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 新蔡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7 21:39
  • 17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尚毋為蚘(憂)。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生占之…… 甲三:143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原釋文僅作隸定。此字在新蔡簡中多見。字左部從言,右部可以分析為從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各”兩部分。上博四《采風曲目》3號簡有兩例相似字形可以參看: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問題的關鍵在於“各”上部的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在古文字中是否有同用的情形。我們通過辨析楚簡中一例從“豈”的字來說明此情況。
上博四《逸詩·交交鳴烏》有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两形,字形构架大致相似,用法也同。故而整理者將字隸定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疑“剴”之或體。“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俤”,通作“愷悌”或“豈弟”。[1]
不過學者有不同的意見,如魏宜輝先生認為,“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字當釋爲“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爾雅·釋詁》:“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汽也。”郭璞注:“謂相摩近”。“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是一個雙聲符字,其所從的“豈”和“幾”都是聲符。簡文中的“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字是“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字的省體(“豈”省去了上部的“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幾”省去了下部的“人”旁)。“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字在簡文中讀作“愷”。[2]張新俊先生認為,“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字也可以看成是把“幾”和“豈”兩個部分糅合在一起所成。“幾”、“豈”二字古音相近,每可相通。如《戰國策·楚策四》:“則豈楚之任也。”漢帛書本“豈”作“幾”。楚文字中的“豈”上部有時候可以寫成“幺”形,例如同篇中的“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字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簡1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簡3。而“幾”的左上部正从“幺”形,加之“豈”、“幾”古音相近,書寫者把它們糅合在一起,也是很合理的。[3]程燕先生認為,“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所從之“豆”為“豈”字省體,並將“豆”上的“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形與“戈”一起視為“幾”,而釋為“𧰙”並引古文四聲韻“𧰙”字為證;並進一步認為“豈”、“𧰙”同源。 [4]反對意見可總結成兩條:其一、把“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最終都釋為“𧰙”字。其二、都從省並的角度認為“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即“𧰙”字。
綜合雙方意見,其分歧在於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是應該與“戈”一起看作“幾”的省筆(這個跳躍尚缺乏足夠證據),還是本就是“豈”的必要組成部分。
我們的意見是,應將“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看作一個整體(即“豈”字)而隸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並據古文字從戈從刃(或“刀”)通用的原則,看作“剴”的或體,並讀作典籍常用的“愷”(或“豈”),當然這也是整理者的結論。以下我们作些論證。
古文字中有“豈”、“剴”字比較確定的字形,我們引用程燕先生列舉的字形作了一些取舍如下:
豈: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雲夢·為吏10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璽匯2850
剴: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叔尸鎛》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郭店《緇衣》
(筆者按:以上字例“豈”形中“豆”以上的部分充分體現了古文字中左右無別的慣例。)
可惜程燕先生沒有引到上博五《內禮》的“剴(豈)必有益”的“剴(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字。這個字除了左下綴飾一楚文字常見的“口”外,其餘與上舉“剴”字是一致的。由于《叔尸鎛》“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的存在,使我們很容易接受“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緇衣》)與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30字

《內禮》(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說到底還是一字。可見“剴”聲部“豈”形中“豆”以上的“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或(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在楚簡中是可以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形的;反過來說,所謂的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其實是“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或(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在楚簡中的特殊寫法。原有反對意見中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將看“幺”(單個“幽(不從山)”)形與“戈”結合成“幾”字,在文字上是缺乏依據的。至於《古文四聲韻》的“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只能說明是個雙聲字,在字形分析上意義不大。退一萬步說,想要複雜點的新見而不避迂曲的話,將“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看作“豈(從戈)”,也可讀作“𧰙”,反正在音韻訓詁上也是有据的。
准此,我們認為“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其實可以写作從“豈(從戈)”,作為“剴”的異體,讀作“愷”(或“豈”),是更好的解釋途徑。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請回到本條的討論。
“剴”、“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聲部“豈”形中“豆”以上的“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或(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在楚簡中是可以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形的發現,使我們認為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右上的“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其實是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按:峉(徵))上部的“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的另一寫法。所以我們認為“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可分析為從言從峉,即从言从徵的字。“徵(从言)生”在簡文中為貞人名。

