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首發)劉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術界一般所謂的“古璽”,主要是指戰國時期六國的璽印,並不包括秦印 在內。秦印通常是被作為一個專門系列来研究的。從總體上說,以目前學術界的研究水準,從印的形制、字體及風格上辨識秦印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如果具體落實到某一方秦印,有時要想知道其時代到底是戰國的秦印還是秦代的印,甚或是漢初的印,可能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本文所謂的秦印,既包括戰國秦國的印,也包括秦代的印,甚至還可能摻雜有極少數漢初的印。
每個具體時代的姓名都不只是區別人與人的符號,同時又是文化的鏡像和思想觀念的折射。姓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族氏的來源、分化或融合,而名字可以折射出當時的社會思想、信仰、習俗、道德觀、文化心理及美學觀念。所以姓名研究同時具有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和文化史上的意義。本文在這篇小文中,將試圖對秦印中的姓名做一個初步的考察,並以期通過這一考察,得以窺見秦印姓名中反映出的一些歷史文化現象。
目前見於正式著錄的秦印,除去官印、吉語格言印外,姓名私璽約有六千方左右。除此以外,不見於正式著錄的鈐印本還有許多,散見於網上或在私人藏家手中的秦印數量更是難以估計。據施謝捷先生推測,目前已面世的秦印總量不會少於一萬方。我們以下的考察將立足於見於正式著錄的約六千方秦姓名印及少量網上公佈的私人藏家手中的秦姓名印。在論證具體的人名時,將會以見於傳世文獻的人名以及出土的同時代或相近時代簡牘、兵器、陶文等資料上的人名作為參照。
因為戰國的秦國、秦代以及部分漢初這三個時段的印目前還不能完全區分清楚,所以下邊的討論是將這約六千方姓名私璽的時代當作一個時間段來看待的,其中透露出的歷史文化 信息,也視為主要反映的是秦國或秦代的時代特徵。
在秦姓名印中,單姓印佔絕大多數,複姓印約佔不到十分之一;單名印佔絕大多數,雙名印也約佔不到十分之一。戰國和秦代的姓名印以單名居多,從西漢開始,雙名逐漸增多並最後佔有優勢。從漢末王莽時期起,因政令的規定,起雙名的習慣又一改而為單名。戰國秦漢時期的雙名人名,並非隨意選用兩個漢字來充當,而是兩個字所構成的詞是有特定含義的,是可以訓釋的。
秦姓名印的格式大都為“姓+單名”、“姓+雙名” 、“複姓+單名”、“複姓+雙名”、“單名”,還有的為“名+印”、“姓+名+印”、“姓+名+私印”“姓+名+之印、“名+璽 ”;極少數為“雙名”、“姓”、“姓+氏”。所以一般情况下見到單字的秦印時,基本可以斷定就是“單名”印。
秦姓名印中還有一些特殊的格式,如個別有“名+肖形”的樣式。還有一些穿帶雙面印,一面是“姓+名”,一面是“臣+名”;或是一面是“姓+名”,一面是“臣+吉語”,如 “臣幸”。或是一面是“姓+名”,一面可能是“姓+字”。個別的還有一面是“姓+名”,一面是吉語,如“仁士”、“行吉”、“信”等。還有的穿帶雙面印一面是“姓+名”,一面是鶴鳥或單鸛銜魚或雙鸛銜魚的肖形圖案。這些特殊格式的姓名印年代都偏晚,有些可能應該屬於漢初。
秦姓名印中的姓氏很多,如按其在目前已見 秦姓名印中的数量看,排在前十位的姓氏是:
1、王
2、李
3、張
4、趙
5、楊
6、任
7、徐 公孫
8、高
9、橋 呂 郭
10、蘇 韓 司馬 董
其中值得注意的如排在第5的“楊”姓、排在並列第七的“公孫”和排在并列第9的“橋”姓。
楊姓乃出自姬姓,是以國為氏。“楊”本為山西的一個小國(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於唐邑(今山西翼城),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晉武公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公元前 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的後代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楊姓一開始在陝西,河南一帶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並於元朝遷入廣東。楊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扶風,梅縣等。《萬姓統譜》謂楊姓出自弘農、天水二郡。楊姓目前在中國大陸姓氏中排在第六位。
公孫姓望族有兩個郡望,一為扶風郡,一為高陽郡。公孫姓目前在中國大陸姓氏排名中沒有進入前一百名。
橋姓也出自姬姓,是以山為氏。據《元和姓纂》及《萬姓統譜》所載,相傳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黃帝死後葬於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城北),子孫中有留在橋山守陵看山的,於是這些人就以山為姓,稱為橋氏。橋姓後又分出“ 喬”姓。喬姓目前在中國大陸姓氏排名中沒有進入前一百名。
秦印中的希見姓氏也有不少,如比較多見的“駱”姓和數見的“爨”姓。
駱姓的來源一說出自嬴姓。據《史記》所載,秦的先祖惡來革之玄孫稱大駱,子孫乃以名為氏。
