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 新蔡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7 21:57
  • 67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北京大學中文系)
信陽簡、天星觀簡、包山簡、郭店簡和新蔡簡中都有“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包山簡中還有以之為聲旁的“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這些字的原形如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乙二8)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包山172)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包山179)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包山

中国历史上名人的癖好故事

270)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包山273)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包山273)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信陽2-028)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包山木牘1)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所從“黽”旁省去了上面的頭部,劉信芳先生釋為從“臾”,[1]誤。此從白於藍先生釋。[2]
新蔡簡“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的問題比較複雜,我們放在最後去談。這裏先討論一下其他楚簡中的“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和“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先把相關辭例列舉如下:
(1)臧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包山172)
(2)聖夫人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邑人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包山179)
(3)一兩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鞔)婁(屨),紫韋之納,紛(粉)純,紛(粉)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信陽2-028)
(4)……纓組之綏,二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鞁),霝(靈)光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帶)。(包山270)
(5)一乘韋車。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牛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革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縞純。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發。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韅)鞅。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櫜)。虎長(韔)(包山273)
(6)一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正車……其上載……繙芋結項,告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紴(鞁)。一周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緅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櫜)。(包山木牘1)
(7)車,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衡厄(天星觀簡遣策)[3]
(8)白(百)裏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轉)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鬻)五羊,為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伯)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牧)牛,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釋)板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而為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卿,堣(遇)秦穆。(郭店簡《窮達以時》7號)
包山簡“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整理者釋為“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注云:“鼂字異體。借作貈。”[4]《窮達以時》“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卿”,整理者釋作“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朝)卿”,[5]雖然未加說明,但顯然也是把“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理解為為“鼂”字異體的。劉釗先生《郭店楚簡校釋》說:“‘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即‘鼂’字異體,‘鼂’、‘朝’古音皆在定紐宵部,故可相通。”[6]這種釋法其實是有問題的。《說文·黽部》的“鼂”字有兩種形體,一種作“鼂”,從“黽”從“旦”;一種作“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從“黽”從“皀”。白於藍先生早已指出“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下部從“甘”,不從“旦”或“皀”,應該隸定為“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7]隸定為“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本來就不夠準確,釋為“鼂”字的異體就更沒有字形上的根據了。