西陵與亓(其)國(域),不見畀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甲三:319
“西陵”原未釋。“西”字右筆還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陵”字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可參看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甲三:106)、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甲三:175)。新蔡簡關於“西陵”的記載還有: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辛酉之日,西陵執事人台(以)君王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乙四:126)之古(故),命西陵人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零:228)……西陵之……(零:32)
“執事人”包山楚簡常見,即主事人員。談到西陵的主祭人因為君王的某種原因,讓西陵人大概做與祭祀有關的事情。
與簡文格式相似的語句還有: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橎與亓(其)國(域),不見畀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甲三:318
皆有“見畀”一詞。不過“見”字皆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或許應釋為“視”。對於畀的性質,賈連敏先生認為[5]:
“畀”可能指一些地域內有關社祭的“簿”、“籍”一類的東西。
大概是可以的。“不視畀”或許指“橎”、“西陵”沒有提交社祭簿籍材料。而甲三:352“二畀,未智亓(其)攸里之算”,其中的“二畀”或許牵涉“橎”、“西陵”而言。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無龍之述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於繁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禱二冢。(甲三346-2、384)
“繁”,原形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原釋文直接按原形隸定,最近宋華強先生認為:“疑中間所從為“貴”省。“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疑是“荷蕢”之“蕢”的異體。“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丘”又見於乙四94“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丘之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6]我們認為字應該分析為從艸弁聲,讀作“繁”。
其實較早的時候徐在國先生已經有讀作“繁”的意見:
此字應分析為從“艸”,“弁”聲,讀為“繁”。《說文》“繁”字或體從“糸”,“弁”聲即可為證。“繁丘”,地名。見於包山簡90:“繁丘之南裏信有龔酉。”《水經注·汝水》:“汝水又東南,逕繁邱城南。”楊守敬《疏》:“《地形志》襄城郡襄城有繁工城,工為丘之誤,當以此正之。在今襄城縣南。”[7]
不過徐文對字形来源沒多作討論。本條將从討論相關字形入手對此字作些分析。
上博《從政甲》17號簡有一个“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字,周鳳五先生認為從弁聲:[8]
字從弁聲,古音並紐元部,與幫紐元部的“絆”可以通假。絆,縶也,見《詩‧小雅‧白駒》毛《傳》。“敔”,禁也,見《廣雅‧釋詁》。簡文是說,小人如果領先,就阻礙他人前進,用繩索把人繫絆、套牢。
包山1號牘有一个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字,原釋為“呈(从糸)”,其右部與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形體接近[9],其實也應該看作從“弁”聲,讀作“繁”。[10]而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的右部與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的下部的變化,和“狂”與“往”的情形 一致,[11]又上博《周易》30號簡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同篇22號簡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可見古文字中從“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從“土”在可以通作。所以“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說到底是從弁聲的字,在簡文中應該讀作“繁”。“繁丘”一詞上引徐文已有詳論,此不贅述。
另外上博《三德》17號簡“恆道必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其中的“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大概可以看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下部字形(即“弁”)的一個壞字,疑讀作“變”。典籍弁、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坚持

卞通用。[12]而卞、變典籍也通作。如《尚書·堯典》“黎民變于時雍。”《漢書·地理志》引“變”作“卞”,楚簡中如上博《柬大王泊旱》6、21號簡以及《內禮》7號簡的“弁”即讀作“變”亦可證。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原釋文隸定有誤,“日”下所從其實就是楚簡常見的“共”字: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包山 239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包山 228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上博《曹沫之陳》8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上博《容成氏》51
應隸定從穴、日、共。

……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之…… 零:129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原釋文作“艹亥貝”。楚简有“萬”字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郭店老子甲24號簡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郭店老子甲14號簡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上部所从同。字應分析為從貝、萬聲。郭店《緇衣》13號簡有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所從“貝”位置雖稍異,但為一字當無疑。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在《緇衣》中可與傳世本對應,故而讀作“賴”。“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後有一“之”,或可讀作“賴”,但在祭禱簡這種特殊的語境中,這种可能性不會太大。
我們懷疑是厲鬼的一種。“厲”是指無所歸宿之鬼。《左傳·昭公七年》載,鄭良霄被殺,其鬼為厲,子產立良霄之子良止為後,子大叔問其故,子產答曰:“鬼有所歸,用不為厲。”《禮記·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諸侯自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可見,根據其身份等級不同,厲有泰厲、公厲和族厲之別。楚簡中的各類厲鬼,包括夭殤、兵死、無後、水上及溺人、不辜、強死等多種,顯然要比《祭法》的記載豐富,實非簡單的“泰厲、公厲和族厲”所能概括的。“高”疑讀作“郊”,從高的字讀作“郊”在楚簡中較為常見。“高萬(貝)”在簡文中疑讀作“郊厲”,疑指郊死之厲鬼。