河南宜陽爨氏的始祖據載就是由陝西華陰縣南園村遷來的,至今陝西省華陰市孟源鎮溝李村還保留著一個爨家自然村。
以上所論列的姓氏都與陝西,即秦的地域有關。
秦印中的複姓有如下一些:
上官後來《珍秦》
陽成(又作城)他《珍秦》
赤章兼《珍秦》
右行戎《珍秦》
令狐夭《珍秦》
司馬如 《珍秦》
大夫陰《珍秦》
苦(又作古)
成褢 《珍秦》
公子遝《珍秦》
馬適士 《珍秦》
東門脫《珍秦》
公耳異《珍秦》
外宅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珍秦》
信徒間 《珍秦》
毋丘得《珍秦》
將匠安《珍秦》
乘馬遬 《珍秦》
商忌將□《珍秦》
公孫賀《珍秦》
閭丘勝《珍秦》
高居樛競 《珍秦》
公臼𢾿《珍秦》
淳于齊《珍秦》
夏侯偃《珍秦》
公虒籍 《珍秦》
中郭偃《珍秦》
仲(又作中)
山賀 《珍秦》
胡毋偃《珍秦》
鮮于何 《珍秦》
下池登 《印典》
王史(又作使)應《印典》
王孫危相《印典》
五鹿多 《鶴廬》
中山武強《西泠》
仁士宣《集粹》
公上舍《印典》
公羊買 《印典》
公乘聚《印典》
毋支番《印類》
毋(又作母)
婁更《赫連》
冬酉慶忌·臣冬酉《鶴廬》
台王盈意《印典》
成工奢《集粹》
成公耤《集古》
吾丘穿 《印典》
走馬贛《集粹》
車成闌·臣闌《印典》
延陵悁《印典》
尾生僕 《印典》
治成治(?)《印典》
空桐(又作銅)慧 《續百》
表孫帶《印典》
東門癸 《印類》
邯鄲難《印典》
東野魁《鶴廬》
姑陶𡟰《印典》
室(又作窒)
中買《印典》
窒孫係 《印典》
祝父廬 《鶴廬》
相里疥《集林》
柏公間印《集粹》
南郭更《印典》
段幹義《集粹》
旃于癰《集粹》
浩生免《印類》
夏侯偃《印典》
馬矢莫如《印典》
乘馬 甲《印典》
桑丘 登《印典》
淳于 得 《黃釋》
訢相恿《樂只》
桼周(又作漆雕)望《印典》
乾胡不恬《印類》
陶丘襄《印典》
單于壽《印類》
梁丘睪《西泠》
新垣 中《輯存》
綦(又作其)
母昌《印舉》
酸棗毋死《印典》
諸葛偃《印典》
歐陽 商《衡齋》
憲丘 中意《印典》
橐治 勝《印典》
鮮于他《印類》
闕門至《印典》
甘士 慶《印典》
公隹 觭《衡齋》
橋垣 去疾《津藝》
其中的大部分複姓,都可以在漢印中找到。
秦印中的雙名大體有如下一些:
有關吉祥吉利如意一類的:
趙
多羊《印典》 啟
多羊《輯存》 董
多牛《印典》 張
多禾《印典》 𢍌
多禾私人收藏
牛
如意《印彚》 就
如意《印典》 李
如意《印典》 台王
盈意《印典》 憲丘
中意《印典》 淳于
中意《魏石》 楊
獨利《印典》 楊子
得志《津藝》 魏
得之《印典》 上官
勝之《印彚》 孫
買之《印典》 高
成之印《印典》 呂
得之《印典》 張
捐之《西泠》 李
澤(釋) 之《印典》 孟
擇(釋)之 (孟竈)《印典》 澠
毋澤(釋)《印典》 椄
毋澤(釋)《印典》 㮂
毋擇 (釋)《印典》 田
毋鐸(釋)《印類》 司馬
中時《書道》 宮
中時《衡齋》 笵
當時《印典》 害
當時《手拓》 善
安成《集林》 苑
安成《印典》 蔡
成安《印典》 簡
安平《魏石》 徐
安國《印舉》 顏
安國《西泠》 徐
樂成《輯存》 可
成金《印類》 石
定德《十六》 力
將安《印典》 王
當道私人收藏 張
啟方《印典》 楊
高處《印典》 王
冬(終)可《印典》 王
運孚《印典》 王
果成《衡齋》 司馬
富居私人收藏 啟
買臣《印典》 孫
可多《鐵選》 鮑
可舍《印典》 聶
益耳《印典》 于
長幸《集粹》
有關志向人品的:
王
官人《印典》 王
賢士《印彚》 成
玉人《衡齋》 貳
玉子《集粹》 程
𥡥人《上博》 矦
钜志《印類》 紀
強息《印典》 朗
異人(臣異人)《印典》 郭
異人《印彚》
過眾《印典》 中山
武強《西泠》 來
肩正《印典》
有關延年益壽長生不死的:
王
延壽《印彚》 胡
延年《印類》 季
延年《手拓》 解
延年《衡齋》 酸棗
毋死《印典》 孔
千秋《西泠》 淳
辟死 《印典》
有關無傷無害的:
泠
毋害《印典》 徐
毋害《印典》 李
毋害《書道》 陳
不害《印典》 女
不害《印類》 王
毋傷《印典》 鮑
毋傷《印典》 尹
毋畏《印典》
毋憂《印典》 張
未央《衡齋》 霍
未央《印彚》 宮
毋忌《印典》 陳
毋忌《陜續》 王
毋忌《印彚》 啟
毋忌《衡齋》 趙
毋忌印《印彚》 露
毋忌《印典》
有關除病的:
公孫
去病《黃釋》 曹
去病《黃釋》 姚
去病《印典》
去病《集粹》 王
病巳(已)印《印典》 觽
病巳(已)《印典》 潘去炅《印典》 孟
疾巳(已) 《印類》 高
疾巳(已)《印典》 焦
擇(释) 疢《印典》 王
去疢私人收藏 申
去疢《印典》
去疢《印典》
去疢《印彚》 橋垣
去疾《津藝》 江
棄疾私人收藏
棄疾《印典》
毋死《集粹》 蟲
不疵《集粹》
有關出身地或身份的:
上官
越人《印典》 韓
越人《印典》
郢人《印典》 夏
杜人《印彚》 王
中山《印典》 徐
胡囚《印典》姚
戎臣《印典》 馮
戎臣《港續》 任
戎人《港續》 員
胡人《印典》 辛
義渠《印類》 蘇
渠黎《印典》 郭
馬童《印典》 張
小奴《印典》 高
小奴《印典》 蒯
小臣《印典》 成
涓中《印典》
有關打擊匈奴的:
敦狐(胡) 《印典》 張
敦胡《集粹》 從
淳(敦) 狐(胡) 《印典》 王
挐狐(胡)《印典》 張
破戎《珍秦》 巧
罷師《黃釋》
有關買賣奴僕的:
郭
得臣(臣得臣)《印典》 高
得臣《魏石》 賈
市人《印典》
買臣《珍秦》
買臣《印典》 張
得奴《衡續》泠
求僕 《印彚》
有關相貌的:
樂
醜夫《集粹》 任
醜夫《印典》
醜夫《魯庵》
惡夫《印典》 毋
苦夫《印典》
“醜”、“惡”、“苦”都是醜的意思。漢代大將 “周亞夫”即“周惡夫”,也是以相貌醜來命
