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首发)
在新蔡卜筮祭祷类楚简[1]中,有如下两枚竹简说:
1.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迟)出。……或为君贞,以其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迟)出之古(故),尚毋又(有)米。嘉占之曰:无恒米。……或为君贞以其无米之古(故)。 甲三112
2.……亦未良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瘥)。……或为君贞以其不良恚(蠲)瘳之古(故)。尚毋又(有)米。苍占之。 甲三184-2 185 222
上揭简文中被释作“米”的字,原篆如下: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甲三112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甲三184-2 185 222 (为称引方便,以下用A替代)
新蔡楚简的整理者把A字释作“米”,并且解释说:
“米”,义待考。疑指疥疮之状。疥疮本为米粒状的丘疹和水泡。简文“遲出”,“尚无有米”,可能是指疥疮出得较慢,还未见米粒状丘疹[2]。
此说不可信,楚文字中“米”字的写法,与A相近而有别,袁金平先生已经有所辨正,可以参看[3]。除了袁文所举出的“米”字之外,《楚文字编》中也收录了不少“米”以及从“米”之字,可以对照[4]。再者,把A字解释作“疑指疥疮指状”、“疥疮本为米粒状得丘疹和水泡”,显然也难以让人信从。徐在国先生最早指出,A在语法位置上与“祟”、“羕(殃?)”、“咎”等所处位置相同,应该是同义词,并列举下面的例子为证:
尚毋又(有)咎 甲三229
尚毋又(有)咎 乙四122
躬身尚毋又(有)咎 包山200
尚毋又(有)羕 包山221
尚毋又(有)羕 包山223
毋又(有)柰(祟) 包山243
毋又(有)柰(祟) 包山245
又(有)祱(祟) 甲三265
无咎无敚(祟) 甲三232
徐先生的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除了“祟”、“羕(恙)”、“咎”等之外,与A处在相同位置上词,还有“大尤”、“死”、“大咎”等。例如在望山楚简中有如下简文: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爨)月,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丙)唇(辰)之日,登逪以少(小)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筹)为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悼)固贞:既痤,以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闷),不内(入)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食),尚毋为大尤[5]。 望山一 9
聚(骤)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足骨疾,尚毋死。 望山一 39
……以痤,尚毋以亓古(故)又(有)大咎。 望山一40
徐在
中国历史故事连环画朱元璋
国先
中国历史40个故事
生怀疑A字有可能是“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可以读作“祟”[6]。袁金平先生又对“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字从字形上作了论述,他认为上揭A形有古文字中的“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字讹变而成,“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字所从的“釆”与“巾”是借笔的关系,也就是“共用中间一横笔(确切地说应是弧笔)”[7]。我认为释“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有可商之处。从形体上说,A字下部跟“巾”没有关系。楚文字中从“巾”之字很多,略举数例如下:
常: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信阳楚简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楚简
布: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仰天胡楚简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信阳楚简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楚简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信阳楚简 《楚系简帛文字编》第638~642页[8]
一般来说,楚文字中的“巾”写作“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形,从来没有见到像A下部一样写作“八”形者。就A上部来看,也跟“釆”形不同。新蔡楚简中有两个从“釆”的字: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甲三109
橎: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甲三318
他们与A上部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所以把A释作“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从字形上说,不大可靠。再者,“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和“祟”虽然韵部相同,但声母一为帮母,一为心母,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如果说二者可以相通,在音理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我认为A字就是“祟”字的异体。在楚文字中,用作偏旁的“木”形,有时候存在着这样的演变规律: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我们可以举出下面两个字为例:
新: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15反——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5 ——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149 《楚系简帛文字编》第1011~1014页
栖: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40 ——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7 ——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221 《楚文字编》第858~859页
在目前所知的楚文字资料中,可以确定无疑的“柰”字,最早出现在包山楚简中,凡五见:
毋又(有)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236
毋又(有)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239
毋又(有)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243
毋又(有)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245
毋又(有)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247 《楚系简帛文字编》第438~439页
上揭5枚简文中的“柰”字,本来是从“木”从“示”的。林澐先生曾经指出:
236、239、243、245诸简均有“柰”字,所从之木,除236作“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外,皆作“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其辞均为“毋又(有)柰”。……
木旁之省作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李字作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正与此同[9]。
包山楚简236中的“柰”字,上部所从似乎仍是“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而非“木”形。尽管如此,林先生的说法还是正确的。楚文字中这种位于左上方的“木”旁,可以省成“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形的现象,裘锡圭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也曾经指出过,可以参看[10]。新蔡楚简中的A字,从形体上说,可以分析为从“示”从“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而“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不过是在“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而已。
需要指出的是,在楚文字中,用作偏旁的“示”,常常会写成“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形,尤其是在上下结构的文字中,例如:
祀: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王子午鼎
祭: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楚帛书中
福: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孔子诗论12
祷: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望山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成之闻之32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包山23
就新蔡楚简来说,如:
福: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甲三20
祭: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甲二38 39
祷: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乙四139
我认为新蔡楚简中的A字,实际上就是把“柰(祟)”上部的“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形变成“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又把下部的“示”写作“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于是整个“柰”字就变成了“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形。所以,新蔡楚简中的A字可以径释为“柰”,读作“祟”。“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大致可以推测如下: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此外,在新蔡楚简中,还有两个被释作“未”的字: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零241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甲三229
从形体上看,这两个字显然都不是“未”[11]。睡虎地秦简中的“祟”字写作: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日乙216 《睡虎地秦简文字编》第3页[12]
上揭新蔡甲三229中“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字形体残缺,与零241恐非一字。比较一下不难发现,新蔡零241中的“
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
”与睡虎地秦简中的“祟”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新蔡零241上部残断,是否可以释作“祟”字,目前还不好直接从简文文意上作出判断。
2005年6月初稿
2006年5月1日改定
(编者按:[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
中国历史故事集 西汉
03年。
[2] 宋国定、贾连敏:《新蔡“平夜君成”墓与出土楚简》,艾兰、邢文主编《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3] 袁金平:《读新蔡楚简札记一则》,简帛研究网站,2005年1月16日。
[4] 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44~446页。
[5] 此字旧或者释作“蚤”,(参看参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望山楚简》第90页,中华书局1995年)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第949
中国历史故事提示卡图片
页)、李守奎《楚文字编》(第754页)均从此说,恐非。从新蔡楚简来看,此字很有可能是“尤”字。如新蔡楚简甲三143“公毋为蚘(尤)”,可以与望山楚简一9简文相比较。
[6] 徐在国:《新蔡葛陵楚简札记(二)》,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2月17日。
[7] 袁金平:《读新蔡楚简札记一则》,简帛研究网站,2005年1月16日。
[8]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9] 林澐:《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林澐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21页。
[10] 裘锡圭:《释尌》,载《龙宇纯先生七秩晋五寿庆论文集》,学生书局2002年,第193~194页。
[11] 新蔡楚简中的“未”字很多,例如甲三126、甲三160、乙一14、乙四35等,凡11见。
[12] 张守中编:《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4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95.html
以上是关于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新蔡-释新蔡楚简中的“柰(祟)”;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