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 新蔡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7 20:00
  • 98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連載一)
(北京大學中文系)

新蔡簡中還有一種祝號簡,按照整理者的分類,屬於第一類“卜筮祭禱記錄”中的第二種。整理者介紹說:
第二種為“小臣成”(即平夜君成)自己祈禱的記錄,數量很少。這種簡較寬、字亦大。[21]
根據簡寬、字體、文義等因素,我們把所能找到的這一類簡文釋寫於下:
(27)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少(小)臣成奉(逢)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害)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虐)[22]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甲三64)
(28)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隹(唯)潒(戰)栗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恐)矍(懼),[23]甬(用)受謠(繇)元黽(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靈)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蓍),曰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甲三15、60)
(29)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有祱(祟)見於大川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少(小)臣成敬之瞿(懼)之,敢用一元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痒(牂),先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零198、203+乙四48+零651)
(30)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卲(昭)告大川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曰:於(嗚)唬(呼)哀哉!少(小)臣成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暮)生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早)孤[24]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零9、甲三23、57)
(31)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聞智(知)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零106)
(32)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於天之若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零114)
(33)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乙四31)
(34)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尚敘(除)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去)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零148)
(35)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小]臣成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零106)
(36)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伓(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悶)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速瘳速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瘥),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翼)[25]日癸丑少(小)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甲三22、59)
(37)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臣成敢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乙四28)
(38)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少(小)臣成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拜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稽首),敢甬(用)一元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乙四70)
(39)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26]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卲(昭)告大川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少(小)臣成敢甬(用)解訛(過)懌(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尤),若(甲三21+甲三61)
(40)昔我先出自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顓)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頊),宅茲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沮)章(漳),台(以)選(徙)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遷)凥(處)(甲三11、24)[27]
(41)有楚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零94)
(42)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臨爾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乙四30、32)
(43)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霝(靈)力,休有成慶,[28]宜爾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零106)
(44)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禱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祠),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靡)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乙四53)