何琳儀先生把“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釋為“黽”,把“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釋為從“糸”、“黽”聲的“繩”(不是繩

谁讲中国历史故事

索之“繩”),把包山簡“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紴”釋讀為“黽皮”。[8]按,“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紴”都是車馬器,釋為“黽皮”顯然不可從。整理者讀“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紴”為“鞁”應該是可信的。[9]
馮勝君先生根據楚簡常以“黽”為“龜”的事實,認爲《窮達以時》的“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卿”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當從“黽(龜)”聲,讀“龜卿”為“軍卿”。[10]這種讀法很好,不過關於楚簡中其他“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和“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的辭例應該如何解釋馮先生並沒有說明,這難免會影響到其意見的可信度。
根據辭例比較,白於藍先生指出“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就是“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紴”,[11]劉信芳先生指出包山簡273“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韅)鞅”、簡271和木牘1“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紴”中的“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當是表示顏色的用語,[12]這些意見都是可信的。但是劉先生根據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為“鼂”的意見把表示顏色的“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 、“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讀為“草”或“皂”,則不可從。
楚簡雖然常以“黽”為“龜”,但按其字形確實是“黽”。李家浩先生指出:“古文字‘黽’、‘龜’二字形近,所以在古文字中,或把‘龜’寫作‘黽’。”[13]漢字發展過程中,原本形體不同的字或字形中的某一部分因為較為接近而演變為形體相同,這種現象是很常見的。“龜”字或“龜”旁在戰國文字中都寫作與“黽”同形就是一例。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秦漢以後,例如睡虎地秦簡的“鼈”[14]和小篆中的“黿”、“鼈”等表示龜類動物的字也都是寫作從“黽”的。這樣看來,“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上部所從既有可能是蛙屬的“黽”(下文稱“黽1”),也有可能是由“龜”變過來的“黽”(下文稱“黽2”)。但是問題的複雜還不止於此,因為“黽”這個形體並不是只有“黽1”和“黽2”兩個來源。“鼅”、“鼄”、“蠅”等表示昆蟲的字也寫作從“黽”(下文稱“黽3”),這個“黽”顯然既不會是“黽1”,也不會是“黽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蠅”字下說“此蟲大腹,故其字從‘黽’、‘虫’會意,謂腹大如黽之蟲也”,這種解釋顯然是不可信的。另外,“繩”、“蠅”、“澠(齊地水名)”等字古音屬舌音蒸部,而“黽1”古音屬唇音耕部,二者明顯相隔。根據上舉這些情況,麥耘先生曾推測“黽3”可能“初像蠅虻形”。[15]這個推斷無疑是有道理的,“黽3”很可能就是由“蠅”的象形初文演變而來的,這和把“龜”寫作“黽1”是同一現象。昆蟲之“昆”的象形初文在戰國文字中也與“黽1”非常相似,[16]以至於常常寫作“黽1”的“龜”字偶爾會被誤寫為“昆”,[17]這和“蠅”的象形初文寫作“黽1”正可類比。
馬王堆帛書“繩”字既有寫作從“黽”的,也有寫作如下形體的[18]:
a: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b: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c: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趙平安先生認為這些“繩”字“右邊所從與古文‘昆’相似,是古文‘昆’的演變”。[19]我們認為a、b、c右旁雖與古文“昆”形似,卻未必有關係,而應該是從楚簡中的“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演變而成的。具體說就是“甘”旁變為“曰”,並從下面移到了上面;而“黽”旁上部的“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形平直化為“一”,“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下的“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形則簡化為一豎。c的“黽”與“曰”共用一橫,寫法更進一步簡化了。漢印“鼂”字或作如下形體[20]:
d: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e: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d、e的形體雖與a、b、c的右旁幾乎完全相同,卻並非一字。不過兩者“黽”旁的形體演變如出一轍,正可類比參看。e的“曰”和“黽”共用一橫,與c完全相同。
由此我們知道楚簡“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應該釋為繩索之“繩”,而“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上部所從應該就是“蠅”的象形初文。馬王堆帛書“繩”字既有寫作從“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的,也有寫作從“黽”(黽3)的。《說文》說“繩”字從“蠅”省聲,實際上應該就是以“蠅”的象形初文為其聲旁的。蒼蠅自古就和人類關係密切,讀過《詩·齊風·雞鳴》和《小雅·青蠅》的人恐怕對此都有深刻印象,所以先民很早就為“蠅”字造出象形初文實屬正常。當“蠅”字的象形初文演變得與“黽1”無別後,為了表義的需要,才又添加了義符“虫”,這正是大量從“虫”之字形成的一般途徑。又,“甘”旁很多是由“口”旁演變而來,而古文字從“口”與否往往無別,所以“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很可能是由“蠅”字象形初文綴加“口”旁的異體演變而來。如此則“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可以看作就是“蠅”字的異體。為了行文方便,下面我們就直接把楚簡中的“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釋為“蠅”,“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釋為“繩”。
