张将法用作仁义的调剂和补充,为汉天下作长久计,君主的作为应该“尚宽舒以口其身,行身中和以致疏远;民畏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美其治而不敢违其政。民不罚而畏。不赏而劝,渐渍于道德,而被服于中和之所致也。”[⑤]威德并施,行宽舒之政,就可以达到不治之治的效果。汉初,陆贾是第一个站出来总结秦亡的经验教训,明确主张革秦苛法,化为仁义之治的。
受黄老学说的影响,陆贾《新语》的各篇都带有“无为”的色彩,认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⑥]。陆贾的“清静无为”主张和“至德之世”理想与老庄有着较大的不同。老庄道学立足于自然,否定道德文化和教育的作用,倾注于成败、祸福、得失的研究;陆贾思想的根本点是创造和前进,实行仁义之治。
汉朝建立之初,面临的是残破不堪的局面,田地荒芜,经济凋敝,劫后余生的百姓对秦政的苛刻记忆犹新。因此,当务之急是收拾人心,招抚流亡,拨乱反正,恢复经济。陆贾提出的无为方针是:“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虚无寂寞,通动无量。故制事因短,而动益长,以圆制规,以矩立方。”说得更详细一点,就是:“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舌老甘味于堂,丁男耕耘于野;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⑦]这里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不是不要政府和官吏,也不是不要听讼断狱的法律制度,而是要求统治者对人民不要作过多的干涉,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不致于激发民众对统治者的反抗。这样,政府官吏和法律制度的强制性也就会缓和。这是十分积极的治国之策,它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是主张有一个不给民众增加烦劳而能统治广土众民的国君,达到真正意义上“君子之为治”的境界。
弥漫于汉初的黄老学说,有其宽容姑息、兼收并蓄的一面,但在政治法律方面,实质上仍然严酷和毫不放松地坚持对民众实施控制和镇压的“法治”,它纠正和改变的是秦朝对法治的滥用,根本立场却与秦统治者如出一辙。汉承秦制的主旨与精髓也就在其中。作为汉初政治家的陆贾无疑会受到黄老学说的影响,这是汉初其他政治家同样不免的。但陆贾的思想并未被黄老的无为所左右,在他的观念中,道家的无为已被儒家的道德仁义所消化,或者说,他用儒家的道德仁义抽换和修正了黄老学说消极的一面。陆贾的无为实是有为:“故无为者,乃有为者也。”[⑧]他建议统治者应多考虑民心的向背,减轻剥削,减轻刑罚。他说:“天地之性,万物之类,怀德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归之则充其侧,畏之则去其域。故设刑者不厌轻,为德者不厌重;行罚者不患薄,布赏者不患厚。所以亲近而致远也。”[⑨]要求统治者靠“德”去争取民心,不要用刑罚去招致怨恨。可见,陆贾的政治公式很简单:无为就是有为,有为的表现就是施行仁义。这一套说教,在表达黄老宗旨的同时,也传达了后来登上政治舞台的儒家学说的治国意旨.
陆贾的政治法律观是积极的,他的人生观也是积极进取的:陆贾批评了当时颓废的人生观和出世求神的举动,也排斥那些大谈阴阳灾异图谶的方士儒生,说他们“论不验之语,学不然之事,图天地之形,说灾变之异,乖先王之
中国历史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法,异圣人之意,惑学者之心,移众人之志”[⑩],他提出“圣人不空出,贤者不虚生”[?],以积极有作为的行动努力救世。
陆贾思想的基础是他的进步的社会历史观。陆贾继承了苟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他说:“尧舜不易日月而兴,桀纣不易星辰而亡。天道不改,人道易也。”[?]这是说自然界的变化和存在,不受人事的决定,人事只能决定社会方面(人道)的变易。“世道衰失,非天之所为也,乃国君者有以取之也。”[?]社会的治乱不是什么有意志的“天”决定的,而是由统治者的政治措施直接引起的。这种认识观显然是唯物主义的。陆贾的历史观又受到韩非历史见解的影响,分古史为“先圣”、“中圣”、“后圣”三个吋期。先圣时期从伏羲作八卦开始:神农教民稼穡,黄帝建造房屋,后稷发展农业技术,禹决江河、平水土,奚仲造车、驾马服牛,皋陶立狱制、设赏罚。中圣指的是文武、周公时期:“设辟雍庠序之教,以正上下之仪,明父子之礼,君臣之义,使强不凌弱,众不寡暴,弃贪鄙之心,兴清洁之行。”[?]后圣“乃定五经,明六艺,承天统地,穷事察微,原情立本。以序人伦,纂修篇章,垂诸来世。”[?]此处值得注意的是,陆贾没有祟古非今的迷信思想,也反对了神意决定历史的宗教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顺应时代要求制定政治法律制度的观念,尽管这些观点十分不完备。
陆贾的法律观中,还包含要求建立国家高度统一的政治局面,所谓“权行于海内,化流于诸夏”,“举一事而天下从,出一政而诸侯靡”,“圣人执一政以绳百姓,持一概以等万民,所以同一治而明一统也”。这也是战国以来地主阶级长期追求的政治理想.
[①]《史记》卷97《郦生陆贾列传》。
[②]《史记》卷97《郦生陆贾列传》。
[③]《新语·道基第一》。
[④]《新语·道基第一》。
[⑤]《新语·无为第四》。
[⑥]《新语·无为第四》。
[⑦]《新语·至德第八》。
[⑧]《新语·无为第四》。
[⑨]《新语·至德第八》。
[⑩]《新语·怀虑第九》。
[?]《新语·思务第十二》。
[?]《荀子》卷11《天论第十七》。
[?]《新语·明诫第十一》。
[?]《新语·明诫第十一》。
[?]《新语·道基第一》。
[?]《新语·道基第一》。
(资料来源:《史学》2006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 下一篇:《资治通鉴》的纂集与特点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苏联解体前的五张老照片,最后一张令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革开“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老照片:盛世才统治下新疆的状态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穷凶极恶的纳粹别动队 营救墨索里尼军阀韩复榘为什么被蒋介石处死?他有《红楼梦》人物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遗曾丐帮帮主 洪七公何以胜任中原武林三国刘表出装带甲十万为什么不能成大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一个作者的中国历史故事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历史学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历史人物的故事名字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学科简史
时序 地域 人物 著作 流派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510.html
以上是关于浅论陆贾的政治法律思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浅论陆贾的政治法律思想;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