……荆王、文王、以逾至文君,巳(已?祀?);解…… 零:301、150
“巳解”兩字原未釋,“巳”字原簡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可參看: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包山4號簡)、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乙四:36)。由于簡文殘斷,此處嘗試對“巳”的讀法做些推測。
其一,由于楚簡中“巳”很多時候是可以用作“已”字的,此處的“巳”似可看作“已”,指上一祭祀活動的終結。另外,“巳”或許可屬上讀作“祀”,與“文君”並列為神靈名。上博《內禮》8號簡有“行祝於五祀”,是否為楚地所有卻未可知。最近有學者在新蔡簡中也發現“五祀”[13],這應是楚地簡見到“五祀”名的最早記錄。年代略往後的包山二號墓中的“五祀”木牌:“室、灶、門、戶、行”,則是比較完整的五祀單名。這裏的“祀”疑單指某一祀,具體所指還有待確定。
“解”字原简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楚简中相似的字形有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甲三:239 )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甲三:300)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甲三:404)。“解”常常以“解於x”的形式出现。
……吝(文)君與啻,解於太,迻其疋説。八月壬午之日薦太 甲三:300、307
……解於太,就禱雁囗酒食[14]…… 零:151、690
……解於北方…… 甲三:239
“解”原指用刀分割動物或人的肢體。《儀禮·士虞禮》:“主人不視豚解。”注云:“豚解,解前後脛脊脅而已。”典籍所言“解”作为祭名的时候,一般认为是腥祭。《禮記·禮運》“腥其俎,孰其殽,體其犬豕牛羊”,鄭注云“腥其俎,謂豚解而腥之”,又“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鄭玄注:“體其犬豕牛羊,謂分別骨肉之貴賤,

中国历史故事 作文怎么写

以為眾俎也。”當是牲祭方式的一種。《禮記·郊特牲》“腥、肆、爓、腍祭,豈知神之所饗也?主人自盡其敬而已矣。”孔穎達疏:“言祭:或進腥體,或薦解剔,或薦湯沈,或薦煮熟。”
楚簡中涉及“解”者有二,其一是“攻解”:
以其故敚之。思攻解於人禹(從心)。占之:當吉。期中有憙。(包山198)
迻雁會之敚,賽禱東陵連囂,塚豕,酒食,蒿之。思攻解於盟詛。(包山210-211)
與禱楚先老僮、祝融、鬻酓,各一牂,思攻解於不辜。(包山217)
與禱……各戠豢,饋之。思攻解於詛與兵死。(包山240-241)
以其故敚之。與禱……五牛、五豕。思攻解於水上與溺人。(包山246)
與禱社,一豕(從昔)。思攻解日月與不辜。(包山248)
與禱於絕無後者,各肥豕(從昔),饋之。命攻解於漸木立。(包山249-250)
與禱……各一全豢。思左尹它(從力)踐複處。思攻解於歲。(包山237-238:)
……殺坪樂,思攻解於下之人不壯死……(望山176)
與禱宮地主一安(從羊),思攻解於強死……[15]
“攻解……”出現在敚辭中,且沒有用牲的記錄。當與典籍所言之腥祭無關。
其二即“少迟瘥,以其故敚之,解於二天子与云君以佩玉、珥……”[16],用“佩玉”以及“珥”祭于鬼神。也沒有見到用牲的記錄。新蔡簡所見“解於太”、“解於北方”接近於此種情形。本條所說的“解”,疑與此种情形相同。

……賽…… 零:155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字僅留左部殘畫,且前後皆殘,故而整理者未釋。通過比對以下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賽)禱 甲三:4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賽)禱 甲三:5
我們認為釋為“賽”,字從宀從思。

中国历史姓丁的人物故事



亓(其)社禝(稷),芒 零:338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原未释,疑为“芒”字。甲三:364“芒、鄜二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禱二冢”,“芒”字作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信陽長臺觀M2 2組23號簡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
,皆形近。簡文中的“芒”,疑即甲三:364所提之“芒”,為社名。
(編者按:[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4頁。
[2]魏宜輝:《讀上博楚簡(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10日。
[3]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4]程燕:《“豈”、“𧰙”同源考》,《古文字研究》二十六輯,中華書局2006年,第461~463頁。
[5]贾连敏:《新蔡葛陵楚簡中的祭禱文書》,简帛研究网站,2004年1月11日。
[6]宋華強:《釋新蔡簡中的“述”和“丘”》注釋[8],簡帛網,2007年1月9日。
[7]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8]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0日。
[9]其變化軌跡可以參考從“往”的字與“往”字。(參看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3頁。)
[10]《說文》“繁”字,或體從“糸”,“弁”。
[11]參看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3頁。
[12]如《左傳》成公十八年“弁糾禦戎”。《國語·晉語》韋注引弁作卞。
[13]宋華強:《新蔡簡兩個神靈名簡說》,簡帛網,060701。
[14]“雁、酒、食”三字原未釋,此據殘筆補出。
[15]于成龍《包山二號楚墓卜筮簡中若干問題的探討》,《出土文獻研究》第五輯,第169。
[16]于成龍《包山二號楚墓卜筮簡中若干問題的探討》,《出土文獻研究》第五輯,第169、171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833.html

以上是关于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新蔡-新蔡楚簡釋讀札記;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174.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