名。秦昭襄王時宣太后嬖人叫“魏醜夫”,起名的寓意相同,可資比較。
有關職官執掌的:
刀
讲中国历史故事完整版
右車(臣右車)《齊魯》 雋
左車《印典》 盛
右車(陳右車)《集林》 毛
左車《濱璽》 龍
長左《印類》 享
將軍《集粹》
有關追慕古人的:
王
彭祖《港續》
彭沮(祖)《印典》
彭祖《印彚》 趙
相如印《印類》 楊
相如《印藪》
相如《集粹》
相如私人收藏
相如《方氏》 即
相若《印典》 淳于
慶忌《印典》 冬酉
慶忌(臣冬酉) 《鶴廬》 劉
莫邪《鶴廬》 垣
羊舌《印典》 公孫
聞尼私人收藏 衛
非子《印類》 李
非子《赫連》 馮
非子《印典》 粱
非子《印典》 宋
負芻《印典》
一些固定成詞的:
王
母人《珍秦》 王
毋時《印典》 李
不敬《印典》 李
不建《印典》 杜
莫然《印典》 鞏
莫欲《印典》楊
毋智 《鐵選》 羌
毋智《印典》
毋智《珍秦》
毋智《鶴廬》 李
不識《印典》 辛
不戠《印典》
不識《印典》
不識《集粹》 駱
毋地《印典》
毋地《印典》
毋地私人收藏
毋期《印典》 桓
不粱《印典》 鞠
毋望《印典》 趙
莫如《印典》 胡
莫如《印典》 馬矢
莫如《印典》 乾胡
不恬《印類》 張
不問《集古》 張
何齊《印典》徐
非人 《印類》 樂
亡奴《衡齋》 趙
毋他《集粹》 李
夫胥《集粹》 錡
強良《集古》 文
毋來《印類》 區
廬客《印典》 成
過期《印彚》 時
翁須《手拓》 逢
次公《印類》 笱
樊於《輯存》 尉
公孫《印類》 寒
扶人《印典》 馮
台更《印帚》 董
他人《印典》 王
它人《珍秦》 史
兔人《印典》 史
少齒《印典》 竇
鼠乳《印類》 公孫
將始《印典》 公孫
橐生《印典》 李
次非《印典》 郭
嬰齊《印典》 輔
嬰隋《印典》
嬰隋《印典》 郭
京閭《印典》 韓將馬《赫連》 襄
方山《印典》 高
方山《印典》 上官
它居《印典》
義訓待考的:
李
可其《港續》 薛
閭如《印典》 蕭
中巳《印典》 臨
闌多《印典》 關
闌多《印典》 紀
闌多《印典》 王孫
危相《印典》 東野
未姓《鶴廬》 相里
狐邪私人收藏 傷
平里《印典》 解
桑何《印典》 紀
闌友(?)《魏石》 案
期人《印典》 郎
安豎《伏藏》 祝
從生《印典》 啟
餘虛《印類》 杜
魚耆《印類》 矢
旞宗印《集粹》 中
渠且印《印彚》 意
諸己《印典》 陳
呂臣《印典》 麻
可頑(?)私人收藏 隗
如□私人收藏 趙
部耆《印典》 趙
率□《印典》 蘇
猜決《印典》 鐘
青決《印典》 公孫
空 □《十六》 公孫
□得《十六》 呂
脊□《集粹》 朱
□客《印舉》 宋
九酉《魏石》 李
母人《印典》 李
丞黑《印典》 王
漬中《印典》 王
滿氏《集粹》 王
務特《印典》 司馬
□魁《印典》 李
是家印《印典》 高
革寺(?)《衡齋》 曹
亭耳《印典》 笵
口徐 《印典》 張
女先(?)《印典》 楊
皮氏《印典 》楊
沮票 《集粹》
秦姓名印中單名印里最常用的人名用字,按其出現的次數多寡為序有如下一些:
1、得
蔡得《集林》 得·董得《印典》 韓得《魏石》 顏得《印彚》 蘇得《印典》 公孫□得《十六》 姚得《港續》 高得《印典》 夏得《印典》 徐得《書道》 陳得《印典》 馮得《集粹》 焦得《印典》 楊得《印典》 趙得《印典》 趙得《夢庵》 王得《印典》 王得私人收藏 王得《印典》 毛得《印典》 宋得《印典》 杜得私人收藏 李得《印典》 周得《十六》 孟得《印類》 薛得《印典》 靡得·臣得《印典》 觽得《印典》 大夫得《集粹》 毋丘得《印類》 馬矢得《印典》 淳于得《黃釋》 黃得《衡齋》 耿得《印彚》 雋得《印典》 孟得《伏藏》 柲得《輯存》 芒得《港續》 克得《伏藏》 牛得《印典》 路得《印典》 樂得《印典》 楊得《印類》
2、昌
孫昌《衡齋》 許昌·臣昌《印典》 莊昌《十六》 張昌《集粹》 張昌《印典》 馮昌《集粹》 趙昌《港續》 王昌《印典》 王昌私人收藏 王昌《印彚》 成昌《印典》 呂昌《印彚》 宋昌《印彚》 李昌《印典》 李昌《印典》 龍昌《鉄選》 戴昌《印典》 綦母昌《印舉》 昌《印典》 昌《臺歷》 始昌《印典》 令昌私人收藏 蓬昌《印典》 廚昌《印典》 智昌《集粹》 媚昌《印典》 頓昌《印典》
3、嬰
公孫嬰《印典》 公孫嬰《印典》 矦嬰《珍秦》 張嬰《印典》 焦嬰《印典》 趙嬰《書道》 趙嬰《栔齋》 王嬰《印典》 王嬰《津藝》 王嬰《印典》 呂嬰《集古》 李嬰《印典》 鮑嬰《印典》 射嬰·陳嬰《印典》 竇嬰《印類》 嬰《集粹》 嬰《集粹》 嬰《印典》 桓嬰《印典》 臣嬰《集古》 虎嬰《印彚》 汪嬰《印典》 尹嬰《集古》 虞嬰《集粹》 程嬰私人收藏
4、勝
橋勝《集粹》 韓勝《印典》 黃勝《印類》 張勝《印舉》 陳勝《印典》 馮勝《印典》 趙勝《印藪》王勝《集粹》 臣勝《印典》 任勝《港集》 李勝《港續》 古成勝《印彚》 司馬勝《續衡》 閭丘勝《印典》 橐治勝《印典》 勝《集粹》 勝《輯存》 季勝《印典》 邢勝《黃釋》
5、偃
潘偃《印典》 淳于偃《印典》 矦偃《印典》 徐偃《夢庵》 曹偃《印典》 趙偃《臺歷》 趙偃《書道》 王偃《印典》 成偃《西泠》 中郭偃《印典》 胡毋偃《印類》 夏侯偃《印典》 綦母偃私人收藏 諸葛偃《印典》 段偃《集粹》 留偃《印典》 茅偃《印典》 后偃《印典》 左偃《栔齋》
6、嘉
橋嘉私人收藏 顏嘉《印典》 孫嘉《印典》 楊嘉《印彚》 趙嘉《印典》 趙嘉《印典》 王嘉《集粹》史嘉《集粹》 李嘉《印典》 嘉《印典》 狼嘉《齊魯》 恒嘉《印典》 垣嘉《印典》 枚嘉《首都》 任嘉《印類》 臣嘉《印類》 楊嘉《印類》 孫嘉《輯存》
7、祿
駱祿《印典》 賈祿《印典》 楊祿《珍秦》 趙祿《印典》 田祿《印典》 任祿《印典》 宋祿《印典》杜祿《珍秦》 李祿《印典》 祿《印類》 弦祿《印典》 兒祿《印典》 宋祿《印彚》 榮祿《印典》 賈祿《印彚》 祿印《輯存》
