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中興大學中文系博士班)
上博六〈競公瘧〉簡1“齊競(景)公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疥)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且)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瘧)”句之内容主要乃描述春秋時齊景公患病之事,類似記錄亦見於傳世文獻《晏子春秋》、《左傳》中,惟文字略有不同。茲將其表列如下,以資對比:
出處
文句
上博六〈競公瘧〉
齊競(景)公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疥)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且)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瘧)
《晏子春秋·內篇》
景公疥且瘧
《晏子春秋·外篇》
景公疥遂痁
《左傳》昭公二十年
齊侯疥,遂痁
比對上列四組異文,其中“瘧”字或作“痁”,上博簡原考釋者濮茅左引《集韻》、《說文》之言已證“瘧”、“痁”實屬一事[1];簡文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字於楚文字中頗為多見,據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所言,除了當作人名外均讀“且”,其用法“猶又”、“猶而”[2],《晏子春秋·外篇》及《左傳》改作“遂”,“遂”有“進”、“於是”之義,仔細推敲文意,將位於疥與瘧之間的連接詞理解為一種表述病情嚴重程度由小至大的作用,似乎較為文從字順(此連接詞於課堂討論時林師清源主張應當作“於是”、“而”理解);至於“疥”字歷來有兩種主要的說法,一指“疥”為癢疥之疾,為一種皮膚病,一則將“疥”讀為“痎”,痎是小瘧,二日一發。
綜上所述,則“疥”字當是一種與“瘧”、“痁”相關的疾病,只不過程度較為輕微。如此,則當將之理解為“痎”字方能切合文意,簡文“痎且瘧”乃表述齊景公由小瘧而致大瘧之病程。對於“疥”、“痎”二字之關係,濮茅左引徐鍇《說文繫傳》之說認為是一種假借現象,且廣引前人疏論,如《顏氏家訓·書證》、《經典釋文》等為證,茲不贅述[3]。
然筆者檢閱相關文字材料,發現“疥”、“痎”二字
中国历史故事全本mp3下载
的異文關係,或許也可從“形近訛混”的角度去理解。“疥”、“痎”二字,於楚文字中形體頗為相似,如包山楚簡“疥”字作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包114),“痎”字作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包13)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包127)[4]。戰國文字“疒”形經常可見省略右上部之橫筆者,如“疾”字或作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或作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病”字或作,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或作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5],此為眾所周知之常識。由是以觀上揭包山楚簡“疥”、“痎”二字,“痎”字“亥”形上部之橫筆若被誤以為經常可省略的“疒”形右橫而誤刪,則其“亥”字僅餘“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形,與“介”字作“
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
”者極似,若於書寫過程中發生如筆畫連斷、筆勢變異等情況,則兩者便極有可能混同。因此,筆者推測,對於景公患疾之記載,本當作“痎且瘧”(痎遂瘧)為是,後因“疥”、“痎”二字在抄寫過程中逐漸發生“形近訛混”的現象,導致〈競公瘧〉簡文與《晏子春秋》等傳世文獻將景公所患之疾誤寫作“疥且瘧”。
(編者按:[1]濮茅左:《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釋文考釋.競公瘧》,(上海:上海古籍,2007),頁160。
[2]何琳儀:
中国历史上暴君的故事
《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頁570。
[3]濮茅左:《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釋文考釋.競公瘧》,頁160。
[4]字形取自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頁522
中国历史励志小故事
。
[5]字形取自李守奎:《楚文字編》,頁5
中国历史上与大脑的故事
19。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526.html
以上是关于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晏子春秋-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