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首发)
一、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上博五·三德》简1:平旦毋哭,明毋歌,弦、望斋宿,是谓顺天之常。
“明毋歌”,整理者认为:“‘明’,天亮。《淮南子·天文》所述十六时制有‘晨明’、‘朏明’、‘旦明’,用以表示夜半后、日出前的时段,其中‘旦明’即‘平旦’。”
晏昌贵先生认为:该“明”字与本简“明王”上部,第3简“天命孔明”的写法均不相同。可能即是“晦朔”之“晦”字。并指出,睡简《日书》甲种155背:“墨(晦)日,利坏垣、彻室、出寄者,毋歌。朔日,利入室,毋哭。望,利为囷仓。”《颜氏家训·风操》:“道书又曰:晦歌朔哭,皆当有罪。天夺之算,丧家朔望,哀感弥深,宁当惜
中国历史故事儿童绘本3-8
寿,又不哭也。”《抱朴子·微旨》亦以“晦歌朔哭”为不吉之事,与轻秤小斗、狭幅短度、以伪杂真、采取奸利、诱人取物、越井跨灶诸事并列,谓犯之则司命夺其纪算,说与《颜氏家训》略同。[1]
按:“明”字原简文作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正如晏昌贵先生所说,整理者将该字隶作“明”的确与字形不甚相合,楚文字中“明”字常见,如: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上博一·孔子诗论25),同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相比,左部所从不同,一从“日”,一从“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上博二·容成氏》37号简有一怪字似与此相似,为便于行文,繁引如下:
《上博二·容成氏》简37:于是乎有喑、聋、皮(跛)、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瘿、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偻始起。
整理者认为,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可能是写坏的字。[2]何琳仪先生释为“玄”,疑为“幻”之变体,通作“眩”。[3]刘钊先生认为:此字本像“目”一边明亮一边暗昧形,是个会意字,即‘眇’字的本字,‘眇’则为后起的形声字。[4]徐在国先生结合《上博三·周易》中的“榠”字认为此字当释“冥”。[5]刘信芳先生指出:“(此字)其右半并未完全涂黑,而是在黑的这一半的中间有一竖笔,明显是‘月’形。”并据此认为该字当释为“昌”,读作“张”。[6]黄德宽先生也结合《上博三·周易》认为此字可能是“杳”字的省文,读作“眇”。[7]
就字形来看,刘信芳先生对字形的描述是符合实际的,我们仔细查对过简文照片,正如刘先生所说,此字右部并非完全填实,而是中间有一竖笔,但刘先生据此认为是“月”字则与形欠合。战国文字中“目”字异体作如下诸形: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郭·唐26)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陶汇3·557)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陶汇3·701)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玺汇0707)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玺汇1662)
比较可知,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字与此相类,但不同的是此字左边完全是空白,因此此字可能并非“目”字。正如诸位学者分析的,此字右部当是有意填黑了一笔,有表意作用。因此刘钊先生认为此字本像“目”一边明亮一边暗昧形,是非常正确的,而且释为“眇”之本字放之简文似亦可通。不过我们怀疑此字可能是“瞑”的本字。“瞑”在文献中的常用义是“闭目”,如:《吕氏春秋·知接》:“人之目,以照见之也,以瞑,则与不见同。”刘向《说苑·谈丛》:“惠施卒而庄子深瞑不言,见世莫可与语也。”但也用来表示“目盲”,如:《逸周书·大子晋》:平公将归之,师旷不可,曰:“请使瞑臣往与之言,若能幪予,反而复之”……师旷蹶然起曰:“瞑臣请归。”……师旷对曰:“瞑臣无见,为人辩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闻而易穷。王子,汝将为天下宗乎?”所以我们认为此字可能是“瞑”的本字。这样理解,也刚好同2号简中“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瞽)鼓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瑟)”中的“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瞽)”相一致。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与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相较,差别主要在于前者中竖两边用了两个大黑竖点,书者未用两个竖划,显然是有意用点来填充之意。这两个黑竖点也是成为此字同上列战国文字中“目”字的主要区别。由此我们认为这两个字形均是“瞑”之本字。简文中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字从“月”“瞑”声,当即“暝”字之异体。“暝”有“昏暗、阴沉”之义,如:宋玉《神女赋》:“闇然而暝,忽不知处。”《汉书·五行志下之上》:“震者雷也,晦暝,雷击其庙,明当絶去僭差之类也。”字亦作“冥”,如:《史记·高祖本纪》:“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简文中从“月”似乎更加符合此词“昏暗”之义。这样简文“平旦毋哭,明毋歌”恰好与《抱樸子·微旨》记载“晦歌朔哭”為不吉之事相合。[8]
此外,楚简中还有几个与“瞑”有关的字。
二、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上博三·周易》简15: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成又愈,亡咎。
“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整理者认为是“杲”字,读为“明”。[9]陈伟先生认为是“某”的另一种写法,读为“晦”,与“冥”字辞义相同。[10]徐在国先生认为此字从“木”、“冥”声,释为“榠”。其中“木”上所从并非是“日”,右部有一小部分涂黑,当是有意为之。上博竹书(二)《容成氏》37简中“皮”后之字,一半明一半黑,与此字上半所从同,当释为“冥”字。简文“榠”当读为“冥”。[11]黄德宽先生认为:是“杳”字异文,是用涂黑而造出的一个异体字。[12]
上文明确了“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字为“瞑”之本字,所以此处字形当从徐在国先生所说,分析为从“木”“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声。不过须要指出的是楚简中还有一榠字,其上部并不涂黑。《信阳楚简》简1·23:今爲州,昊昊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冥冥),有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日……李零先生将此字读作“冥”,并指出:“冥冥”,亦合文,是昏暗的意思。“冥”,像有实在木上,应即“榠”字。“榠”即“榠樝”之“榠”,见《玉篇》、《广韵》、《集韵》。榠樝是木瓜类植物(参《本草纲目》)。其字正像瓜在木上。[13]最近出版的《上博五·三德》简19亦有此字,简文作:“毋曰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冥冥),上天有下政。”李零先生也将其读作“冥冥”。“冥冥”一词文献多见,如:《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吕氏春秋·论威》:“窅窅乎冥冥,莫知其情,此之谓至威之诚。”可见李零先生释作“榠”,读作“冥”与形与义均相合。在古文字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即把某字的一部分,改写作与该部分形近而又与该字音近的偏旁,使它声符化。《上博三·周易》简15中的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字可能就是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将其上部声化成与其形近且音近的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所致。[14]