8、章
矦章《印典》 高章《集粹》 徐章《印典》 張章《珍秦》 楊章《印典》 趙章《印典》 趙章《赫連》橋章《輯存》 章《珍秦》 章《印典》 章《港集》 章印《集粹》 李章《书道》 解章《集粹》 笵章《衡齋》
9、豎
董豎《首都》 橋豎私人收藏 司馬豎《印藪》 馬豎《集古》 張豎私人收藏 張豎《印類》 趙豎《赫連》 王豎《印典》 王豎《印典》 呂豎《印典》 朱豎《印典》 茅豎《印典》 丁豎《湖南》 拏豎《印類》
10、鼂
橋鼌《集粹》 蘇鼌《印典》 郭鼌《印典》 趙鼌《印典》 趙鼌《印典》 王鼌私印《港續》 任鼌《印典》 李鼌《印典》 李鼌《印典》 鼌《集粹》 鼌《印典》 李鼌《輯存》 傅鼌《印典》
其他的常用字還有:他、係、達、欣、穿、慶、午、欬、甲、歍、齊、悍、為、臧、狀、徹、疾、僕、競、義、舍等。
秦姓名印中有許多以疾病名或从“疒”旁的字來命名的人名,如:
病
袁病《印典》
疾
上官疾私人收藏 秦疾《印典》 王疾《印彚》 宋疾《印典》 高疾《印類》 垣疾《印典》 牛疾《印典》 傅疾《集粹》
疥
樂疥《珍秦》 蘇疥《印類》 司馬疥《集粹》 蘇疥《印類》 相里疥《集林》 疥《衡齋》
痹
樂痹《集粹》
疵
矦疵《印典》 徐疵《印典》
癰
癕孫癰私人收藏 李癰《印典》 旃于癰《集粹》 癰《印典》 癰《港續》 宦癰《衡齋》
疕
張疕《印類》 王疕《印類》 醫疕《印典》
癃
陳𤵸《印典》
瘚
賈瘚《印典》
瘛
楊瘛《印典》 秦瘛《印類》 筍瘛《集粹》
瘣
楊瘣《印典》 邢瘣《伏續》
疢
王疢《印類》 王疢《印類》 廚疢《輯存》
瘨
田瘨《衡齋》
痞
李痞《集粹》
癟
癟《衡齋》
在戰國古璽中,這種以疾病名和以从“疒”旁的字來命名的人名也很多,這體現了疾病是當時人們苦惱的一個大問題。揣测古人這種命名在寓意上是取其正言若反,或是以毒攻毒。也可能古人在心目中大概有這樣的觀念,即如果名字中用了某一种疾病名,就代表這個人已經得過這種疾病,從此就不會再得這種疾病了。
秦姓名印中還有一個突出現象,就是以“齒”字或从“齒”旁的字命名的也不少,如:
齒
史齒《印典》 田齒《印典》 毛齒《印典》 中齒·臣齒《印典》 吳齒《印典》 公孫齒《印典》 番齒私人收藏 段齒《印典》 高齒·臣齒《津藝》 周齒《印典》 史少齒《印典》 其母齒《印典》齒《港集》
𪗟
許𪗟《印典》 莊𪗟《鐵選》 王史𪗟《印典》 窒孫𪗟《印典》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高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新見》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印典》
齮
周齮《集粹》 公孫齮《珍秦》 趙齮《集粹》 李齮《印典》 齮印《印類》
䶦
奚䶦《印典》
齰
齰《印典》
这一现象不知是否體現了古人對牙齒的關注。
秦姓名印中的名字有時會反映出對从某一个聲旁的字格外偏愛的傾向。如對“奇”或从“奇”得聲的字似乎格外偏愛,如:
奇
丙奇《印典》 任奇《印典》 王奇《印典》 趙奇《夢庵》
锜
王锜《印彚》 女锜《珍秦》
齮
公孫齮《珍秦》 趙齮《集粹》 李齮《印典》 周齮《集粹》 姚齮《珍秦》 齮印《印類》齮《印典》
踦
公孫踦《印典》 竹踦《印典》 周踦《山東》
畸
司馬畸《印典》 秦畸《印典》 趙畸《印典》 畸《栔齋》
猗
姚猗《印典》
觭
徐觭《印典》 王觭《印典》 燕觭《印典》 公隹觭《衡齋》
𤘌
𤘌《印類》 𤘌《集粹》
旖
李旖者印《珍秦》
倚
憲倚《印典》 姚倚《秦代》
琦
李琦《珍秦》
還有對从“昔”得聲的字也似乎比較喜好,如:
王齰《印典 》齰《印典》 王籍《印典》 李錯《集粹》 我錯《印典》 帶錯《印典》 錯《印典》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印典》 井耤《印典》 耤《印典》 趞《輯存》
秦姓名印中透露出的歷史文化信息很多,以下再舉幾個例子。
秦姓名印中以“黑”字或以从“黑”字为偏旁的字命名的人名很多,如:
黑:
成黑《港集二》 任黑《秦代》 張黑《秦代》 戴黑《秦代》 □黑《秦代》 黑《秦代》 樂黑《印典》□黑《印典》 楊黑《印典》 宋黑《印典》 馬黑《印彚》 恒黑《集粹》 黑臣《集粹》
點(《說文》:小黑也):
鲁點《珍秦》
黝(《说文》:微青黑色):
董黝《珍秦》 楊黝《秦代》 李黝《秦代》黝私人收藏 郝黝私人收藏
黟(《說文》:黑木也):
趙黟《秦代》 符黟《秦代》
𪒠(《說文》:𪒠者忘而息也):
□𪒠《秦代》 畢𪒠《印典》
𪑙(《說文》:黃黑也)
張𪑙《秦代》
默(《說文》:犬暫逐人也;《廣韻》:黑也)
費默《秦代》
黑夫
黑夫印私人收藏(睡虎地秦簡家書木牘中有人名“黑夫”,可資比較)
黑章
湯黑章私人收藏 家黑章私人收藏
黠
黠《集粹》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沈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集粹》
這些以“黑”字或以从 “黑”字為偏旁的字命名的人名,其起名之始是出於什麼考慮哪?是否與秦的“尚黑”習俗有關?這是非常值得考慮的問題。
秦姓名印中有许多人名都是从“頁”旁的字,如:
頭(《說文》:首也):
郭頭《秦代》 卑頭私人收藏 黃頭私人收藏
顂(《集韻》:顂,顂顗,頭長貌):
徒顂《珍秦》
顫(《玉篇》:頭不正也):
刑顫《珍秦》 楊顫《秦代》 任顫《秦代》 弋顫《印典》 薦顫《印典》 趙顫私人收藏 顫《集粹》顫私人收藏
頦(《玉篇》:頤下;《說文》:醜也):
陰頦《秦代》 高頦 《栔齋》 秦頦《栔齋》