(45)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自我先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先人),以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零217)
(46)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渚、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沮)章(漳)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及)江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上),逾取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乙四9)
(47)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夜遂先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先人)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甲三13)
(48)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少(小)臣城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速)瘳是□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甲三16)
(49)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亡(無)不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零240)
(50)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配卿(饗)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零92)
(51)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小子)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零39、527)
從文義看,上揭簡文並不是“祈禱的記錄”。陳偉先生曾把簡文(38)和簡文(7)“冊告”聯繫起來考慮,認為“這類簡疑計‘冊告’之‘冊’”,[29]可謂“一語中的”。我們認為這批簡文也是向神靈進行冊告時的祝號之辭,不過從文義看,這批簡文中多次稱“小臣成”,又稱“自我先人”,應該是平夜君成自己向神靈冊告的祝號之辭。
上揭簡文有幾組從文義上看可以拼接,(27)~(33)是一組,(34)~(36)是一組,(38)~(41)是一組,(42)~(43)是一組。下面分別加以討論,本文無所討論的問題都放在注釋裏交待。
第一組簡文。
上揭簡文中數見“小臣”,是平夜君成對神靈的自稱。“小臣”一词在自商代到戰國的甲骨文、金文和傳世文獻中多有之。作為職官名,大抵在商代和西周早、中期,“小臣”的地位較高;西周晚期到東周以後地位逐漸降低。[30]春秋戰國文獻中的“小臣”都是品位很低的職官,如《周禮》《儀禮》中的“小臣”;甚至很多地方是指宦官,如《左傳·僖公四年》“與小臣,小臣亦斃”。所以這個時候在下者對在上者自稱“小臣”時,實際可以是一種賤稱,而非實指。如《楚世家》云:“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雁之上者,頃襄王聞,召而問之。對曰:‘小臣之好射鶀雁、羅鸗,小矢之發也,何足為大王道也。’”平夜君成對神靈自稱“小臣”,也是這樣的一種賤稱,與秦惠文王禱病玉版銘文中秦王自稱“小子”類似。
簡文(27)“小臣成逢害虐”一句是敍述祭禱祝號的緣由,當在此篇祝號文的篇首。秦惠文王禱病玉版銘文開頭說“有秦曾孫小子駰曰:孟冬十月,厥氣□周,余身遭病,為我慼憂”,上引《尚書·金縢》周公冊祝之詞開頭說“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均與此同例。
簡文(28)“甬(用)受謠(繇)元黽(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靈)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蓍),曰”,整理者釋寫為:
甬(用)受謠元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巫)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筮)曰:
按,既把“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字讀為筮占之“筮”,那麼在“元龜”和“巫筮”之間施加頓號就不合適了。其他學者一般都接受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為“巫”、讀“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為“筮”的意見,而在“龜”和“巫”之間施加逗號。于茀先生解釋“受繇元龜”的意思是“從元龜那裏接受繇辭”,“巫筮”的意思是巫者進行筮占。[31]按,既然是“受繇元龜”,則所用當為龜卜,不該是“筮”,可見讀“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為“筮”是有問題的。我們認為此處“元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是並列結構,都是“小臣成”所從“受繇”之物,“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應和“元龜”一樣,是名詞性結構,不是動賓結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當讀為“蓍”。上文(三)簡文(16)、(18)及新蔡簡甲三:72、乙四:59諸“蓍”字均與此同形,是其證。文獻中常常“龜蓍”或“蓍龜”並稱,上文(三)祝號簡(16)(17)(18)“元龜”與“蓍”並列,亦可為證。
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為“巫”是有根據的,侯馬盟書委質類“巫覡”之“巫”及“覡”字所從“巫”旁都可以寫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32]可以為證。但是此處“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釋為“巫”不好講通,不妨換一種思路去考慮。“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字從“巫”從“口”,見於字書。《正字通·口部》:“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鐘鼎文‘靈’字,見《古音獵要》。”又《古文四聲韻》卷二“靈”字古文或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33]“言”、“口”作為義符可以通用。[34]例如“詠”又作“詠”;“吟”又作“訡”;

中国历史故事集一共多少页

“嘖”又作“謮”;“詩”字上博簡《緇衣》皆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而《孔子詩論》皆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35]“靈”字可寫作從“巫”從“言”,當然也可以寫作從“巫”從“口”。《正字通》說“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是金文“靈”字,應該是有根據的。所以“靈”、“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是一字之異體,“靈”是形聲字,“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是會意字。
“靈”字本來就是從“巫”的。從詞義上說“靈”與“巫”關係密切。《說文·玉部》:“靈,靈巫也。”[36]《楚辭·九歌·東皇太一》“靈偃蹇兮姣服”,《云中君》“靈連蜷兮既留”,《東君》“思靈保兮賢姱”,三“靈”字王逸注皆謂“巫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人屈巫字子靈。[37]《廣雅·釋詁》:“靈子,巫也。”王念孫《疏證》云:
靈子,巫、覡者。《楚語》云:“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故巫謂之“靈”,又謂之“靈子”。……《荀子·王制篇》云:“相陰陽,占祲兆,鑽龜陳卦,主攘擇五卜,知其吉凶妖祥,傴巫跛擊之事也。”然則古者卜筮之事亦使巫掌之,故“靈”、“筮”二字並從“巫”。《楚辭·離騷》“命靈氛為余占之”,“靈氛”猶“巫氛”爾。
上引文獻可以說明“靈”字從“巫”之意。“巫”也可以直接稱作“靈”,如《易林·小畜之漸》云:“學靈三年,仁聖且神。”“學靈”即“學巫”;又上引王念孫說已經指出“靈氛”就是“巫氛”。巫是交接神靈、宣告神意的人,故“靈”字可以寫作從“巫”從“言”或從“巫”從“口”會意。
我們認為簡文“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字應該釋為“靈”。《離騷》“索藑茅以筳篿兮”,王逸注:“藑茅,靈草也。”“藑茅”是筮具,與蓍同類,而謂之“靈草”,是蓍草亦可稱“靈”,不止龜也。《離騷》“字余曰靈均”、“夫唯靈脩之故也”下王逸注並云:“靈,神也。”蓍稱“靈蓍”,亦猶龜稱“靈龜”,都是神奇靈驗之意。“靈蓍”之“靈”寫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可能有兩重含義:一是有意為了和楚簡中“靈龜”之“靈”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或“霝”者相區別;二是《離騷》云“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大概楚地巫者主要掌筮占,故特用從“巫”之字修飾蓍草,與修飾卜龜的“靈”字專門寫作從“黽(龜)”用意相同。
“唯戰栗恐懼,用受繇元龜、靈蓍”,意思是說平夜君成誠惶誠恐地貞問於龜蓍,希望能夠知道自己的病是哪位神靈降下的禍祟。“繇”字陳偉、于茀先生都解釋為“繇辭”,近是。不過理解為“占斷”似乎更為準確,因為繇辭通常有韻,多引成辭,而簡文“曰”下所云“有祟見於大川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並沒有韻,而且只是占斷的結果而已,也沒有引用成辭。《文選·班固〈典引〉》“又悉經五繇之碩慮矣”,蔡邕注:“繇,占也。”“受繇元龜、靈蓍”,意思就是從元龜、靈蓍那裏接受神意的占斷,占斷的結果是“有祱(祟)見於大川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表明是“大川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降下的禍祟。於是小臣成“敬之懼之”地用“一元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痒(牂)”,先之以一璧,對“大川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進行祈禱。《詩·周頌·敬之》“敬之敬之”,《左傳·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敬之懼之”句式同於“敬之敬之”,語義同於“敬之……畏之……”。“一元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牂”與《曲禮下》“牛曰‘一元大武’”相似,正是《大祝》“六號”所說的“牲號”(參看上文所引),這也可以說明此篇簡文確實是祝號之辭。
秦惠文王禱病玉版銘文開頭說“眾人弗知,余亦弗知”,意思是“眾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38]因為古人常常以為疾病的產生是由於神靈降祟,所以生病後總是想儘快知道是哪位神靈降下了禍祟。上文說過,楚卜筮簡所記第一次貞問就是為了“求祟”。[39]文獻記載也是如此,例如:
及著雍,疾。卜,桑林見。荀偃、士匄欲奔請禱焉。(《左傳·襄公十年》)
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左傳·哀公六年》)
如果不能知道具體是哪位神靈作祟,就會像秦惠文王一樣“窮而無奈之何,永歎憂盩”,焦急萬分。這種情況下若要祭禱神靈,也只好泛祭諸神,“遍走群望”。但是這樣泛泛而祭,就等於病篤亂投醫,其效果常常不好,甚至更糟。比如上引《左傳·昭公七年》晉平公得病後“遍走群望”,其結果就是“有加而無瘳”。如果能知道具體作祟的鬼神,就等於找到了“病根”,這樣就能“對症下藥”,即有針對性地對降祟的神靈施行祭禱,效果當然會好得多。比如子產推測晉平公之病是夏郊作祟,於是“韓子祀夏郊,晉侯有間”,真是立竿見影。所以古人會更重視有針對性的祭禱。上文(三)那篇祝號簡是“上下神祇無不遍諭”,大概是當時沒有貞得作祟的具體神靈,只好泛泛而祭,由他人為平夜君成祝號。而這次貞得是“大川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作祟,於是平夜君成甚為重視,親自對其祝號。當然,實際情況恐怕只是以平夜君成的口氣擬出祝文,冊告時還是由祝史一類的人代為祝號,但這也可看出平夜君成對此次祭禱的重視來。新蔡簡中卜筮簡數量很大,出現了很多神靈,而“大川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卻只見于此篇祝號簡,大概在平夜君成心目中有其特殊意義。楚地多江河,對江河之神格外重視實屬自然。如《左傳·哀公六年》:“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
“大川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究為何神?何琳儀先生懷疑“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字是水害之“害”的專用字,[40]楊華先生認為“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即“江介”之“介”,“大川有介”指大川之水邊,[41]范常喜先生認為“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可讀作“洧界”,即洧水邊上。[42]按,楚簡凡說“有祟見於某”,“某”都是神靈名號。從這一點來看,上引三種解釋似都不能使人滿意。
簡文(30)“於(嗚)唬(呼)哀哉”以下,可能與簡文(39)“解訛(過)懌(釋)憂”有關。
徐在國先生認為“懌”字當讀為“釋”,“釋”與“解”為同義詞,[43]其說可信。“訛”當讀為表示責備、怪罪之“過”。[44]“過”這個詞在楚簡中常用從“化”得聲之字表示,如“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45]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方壺“詆燕之訛”,“訛”即讀為“過”,[46]是其證。《廣雅·釋詁》:“過,責也。”王念孫《疏證》云:
“過“者,《呂氏春秋·適威篇》:“煩為教而過不識,數為令而非不從。”高誘注云:“過,責也。”《趙策》云:“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
“憂”當讀為表示責備、怪罪之“尤” ,[47]與“過”同義。《詩·鄘風·載馳》“許人尤之”,毛傳云:“尤,過也。”《禮記·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孔穎達疏云:“尤,過也,責也。”古人認為生病是因為鬼神降祟,鬼神降祟是因為自己有了過錯,所以鬼神要加以責罰。祭禱神靈的目的就是要將自己的種種可憐的、不得已的情況向神靈解釋清楚,懇求諒解,好讓神靈解除對自己的責罰,此即所謂“解過釋尤”。“嗚呼哀哉”以下就是在給自己“解過釋尤”。
“暮生早孤”是說自己在年齡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按,古人如果向別人稱說自己 “早孤”,有時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從小缺乏父愛,這是傷心的一面;二是說自己缺乏教誨,這是慚愧的一面。例如:
吾以不造,幼丁艱酷,窮遊約處,屢絕簞瓢。晚生早孤,不聞《詩》、《禮》。(《隋書·薛濬傳》載薛濬臨終與弟書)
苞四歲而父終,及年六七歲,見諸父常泣。時世叔父悛、繪等並顯貴,苞母謂其畏憚,怒之。苞對曰:“早孤不及有識,聞諸父多相似,故心中欲悲,無有佗意。”(《梁書·劉苞傳》)
有時候對別人稱說自己的晚輩“早孤”,也有這個意思,例如
太康初,詔曰:“弟祚早孤無識,情所哀湣。(《晉書·樂平王延祚傳》)