三、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曾侯乙墓竹简》简65:黄▃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豻)驭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君之一乘畋车。
《曾侯乙墓竹简》简201: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君之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畋车,丽两黄。
《包山楚简》简143:鄝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域)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敔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君之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邑人黄钦。(包143)
《曾侯乙墓竹简》整理者认为此字从“邑”“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声,“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见于战国货币文字,即“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字。[15]李零先生隶作“鄍”,无说。[16]刘信芳先生认为包山简中的此字从邑,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声,读为“杞”,《汉志》南郡有“杞县”,应即“杞君”封地所在。[17]现在看来,此字当从李零先生所隶。我们怀疑此地名即是楚国要塞“冥阨”(《左传·定公四年》),字或作“黾塞”(《战国策·楚策四》),或作“黾隘”(《史记·春申君列传》),或作“鄳塞”(《史记·楚世家》),或作“鄳阨”(《史记·苏秦列传》),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市西南。此外,宋华强先生指出新蔡简中有一个地名作“鄳”(《新蔡》甲三193),又写作“黾”(《新蔡》乙四129)。即是文献中的“冥阨”。[18]
四、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天星观楚简》……轼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索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之里。[19]
《望山楚简》M2·2:女乘一乘:龙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齿寽[20]。翟轮。肙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联縢之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肙,轩反,肙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联縢之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丹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之里,丹厚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之纯,亓(其)韦,丹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联縢之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亓(其)并棂 ,丹厚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之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黄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组之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卅=(三十),丹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之屋,纺里,绢……
《望山楚简》M2·15:一桍□,一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紫)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纺屋,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绝)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柱昜马,禺纯,虎……
《望山楚简》M2·24:……联縢之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
李零先生将此两字分别隶作:“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无说。 [21]“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丧车五,乘木车,蒲蔽,犬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尾櫜疏饰。”郑玄注:“以犬皮为覆笭。”《天星观楚简》中的“轼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正与此同。《望山楚简》中的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字,朱德熙等先生认为与曾侯乙墓竹简所记车马器中一个从“杲”的字有关,疑二字所指为同一种东西。[22]但两字形比较可知,差别较大。这也可能即是朱先生只是表示一种怀疑的原因。李零先生将其隶作“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至确。“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均从“冥”得声,形旁也义近,可能即为一字之异体。许多从“冥”之字皆与“覆盖”义有关。如“幎”、“塓”等。《吕氏春秋·知化》:“夫差將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見 子胥於地下?乃爲幎以冒而死。”《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載地……舒之幎於六合,卷之不盈於一握。” 高诱注:“幎,覆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圬人以時塓館宫室。”杜预注:“圬人,塗者。
成语故事是中国历史吗
塓,塗也。”由此我们怀疑“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不仅可覆在“车轼”上,而且还可盖在“轩反”、“韦”、“并棂”上。 “轩反”疑即指轩车顶盖之反。古车在车盖上可以有盖衣,如:秦始皇陵2号铜车,除金、银零件外,整体用铜制,惟于车盖上附有一层丝织物。据孙机先生考证,这些丝织物当即《说文·巾部》“幪,盖衣也”之幪。车盖之有盖衣犹车杠之有杠衣。盖衣当蒙