𩖈(《說文》:顛頂也):
趙𩖈《秦代》 王𩖈《秦代》 邵𩖈《印典》 解𩖈《印典》 𩖈《印典》 𩖈《中州》
顛(《說文》:頂也):
杜顛《秦代》 王顛《秦代》 收顛《輯存》 矦顛《印典》 邢顛《印典》 䊮顛私人收藏
顀(《說文》:出額也):
史顀《秦代》
顡《玉篇》:癡顡,不聰明也。《五音集韻》:他怪切,顏惡也。《說文》:不聰明也):
顡印《秦代》 任顡《秦代》 顡《秦代》 顡《印典》
頑(《說文》: 㮯頭也):
䕉頑《秦代》 頑印《黃釋》
𩑡(《說文》:禿也):
𩑡印《秦代》 郝𩑡《集粹》 啟𩑡《黃釋》
頛(《說文》:頭不正也):
張頛《秦代》 郭頛《秦代》
顆(《說文》:小頭也):
南顆《秦代》 王顆私人收藏
頡(《說文》:直項也)
任頡《秦代》 耿頡《印典》
碩(《說文》:頭大也):
臣碩《秦代》
頎(《說文繫傳》:頭佳皃)
朱頎《秦代》 頎《輯存》 頎《輯存》
頗(《說文》:頭偏也):
頗《秦代》
煩(《說文》:熱頭痛也):
煩璽私人收藏 楊煩私人收藏 師煩印私人收藏
顝(《說文》:大頭也):
趙顝私人收藏 啟顝 《印典》
顯(《說文》:頭明飾也):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顯私人收藏
顰(《說文》:涉水頻蹙也):
任顰私人收藏 焦顰《印彚》
類
胡類《秦代》 趙類《秦代》 秦類《秦代》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印私人收藏
以上這些人名的含義大都與頭、臉、頸有關,其中與頭有關的最多。這體現的是一種什麽現象哪?頭是人體中特徵最為明顯的部位,古代的相術就經常以頭為對象進行占測。這種常常以頭部特徵來命名的習慣應該與古人相術中重視頭部特徵的習慣有關。
“𩑡”義為禿頭,秦印中還有許多以“ 穨”命名的人,如:
郝穨《珍秦》 王穨《秦代》 穨《秦代》 穨《秦代》 王穨《秦代》 蘇穨《集粹》 楊穨私人收藏 王穨《印典》 王穨《輯存》 橋穨《輯存》 穨《珍秦》 程穨《黃釋》 穨玺私人收藏
“穨”也是禿頭的意思,其取名立意相同。
秦印人名中有以“馬”為名的,如王馬(私人收藏)公孫馬(《印藪》)複姓中還有“走馬文印”(私人收藏)。另外還有許多人名用的是以“馬”為偏旁的字,如:
駔
王駔《珍秦》 任駔《珍秦》 王駔《秦代》 駔《珍秦》 駔《珍秦》 甘駔私人收藏 駔《印典》
騰
騰《珍秦》 梁騰《印典》 臣騰私人收藏 騰私人收藏 黃騰 《印典》 王騰《印彚》
驚
達驚《珍秦》 驚《輯存》 輔驚《印典》 王驚《珍秦》 王驚《秦代》 驚《輯存》
驩
臣驩《珍秦》 韓驩私人收藏 王驩《印典》 原驩《印彚》 和驩私人收藏 江驩《印典》 驩《印典》 驩《印彚》
驁
公孫驁《珍秦》 李驁《秦代》 郭驁《秦代》 郭驁《秦代》 韓驁《秦代》 任驁《秦代》 啟驁之印《印類》 石驁《集粹》 驁《集粹》 驁私人收藏
駘
李駘《秦代》 李駘《秦代》 駘《秦代》 莊駘之印《秦代》 楊駘《印彚》 綦母駘《印彚》 駘《印典》 焦駘私人收藏 莊駘之印《印典》 趙駘《栔齋》
騷
弓騷《珍秦》 李騷《秦代》 趙騷《秦代》 騷《秦代》 騷《珍秦》 騷《印典》 苒騷《伏廬》
駕
楊駕《秦代》 王駕《秦代》 韓駕《秦代》 杜駕《輯存》 莊駕《印典》 疏駕私人收藏
䮇
楊䮇《秦代》 應䮇《秦代》 䮇《輯存》
鸒
宋鸒《秦印 》楊鸒私人收藏
騅
楊騅私人收藏 杜騅《集古》
駢
冀駢《秦代》 駢《印類》
䮧
田䮧《衡齋》 䮧私人收藏
䮤
王䮤《秦代》
騁
李騁《秦代》
駭
淳于駭《秦代》
馳
馳《秦代》
驢
王驢《秦代》
駒
駒印私人收藏 李駒私人收藏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蘇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港集》
騧
莊騧《印典》
驕
趙驕《方氏》
騃
王騃《印類》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李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印典》
這應該體現了秦國或秦代重視“馬”的觀念。戰國至漢代戰爭頻仍,馬是戰爭的重要物資,所以重視馬應該是當時社會的普遍習尚。秦國的歷史與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史載秦的祖先大費之玄孫費昌當夏桀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於鳴條。大費之子大廉之玄孫仲衍為帝大戊御而妻之。造父習御,幸于周穆王,取遠道而馬不罷。得驥纖離、驊騮、騄耳之駟,西巡守。徐偃王作亂,造父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善於相馬的伯樂也是秦國人。以上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秦國與馬的緊密聯繫,所以秦印中出現如此多的以馬為偏旁的人名就很正常了。
睡虎地秦簡《盜者》章有如下內容:
盗者:
子,鼠也。盜者兌(銳)口,希(稀)須(鬚),善弄,手黑色,面有黑子焉,疵在耳,臧(藏)於垣內中糞蔡下。·多鼠鼷孔午郢。
丑,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大辟(臂)臑而僂,疵在目,臧(藏)牛廄中草木下。·多徐善䟊以未。
寅,虎也。盜者壯,希(稀)須(鬚),面有黑焉,不全於身,從以上辟(臂)臑梗大,疵在辟(臂),臧(藏)於瓦器閒,旦閉夕啟西方。·多虎豻貙豹申。