上揭簡文(1)(2)是司法文書簡,其中的“蠅”都是人名,可以讀為“繩”。先秦有名“繩”者,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有“慶繩”。
簡文(3)“一兩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鞔)婁(屨)”中的“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讀為“鞔”,從李家浩先生說。[21]《說文》:“鞔,履空也。”段玉裁注云:“小徐曰:‘履空猶履殼也。’按,‘空’、‘腔’古今字。‘履腔’如今人言‘鞵幫’也。”“鞔”是鞋幫,也可以指一種帶鞋幫的鞋。《呂氏春秋·召類》“南家,工人也,為鞔者也”,高誘注:“鞔,屨也。”劉國勝先生認為簡文“鞔屨”“似是一種皮面鞋幫鞋”。[22]按,劉先生之所以這麼說可能是因為“鞔”字從“革”,但是《說文》、《呂氏春秋》都沒說“鞔”一定是革作的。有時候文字的義符並不一定表示該物品的屬性,如新蔡簡甲三:215 “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蘦”之“蘦”從“艸”,表示的卻是卜龜。“鞔”大概只是一種帶幫的鞋名,“鞔屨”還是指“鞔”。就像“鞮”是革屨之名,而仰天湖簡“智屨”讀為“鞮屨”,還是指“鞮”,[23]是其比。“紛蠅”是屬於“鞔屨”的一種東西。“紛”學者皆讀為“粉”,可從。“粉”在古代本指白色,《尚書·皋陶謨》“藻火粉米”(偽古文入《益稷》),孔穎達疏引鄭玄注云:“粉米,白米也。”“蠅”疑當讀為“繩”,古代人的鞋子一般都是用繩索來系緊在腳上的,[24]“粉繩”大概是指白色的系屨之繩。
簡文(4)(5)(6)中表示顏色的“蠅”和“繩”可以讀為“纁”。“蠅”是以母蒸部字。“繩”字古音學家一搬都歸在船母,但《說文》說是從“蠅”省聲,那麼也應該是以母蒸部字。又“繩”與“孕”相通,[25]也可以說明“繩”屬以母。“纁”是曉母文部字。以母和曉母可以發生關係,如上博簡《孔子詩論》28號詩篇名“青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多位學者指出就是《詩·小雅》中的《青蠅》。[26]“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從“興”省聲,屬曉母蒸部。這是“蠅”和曉母字相通的證據。韻母方面,蒸部和文部在先秦楚語中多有相通之例。例如從“灷”得聲的字多屬蒸部,如“勝”、“騰”、“縢”、“滕”、“幐”、“謄”、“螣”等,而楚簡中“尊”、“遜”、“寸”等韻屬文部的詞卻都可以用從“灷”之字來表示。[27]這是韻部相通的證據。所以“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蠅)”和“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繩)”可以讀為“纁”。《說文·糸部》:“纁,淺絳也。”《爾雅·釋器》:“三染謂之纁。”《廣雅·釋器》:“纁謂之絳。”又:“纁、絳,赤也。”纁是紅色的一種。
簡文(4)(6)中的“蠅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和“繩紴”當讀為“纁鞁”。《說文》:“鞁,車駕具也。”《國語·晉語》“吾兩鞁將絕”,韋昭注云:“鞁,靷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按,韋以《左傳》作‘靷’,故以‘靷’釋之。其實鞁所包者多,靷其大者。”按,包山簡車馬器中有“紳”,學者讀為“靷”,[28]可信。如此則“鞁”不當是靷,可見段氏指出鞁、靷不同是正確的。但是按照段氏所說,靷是鞁的一種。而從簡文看,“鞁”、“靷”各是一物,似不存在領屬關係。古代同一駕馬車上引車之帶不止一種,簡文“鞁”字所表示的可能是與靷不同的另一種駕具。
簡文(5)的“蠅發”當讀為“纁發”。“發”,整理者讀為“蔽”,指車後面的遮蔽物。劉國勝先生認為“發”多與“韅”、“鞅”記在一起,應該是轡、韁一類的東西,據此把“發”讀為“紼”,指一種轡。按,劉先生對簡文“發”的性質的推斷是合理的。不過從讀音上考慮,“發”除了可以讀為“紼”之外,還有兩種可能性。一,可讀為“靽”。“發”是幫母月部字,“靽”是幫母元部字,聲母相同,韻部有陽入對轉關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杜預注云:“在背曰韅,在胸曰靷,在腹曰鞅,在後曰靽。言駕乘修備。”孔穎達疏云:“驂馬挽車,有皮在背者,有約胸者,有在腹為帶者,有縶絆其足者,從馬上而下,次之在後,正謂在足是也。”按杜注孔疏,靽是在後面約束馬足之用。[29]簡文所記車馬器中韅、鞅、靷都有,獨缺靽。“癹”與“韅”、“鞅”、“靷”記在一起,讀為“靽”是合適的。二,可讀為“樊”或“鞶”。“樊”、“鞶”都是並母元部字,與“發”也有相通的可能。《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鍚,樊纓,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鄭玄注云:“‘樊’讀如鞶帶之‘鞶’,謂今馬大帶也。……‘纓’,今馬鞅。”古人關於“樊纓”有多種不同解釋,孫詒讓《周禮正義》引述甚詳,[30]這裏不必一一介紹。《周禮》全書講車馬器甚多,卻沒有“鞅”,所以鄭玄讀“纓”為“鞅”應該是對的。[31]上引《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鞅”、“靽”連言,而《周禮·春官·巾車》“樊(鞶)”、“纓(鞅)”連言。“樊”、“鞶”、“靽”讀音相近,三者可能是同一個詞的變體,而有泛指、特指的不同。《巾車》中的“樊”泛指束馬的大帶,《左傳》中的“靽”則特指束馬大帶之在後者。
簡文(7)“車,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蠅)衡、厄(軛)”的上下文不明,只能作些推測。一種可能是:“蠅”表示顏色,讀為“纁”。《詩·小雅·采芑》“約軧錯衡”,《大雅·韓奕》“簟茀錯衡”,《采芑》毛傳云:“軧,長轂之軧也,朱而約之。錯衡,文衡也。”可知古代貴族車衡上多有紋飾。簡文“纁衡、軛”可能是指有纁色紋飾的衡、軛。另一種可能是:“蠅”讀為“繩”,“繩衡軛”指有繩索纏束的衡、軛。車馬器中凡是受力吃重的部件常常需要用繩索纏繞多重以加固之,如《采芑》毛傳釋“約軧”所謂“朱而約之”,就是指這一道工序。[32]軛縛於衡上,而牽車之靷則連在軛上,可知衡軛也是受力相當大的部件,所以衡軛上面有可能也象車軧一樣用繩索纏繞以加固。