“晚生早孤,不聞《詩》、《禮》”、“早孤不及有識”、“早孤無識”這些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平夜君成對神靈自稱“暮生早孤”的用意所在。聯繫到這種認識,我們懷疑簡文(31)(32)(33)可以拼接,讀為:
……聞智(知)於天之若不(否),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
“聞智”當讀為“聞知”,意思是見聞知識。《尚書·無逸》“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偽孔傳云:“則輕侮其父母曰:古老之人無所聞知。”簡文“聞知”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平夜君成大概是說自己“暮生早孤”,不閑於教訓,故而無所聞知。“若不”疑當讀為“若否”。《詩·大雅·烝民》:“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毛傳云:“‘若’,順也。順否,猶臧否,謂善惡也。”《尚書·盤庚》:“今我既羞告爾於朕志若否,罔有弗欽。”蔡沈《書集傳》云:“‘若’者,如我之意……‘否’者,非我之意。……言二者爾當深念,無有不敬我所言也。”推測簡文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平夜君成向神靈訴說自己“暮生早孤”,不閑于教訓,於天之所善所惡無所聞知,所以觸怒了神靈,降下禍祟。
第二組簡文。
簡文(34)(35)(36)疑可拼接,“背膺悶心之疾”六字下各有一重文號,應讀兩遍。拼接後的文字是:
……尚除去[小]臣成之背膺悶心之疾,背膺悶心之疾速瘳速瘥,翼日癸丑小[臣成]……
“敘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去”,何琳儀先生讀為“舍去”,[48]不確。疑當讀為“除去”,“除”、“去”同義。[49]長沙楚帛書

中国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丙篇“敘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不義”,“敘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即讀為“除去”,[50]是其證。“尚除去[小]臣成之背膺悶心之疾”,與秦惠文王禱病玉版銘文“已吾腹心以下至於足骭之病”類似。《方言》卷三:“南楚病癒者……或謂之‘瘳’,或謂之‘蠲’,或謂之‘除’。”“瘳”常見於楚簡,“蠲”亦見於新蔡簡。[51]以“除”表病癒,正合楚語。
第三組簡文。
簡文(39)末字為“若”,(40)首字為“昔”,疑

中国历史的古代爱情故事

可拼連。“若昔”見於古書,如《尚書·大誥》“王曰:‘若昔朕其逝……”。“若”是虛詞,即“粵若”、“曰若”之“若”。王引之《經傳釋詞》引王念孫說云:“‘若’,詞之‘惟’也。”[52]
又(40)“処”字是簡尾最後一字,(41)“有”字是簡首第一字,疑此兩簡原本是編連在一起的。(39)、(40)、(41)編連之後的文字如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卲(昭)告大川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少(小)臣成敢甬(用)解訛(過)懌(釋)(尤)。若昔我先出自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顓)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頊),宅茲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沮)章(漳),台(以)選(徙)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遷)凥(處),有楚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若昔”至“遷處”一段話,按照董先生的解釋,“我先出自顓頊”是說楚之先祖出自高陽帝顓頊;“宅茲沮漳”是說楚國自殷周之際到春秋早期一直建都於沮河、漳河一帶的丹陽;“以徙遷處”是說楚文王把都城遷到了郢。這些見解都是可信的。董先生並在“以徙遷處”下擬補“于江漢”三字。若本文把(40)、(41)拼連起來是可信的,那麼“以徙遷處”下面就是“有楚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
“有”有“取”義,如《詩·周南·芣苡》“薄言有之”,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引魯、韓說云:“有,取也。”[53]又有“保”義,如《禮記·哀公問》“不能有其身”,鄭玄注云:“有,猶保也。”“若昔我先出自顓頊,宅茲沮漳,以徙遷處,有楚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一段話是一氣貫注,大意是說從先祖創業,到“宅茲沮漳”,到徙處於郢,這樣累世艱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左傳·宣公十二年》),於是能夠

如何制作中国历史故事

保有楚國,以至於今。晉公盆銘文“□宅京師,□有晉邦”(《殷周金文集成》10342號),先說“宅”於某處,然後說“□有晉邦”,辭例與簡文相似。
第四組簡文。
簡文(42)“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字疑當讀為“遏”,“害”與“曷”都是匣母月部字,古多通用。[54]《詩·大雅·文王》“毋遏爾躬”,與簡文辭例相同。(42)“毋遏爾”與(43)“霝(靈)力”或可連讀。《尚書·湯誓》“夏王率遏眾力”,“遏”字《釋文》引馬融說訓為“止也”,《史記·殷本紀》引此段文字“遏”即換作“止”。“毋遏爾靈力”,是平夜君成對“大川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說的話,大概是說不要停止你的神力,使我的身體早日康復。
簡文(44)“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字,何琳儀先生讀為否定詞“靡”,[55]可信。“靡”從“麻”聲,“麻”從“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聲。郭店簡《緇衣》26號“吾大夫恭且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人不斂”,“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即讀為“靡”,是其證。[56]“有”下字殘缺,何先生認為是“咎”字,不知確否。疑簡文“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禱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祠),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靡)有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也有可能是說自己將會竭誠向神靈奉獻,不敢有所愛吝。《左傳·哀公二年》記衛太子戰前向神靈禱告說曰:“曾孫蒯聵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
簡文(46)“渚”字之上疑是“五”字。“五渚”為楚地名,見於楚璽。[57]《戰國策·燕策二》:
秦之行暴於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
按其所言,“五渚”似在漢水下游,故《史記·蘇秦傳》《索隱》引劉氏說云“臨漢水”。若本文擬補“五渚”無誤,則其地與沮、漳、江皆近,正與《燕策》所言相合。