卯,兔也。盜者大面,頭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疵在鼻,臧(藏)於草中,旦閉夕啟北方。·多兔 陘突垣義酉。
辰,盜者男子,青赤色,為人不轂(穀),要(腰)有疵,臧(藏)東南反(阪)下。車人,親也,勿言已。·多玃不圖射亥戌。
巳,蟲也。盜者長而黑,蛇目,黃色,疵在足,臧(藏)於瓦器下。·名西茝亥旦。
午,鹿也。盜者長頸,小胻,其身不全,長耳而操蔡,疵在肩,臧(藏)於草木下,必依阪險,旦啟夕閉東方。·名徹達祿得獲錯。
未,馬也。盜者長須(鬚)耳,為人我我然好歌無(舞),疵在肩,臧(藏)於芻稾中,阪險,必得。·名建章丑吉。
申,環也。盜者園(圓)面,其為人也鞞鞞然,夙得莫(暮)不得。·名責環貉豺干都寅。
酉,水也。盜者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而黃色,疵在面,臧(藏)於園中草下,旦啟夕閉。夙得莫(暮)不得。·名多酉起嬰。
戌,老羊也。盜者赤色,其為人也剛履,疵在頰。臧(藏)於糞蔡中土中。夙得莫(暮)不得。·名馬童龏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辰戌。
亥,豕也。盜者大鼻而票(剽)行,馬脊,其面不全。疵在要(腰),臧(藏)於圂中垣下,夙得莫(暮)不得。·名豚孤夏穀□亥。
甲盜名曰耤鄭壬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強當良。·乙名曰舍徐可不詠亡𢝊(憂)·丙名曰䪛可癸上。· 丁名曰浮妾榮辨僕上。·戊名曰匽為勝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己名曰宜食成怪目。·庚名曰甲郢相衛魚。·辛名曰秦桃乙忌慧。·壬名曰黑疾齊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癸名曰陽生先智丙。
可將文中干支與名字的對應列為下列兩個表:
子
多鼠鼷孔午郢。
丑
多徐善䟊以未
寅
多虎豻貙豹申
卯
多兔陘突垣義酉
辰
多玃不圖射亥戌
巳
名西茝亥旦
午
名徹達祿得獲錯
未
名建章丑吉
申
名責環貉豺干都寅
酉
名多酉起嬰
戌
名马童龏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辰戌
亥
名豚孤夏穀□亥
甲
耤鄭壬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强當良
乙
舍徐可不詠亡𢝊(憂)
丙
䪛可癸上
丁
浮妾榮辨僕上
戊
匽為勝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己
宜食成怪目
庚
甲郢相衛魚
辛
秦桃乙忌慧
壬
黑疾齊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癸
陽生先智丙
據學者研究,第一个表中“名徹達祿得獲錯”句中漏寫了“子”字,“名多酉起嬰”句中的“多”可能是“卯” 字之誤,“名豚孤夏穀□亥”句中的漏字應該就是“巳”字。[1]從這個表中可以看出,某一干支日對應名字中的某個干支字是有一定規律的,即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午—子、未— 丑、申—寅、酉—卯、戊—辰、亥—巳。這體現的是“支衝破”的組合。《五行大義》卷二第十三 “衝破”條說:“支衝破者,子午衝破,丑未衝破,寅申衝破,卯酉衝破,辰戊衝破,巳亥衝破。此亦取相對,其輕重皆以死生言之。”[2]
從《盜者》章我們可以知道,古人常常用干支字来命名,这些用干支字所起的名字,有很多与曆日中的干支存在着某種關係,其中一定含有某种寓意。當時肯定存在着一種類似起名手冊一類可供翻查的東西,可以知道生在那一天起什麽名字最合适。秦國或秦代的人名中也有許多是用干支字來命名的,這在秦印中也有體現。如:
秦印中有許多以干支字命名的人名,如:
甲
衛甲《印典》 張甲《印典》 王甲《集粹》 史甲《印典》 任甲《衡齋》 李甲《津藝》 李甲《集古》周甲《印典》 孟甲《印彚》 乘馬甲《印典》 干甲《印類》
乙
馬乙《秦代》 郭乙私人收藏 張乙《集粹》 楊乙《印典》 王乙私人收藏 成乙《印典》 李乙《西泠》鄒乙《印典》 屚乙《印典》
丙
據丙《秦代》 楊丙私人收藏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丙私人收藏 張丙《栔齋》
丁
韓丁《印典》 賈丁《西泠》 李丁《印典》 矦丁《印彚》 段丁《集古》 烏丁《印典》 單丁《《印彚》 任丁《珍秦》 如丁私人收藏
戊
橋戊《集粹》 黃戊《印典》 楊戊《集粹》 李戊《印典》 輔戊私人收藏 王戊《珍秦》
己
鮑己《印類》 王己私人收藏
庚
王庚《秦代》
壬
田壬《秦代》
癸
公癸《珍秦》 郭癸《珍秦》 趙癸印《秦代》 王癸印《秦代》 李癸《輯存》 吳癸私人收藏 趙癸《十六》 李癸《輯存》 東門癸《印類》 癸《珍秦》 癸璽《集粹》 秦癸《集粹》
子
□子《珍秦》 駱子《珍秦》 訇子《珍秦》 王子《秦代》 援子《秦代》 呂子私人收藏 杜子《印典》 翁子《印舉》
寅
任寅《新出》 臣寅《秦代》 田寅《秦代》 寅私人收藏 王寅私人收藏 寅私人收藏 馮寅私人收藏 王寅《印典》 臣寅《印典》 令狐寅《印典》
卯
杜卯《秦代》 笵卯《秦代》 李卯私人收藏 王卯私人收藏 史卯《集古》 成卯《印典》 悼卯《印典》
辰
辰《珍秦》 壺辰《秦代》 辰印私人收藏 潘辰《印典》 癰辰《集粹》 王辰《印典》
巳
午