中国历史故事寓言
覆于盖上。但此车已有铜盖,不便再加铜幪,所以盖衣就直接用丝织物制作了。[23]此处的“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可能即指蒙在车轩上的盖衣。“并棂”即车笭。[24]《説文》:“笭,車笭也。”即古车车舆四周交叉成棂格形的栏杆,不少棂格上都有覆盖物,如,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的GCHK1—3号车舆,其车笭上还残存有丝织物痕迹。[25]由此我们怀疑简文中“并棂”上的“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即指这些丝织物而言。不过由于“韦”尚不能确知指车哪一位置,[26]故此处的“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7]
(编者按:[1]晏昌贵:《〈三德〉四札》,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6年3月7日。
[2]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9页。
[3]何琳仪:《沪简二册选释》,载《学术界》2003年1期。
[4]刘钊:《容成氏释读一则》(二),“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2003年4月6日。
[5]徐在国:《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补正》,“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2004年4月24日。
[6]刘信芳:《楚简〈容成氏〉官废疾者文字丛考》,载《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书局2004年。
[7]黄德宽:《楚简〈周易〉“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字说》,载《中国文字学报》2005年1期。见:http://www.sinoss.com/portal/webgate/_CmdArticleList?QUERY=d.id=774&JournalID=774。
[8]晏昌貴:《〈三德〉四札》,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6年3月7日。
[9]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8页。
[10]陈伟:《楚竹书〈周易〉文字试释》,“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2004年4月18日。
[11]徐在国:《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补正》,“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2004年4月24日。
[12]黄德宽:《楚简〈周易〉“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字说》,载《中国文字学报》2005年1期。见:http://www.sinoss.com/portal/webgate/_CmdArticleList?QUERY=d.id=774&JournalID=774。
[13]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见《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又《長台關楚簡〈申徒狄〉研究》,见《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第182页。
[14]参见李家浩:《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载《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第586页。
[15]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见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上),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518页。
[16]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见《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
[17]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台湾]艺文印书馆2003年,第143页。
[18]宋华强:《楚墓竹简中的“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字及“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字》,“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2004年6月13日。
[19]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84页。此
中国历史故事与感悟
段简文《楚系简帛文字编》第1018页作“……轩裏素金之里。”其中前一个“裏”字疑为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字形近误摹。同时简文中的“轩”字当为“轼”字之误释。
[20]此字从何琳仪先生释,见《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第936页。
[21]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见《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52、148页。
[2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第116页注11。
[23]孙机:《始皇陵2号铜车对车制研究的新启示》,载《文物》1983年9期。
[2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望山楚简》整理者指出:“‘并’,似当读为屏蔽之‘屏’。‘棂’即栏杆的孔格。‘屏棂’疑即汉代人所谓的屏星,是车前屏蔽之物。”参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第116页注15。
[25]参见襄樊市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孝襄高速公路考古队《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第七节相关内容,科学出版社2005年。
[26]整理者认为“韦”疑当读为“帏”,此处疑指车的帷帐。(参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第116页注14),但据以上我们的分析,此处“韦”字似为车子的一个具体位置。
[27]此外,《上博五·三德》第12号简还有一从网
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
声之字,整理者读作“凭”,可以参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059.html
以上是关于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李零-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