“逾取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還見於下揭幾條卜筮簡: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徙)於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鄩)郢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歲),亯月,己巳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之日),公子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生以衛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為君貞: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將)逾取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還返尚毋又(有)咎。生占之曰: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乙一16+甲一12)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徙)於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鄩)郢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歲),亯月,己巳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之日),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生以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為君貞: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將)逾取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還返尚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乙一26、2+零169)
王自肥遺[58]郢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徙)於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鄩)郢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歲),亯月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生以□□為君貞: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將)逾[取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還返尚毋又(有)咎。[占]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亡(無)咎。□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甲三240+甲二16+甲三229)
不知與簡文(46)的“逾取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是否有關。何琳儀先生說:
在鄂君啟舟節中,“上”表示逆流而上,“逾”(降)表示順流而下。簡文“上逾”可能表示首先逆流而上,然後順流而下。
何先生又認為“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與鄂君啟舟節中的“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為一地,讀為“郴”,並且推測“本簡內容當于悼王時‘平百越’(《史記·吳起列傳》)有關”。[59]按,舟節“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在耒水沿岸,讀為“郴”當然是合適的。[60]而簡文“逾取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在江、沮、漳一帶,離郴甚遠。而且按照何先生的說法,沿沮、漳和江三條河流先逆流而上,再順流而下,似乎是不大可能到達郴的。何先生的說法恐不可從。疑此處“逾”非用“降”、“下”之義,而是取“越”義。[61]此條簡文疑當與(45)拼接如下: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自我先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先人),以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渚、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沮)章(漳)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及)江,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上)逾取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兩簡之間有闕文。“自我先人,以”下面所缺,疑與簡文(40)“出自顓頊,宅茲沮漳,以選(徙)遷處”類似。“取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疑讀為“叢林”,這段話大概和《左傳·宣公十二年》欒武子稱說楚國先人“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有關,說的也是楚國先輩艱辛立國之事。

以上我們討論了新蔡簡中兩種祝號簡的內容。由於新蔡簡殘缺很多,想完全恢復這兩種祝號簡是不可能了。不過如果細心考索,還是能夠從中獲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幫助我們對當時楚地的祝禱習俗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本文所論是初步的,不少意見的推測性較大,未必正確,懇切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編者按:[22]關於“奉(逢)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害)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虐)”的釋讀,參看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12-7,又《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5月6頁;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265頁,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
[23]“潒栗”,徐在國先生讀為“蕩慄”(《新蔡葛陵楚簡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12-7;《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李天虹先生讀為“戰栗”或“顫栗”(《新蔡楚簡補釋四則》,簡帛研究網,2003-12-17);何琳儀先生讀為“潙(危)栗”(《新蔡竹簡選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期)。此處釋文從李先生說。
[24]關於“早”字的釋讀,參看劉信芳:《釋葛陵楚簡“暮生早孤”》,簡帛研究網,2004-1-11;《新蔡葛陵楚墓的年代以及相關問題》,《長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04年2月;張新俊:《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補正》,《中原文物》2005年4期。關於“暮生早孤”的解釋,參看拙文:《試論平夜君成即平夜文君之子》,簡帛網,2006-5-17。
[25]“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字,徐在國先生讀為“翼”(《新蔡葛陵楚簡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12-7;《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輯155頁,廣西教育版社,2004年11月),李天虹先生讀為“一”(《新蔡楚簡補釋四則》,簡帛研究網,2003-12-17)。此從徐先生說。
[26]原釋為“食”,疑誤。