丁午《珍秦》 張午《秦代》 焦午《秦代》 趙午《秦代》 和午《秦代》 張午私人收藏 王午《輯存》曹午《印典》 焦午《集林》 趙午《印典》 李午《印類》 爨午《集粹》 莊午《印類》 病午《臺歷》 般午《印典》 和午《衡齋》
未
王未《印典》 胡未《印典》 干未《珍秦》 午未私人收藏
申
殷申《秦代》申私人收藏 任申《衡齋》 啟申《珍秦》 申《印典》 救申《印典》
酉
王酉《珍秦》 李酉私人收藏 王酉《印典》 王酉《印類》 楊酉《印類》 期酉《集粹》
戌
張戌私人收藏 張戌《印典》 李戌《印典》
亥
衛亥《珍秦》 趙亥《秦代》 媼亥私人收藏
如此多以干支命名的名字,與睡虎地秦簡《盜者》章的記載正好吻合。
將傳世典籍中秦的人名以及出土文獻中如秦陶文和秦兵器上的人名與上論秦印中的人名相比較,會發現很多相同的人名。這說明這些人名的確是當時非常流行的常見人名,體現了秦國和秦代的起名習慣和風尚。
1、秦史中的人名:
費
昌:若木玄孫,為湯御。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季
勝:蜚廉子
非子:大駱子,事周孝王。分土為附庸,邑之秦。為秦受土有號之始。
憲公時官大庶長
弗忌穆公時白
乙丙,一名
申 子車氏三子之一鍼
虎左傳成公十一年有史
顆左傳襄公十二年有
無地左傳成公十年有醫
緩秦懷公時有庶長
鼂秦獻公時有大夫監
突獻公時有章
蟜孝公時有公孫
鞅、公孫
壯 惠文王時有樗里
疾、司馬
錯、魏
章、陳
壯、馮
章 、孟
卯、秦
越人昭襄王時有行
願、庶長
壯、宣太后嬖人魏
醜夫、芊
戎、白
起、司馬
昌、
胡傷、客卿
竈、
大將王
齕、上卿蒙
驁、蜀郎中令
嬰、韓
他 孝文王時有呂
不韋始皇帝時有將軍桓
齮、將軍王
翦 、中大夫令
齊、內史
騰、羌
瘣、博士黃
疵、冶鑄者程
鄭、丞相隗
狀、卿王
戊、成侯趙
亥、陳
馳、任
固、五大夫趙
嬰、公子
高、右丞相
去疾、中庶子蒙
嘉、史
祿、常
頞三世皇帝時有駱
甲二世時有皇帝胡
亥,又有趙
高、司馬
欣、呂
齮2、秦陶文 上的人名:
宮
得、宮
係、宮
臧 、宮
欬、宮
穨、宮
頗、
頗、咸陽
慶、咸陽
午 、咸陽
高、
申、
甲、小
遬、上造
慶忌、博昌
去疾、左
午、
戎、
嘉、左
穨、左
得、右司空
係、右司空
嬰、右嘉寺
係、寺
嬰、寺
顛、宮
章、宮
甲、宮
順、宮
得、宮
錯、宮
丁、都船工
疕、都昌
癸、
欬、
嘉、
戌、芷陽工
癸、頻陽
狀、楊工
穨、杜
建、咸原少
申、鹹邑如
戊、咸屈(從邑)里
駔、咸沙里
疢 、咸沙□
壯、司禦不更
顝 3、秦兵器上的人名:
廿七年上郡戈 上守
逪 工隸臣
穨 廿四年上郡戈 上郡守
臧 高工師
竈 丞
申七年上郡戈 工師
嬰四十八年上郡假守戈 上郡假守
鼂 工
駔十九年殳鐓:犛
鄭十三年相邦義戟:工
穨王四年相邦張
義戟:工
卯 卅三年相邦冉戟:工
固四年相邦呂不韋戟:工
嘉五年相邦呂不韋戟:公
寅 工
戌 七年相邦呂不韋戟:工
競十七年丞相啟、
狀戈:工
邪 元年丞相斯戟:工
去疾三十六年工師癲鼎:工師
癲 十五年寺工鈹:工
黑五年相邦呂不韋戟:工
寅卅八年上郡守戟:上郡守
慶 四十年上郡守起戟:隸臣
庚 四十年上郡守起戟:工隸臣
突 十二年上郡守壽戟:工更長
𤘌二十五年上郡守
逪造戟:工師
竈 、丞
申二十七年上郡守
逪造戟:工隸臣
穨 七年上郡守間造戟:工師
嬰 三年上郡守冰照戟:漆工
壯 四年相邦呂不韋矛:丞
申八年蜀郡戟:工
悍六年漢中守造戟:丞
齊廿二年臨汾守戟:庫
係、工
歍 這些人名大都可以在上邊論述過的秦印中的人名中找到相同的例子。有些人名的重複率還是相當高的,這充分體現了秦人起名的習慣和風尚。
秦印姓名中所體現出的歷史文化現象肯定還不只這些,本文只是一個初步的考察,相信隨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資料的增多,在這一領域
中国历史故事朗诵
一定還會得到更多的發現。
附记:本文写作中曾蒙施谢捷先生提供部分秦印资料,特此鸣谢。
本文引用秦印著錄簡稱表
《珍秦》 蕭春源編《珍秦齋藏印·秦印篇》,2000年臨時澳門市政局文化曁康樂部
《印典》 康殷伯寬、任兆鳳輯,1993—1994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鶴廬》 葉豐、葉肇春選編《鶴盧印存》,1998年榮寶齋出版社影印本
《西泠》 西泠印社輯《西泠印社藏銅印精選》,2003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影印本
《赫連》 羅振玉輯《赫連泉館古印存》, 1988年上海書店“中國歷代印譜叢書”重印本
《集粹》 (日)菅原一廣輯《中國璽印集粹十六卷》,平成八年(1996)二玄社影印本
《集古》 顧從德輯《顧氏集古印譜六卷》,1998年西泠印社據所藏殘存四冊本重印
《續百》 吳大澂輯《續百家姓印譜一卷》,1994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叢書集成續編》第九十四冊影印本
《印類》 小林庸浩編《中國璽印 類編》, 2004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影印本
《集林》 林樹臣輯《璽印集林》, 1991年上海書店“中國歷代印譜叢書”影印本
《輯存》 牟日易輯《古代璽印輯存》,1999年香港集古齋影印本
《印舉》 陳介祺輯《十鐘山房印舉》,1985年中國書店影印本
《衡齋》 黃濬輯《衡齋藏印》,民國二十四年(1936年)鈐印本
《津藝》 李東琬主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古璽印選》,1998年文物出版社
《印彚》 傅嘉儀輯《篆字印彚》,1999年上海書畫出版社
《魏石》 周進輯《魏石經室古璽印景》,1989年上海書店“中國歷代印譜叢書”重印本
《書道》 (日)下中彌三郎編《書道全集》第二十七卷·印譜篇,昭和七年(1932年)平凡社
《手拓》 陳介祺輯《陳簠齋手拓古印集》,1990年上海書店影印本
《十六》 吳大澂輯《十六金符齋印存二十六卷》,1989年上海書店“中國歷代印譜叢書”重印本。
《鐵選》 徐敦德編《鐵雲藏印選》,1990年西泠印社影印
《上博》 上海博物館編《上海博物館藏印選》,1978年上海書畫出版社
《陜續》 王翰章、王長啟編《陝西出土歷代璽印選編》,1993年三秦出版社
《港續》 王仁聰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中国历史故事左振坤下载
印續集一》,1996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魯盦》 張咀英輯《魯盦小印》,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孝水望雲草堂鈐印本
《齊魯》 高慶齡輯《齊魯古印攈四卷續一卷》,1989年上海書店“中國歷代印譜叢書”重印本。
《濱璽》 黃質輯《濱虹草堂藏古璽印釋文》,1999年上海書畫出版社《黃賓虹文集·金石編》收錄
《方氏》 方清霖輯《方氏集古印譜》,(清)光緒年間鈐印本
《印帚》 王獻唐輯《兩漢印帚》,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山東省圖書館鈐印本
《伏藏》 陳漢第輯《伏盧藏印》,1973年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民國年間鈐印本印重裝本
《古鑒》 李培基輯《古鑑齋 藏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鈐印本
《夢庵》 太田孝太郎輯《夢庵藏印》,(日)大正十五年(1926年)鈐印本
《衡齋》 黃濬輯《衡齋藏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鈐印本
《栔齋》 商承祚輯《栔齋 古印存》,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鈐印本
《港集》 王仁聰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集》,1980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續衡》 黃濬輯《續衡齋藏印》,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江夏黃氏尊古斎鈐印本
《首都》 羅隨祖編《首都博物館藏古璽印選》,1992年首都博物館鈐印本
《湖南》 高至喜、陳松長編《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璽印集》,1991年上海書店影印本
《伏續》 陳漢第輯《伏盧藏印續集》,民國十五年(1926年)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新見》 董珊輯《新見戰國古璽印一百一十七方》,《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1999年吉林大學出版社
《山東》 賴非主編《山東新出土古璽印》,1998年齊魯書社
《秦代》 許徐雄志編《秦代印風》,1999年重慶出版社“中國歷代印風系列“叢書本
《港集二》 王人聰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中州》 牛濟普輯《中州古代篆刻選》, 1983年中州書畫出版社
《方氏》 方清霖輯《方氏集古印譜》,清光緒年間鈐印本
《樂只》 高時敷輯《樂只室古璽印存》, 1999年上海書店《中國歷代印譜叢書》重印本
《黃釋》 浙江省博物館編《黃賓虹古璽印釋文選》, 1995年上海書畫出版社
《印藪》 顧從德輯《顧氏印藪》六卷,(明)萬曆三年(1575年)刻本
《臺歷》 王北岳 編《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印選輯》,1978年臺灣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1] 見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276—277頁,臺灣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2] 關於“衝破”的解釋蒙程少軒同學提示,謹致謝忱。
本文是提交“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 年6月13日-14日)的論文。此次發佈,略有修改。
点
中国历史名人精彩故事文章
击下载附件:
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0725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002.html
以上是关于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劉釗: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