[27]這條簡文的釋讀,學者間一間分歧較大,參看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楚都丹陽地望新證》,《文史》2004年第2輯;董珊:《新蔡簡所見的“顓頊”和“雎漳”》,簡帛研究網,2003-12-7。此處從董先生說。
[28]“霝”讀為“靈”,參看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同篇文章對“休有成慶”也有解釋,並可參看。
[29]陳偉:《新蔡楚簡零釋》,《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30]參看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504~507頁,中華書局,1988年1月;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管制研究》43~45頁,中華書局,1986年5月。
[31]於茀:《新蔡葛陵楚墓竹簡中的繇辭》,《文物》2005年1期。
[32]陝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侯馬盟書》309頁,345頁,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
[33]《汗簡·古文四聲韻》31頁上,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34]參看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231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13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3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36]參看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1372~1374頁,中華書局,1988年4月。
[37]參看王引之:《經義述聞》546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38]李家浩:《秦駰玉版銘文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二)》102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4月。
[39]參看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2006年9月。
[40]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期5頁。
[41]楊華:《新蔡簡祭禱禮制雜疏(四則)》,《簡帛》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42]范常喜:《讀簡帛文字劄記六則》,簡帛網,2006-11-13。
[43]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
[44]參看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2292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45]參看李守奎:《楚文字編》108~109頁,621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46]參看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100頁,中華書局,1995年2月。
[47]參看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613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48]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
[49]參看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2422頁。
[50]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275頁,中華書局,1993年8月。
[51]張新俊:《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補正》,簡帛研究網,2004-2-22;《中原文物》2005年4期。
[52]王引之:《經傳釋詞》155頁,嶽麓書社,1985年4月。
[53]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48頁,中華書局,1987年2月。
[54]參看高亨:《古字通假會典》615頁“曷與害”條,齊魯書社,1989年7月。
[55]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
[56]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130頁,134頁注釋[68],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57]參看李家浩:《楚國官印考釋(四篇)》,氏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128~130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58]此字原形作“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
”,整理者釋為“還”,不確。疑當釋為“遺”。“肥遺郢”是楚都之名,其地待考。
[59]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
[60]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197頁,中華書局,1995年2月。
[61]參看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2298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864.html

以上是关于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新蔡-新蔡簡中的祝號簡研究(連載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141.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49
  150.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4. 154
  155. 155
  156. 156
  157. 157
  158. 158
  159. 159
  160. 160
  161. 161
  162. 162
  163.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167
  168. 168
  169. 169
  170. 170
  171. 171
  172. 172
  173. 173
  174. 174
  175. 175
  176. 176
  177. 177
  178. 178
  179. 179
  180. 180
  181. 181
  182. 182
  183. 183
  184. 184
  185. 185
  186. 186
  187. 187
  188. 188
  189. 189
  190. 190
  191. 191
  192. 192
  193. 193
  194. 194
  195. 195
  196. 196
  197. 197
  198. 198
  199. 199
  200. 200
  201. 201
  202. 202
  203. 203
  204. 204
  205. 205
  206. 206
  207. 207
  208. 208
  209. 209
  210. 210
/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