簡文(8)“蠅卿”仍可依上引馮勝君先生說讀為“軍卿”。“軍”是見母文部字。文部和蒸部的關係上文已經說過。楚簡中以母和見母關係密切,如“軍”多寫作從“車”從“勻”得聲,“勻”就屬以母。又“舉禱”之“舉”多寫作“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從“與”省聲,“舉”屬見母,“與”屬以母。所以“蠅”可以讀為“軍”。
新蔡簡中的“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蠅)”見於下揭兩條簡文:
(9)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郢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歲),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夏)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月),己丑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日),君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蠅)於笿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乙一5)
(10)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夏)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月),己丑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日),君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蠅)於笿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乙三49、乙二21+乙二8)
在解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之前,需要先對這兩條簡文所記錄之事的性質加以說明。(1)(2)所記日期還見於下揭一組簡文:
(11)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夏)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月),己丑[之日],以君不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懌)之古(故),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就)禱陳宗一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壬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辰)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日)禱之。(乙一4、10、乙二12)
(12)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夏)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月),己丑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日),以君不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演讲稿

懌)之古(故),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就)禱三楚先屯一痒(牂),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纓)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玉,壬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辰)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日)禱之。(乙一17)
(13)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夏)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月),己丑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日),以君不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懌)之古(故),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就)禱霝君子一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就)禱門、戶屯一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牂);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就)禱行一犬。壬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辰)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日)[禱之。](乙一28)
上揭三條簡寬度、字體皆同,簡較窄,字較小。與它們形制相同的殘簡還有一些,這裏就不列舉了。簡文中的“壬辰之日”當然是祭禱日期,那麼前面的“己丑之日”又是什麼日期呢?我們認為當是“以君不懌之故”而舉行占卜的日期。楚卜筮簡所記占卜通常包括兩次貞問,第一次的目的在於求問作祟的是哪位神靈,第二次的目的是決定對作祟的神靈採取何種祭禱方案。[33]己丑日第一次貞問的結果是“陳宗”、“三楚先”、“靈君子、門、戶、行”等神靈在作祟,第二次貞問的結果是決定對這些神靈舉行就禱儀式,就禱的時間定在“壬辰之日”。簡文(11)(12)(13)就是一種記錄第二次貞問結果的“祭禱計劃書”,只是略去了占卜部分的內容。
根據簡文(11)(12)(13),我們推測簡文(9)(10)所記錄的應該就是為平夜君成感到“不懌”而舉行的占卜,應該不算武斷。這種推測,還可以從我們對簡文中“於笿”的解釋得到支持。新蔡簡所記占卜工具有名“嗚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者,見於下揭簡文:
(14)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氏(是)日,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彭)定習之以嗚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甲三41)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整理者釋為從“月”從“羅”。按其原形作: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左下方所從並非“月”旁,而是“舟”旁。新蔡簡中“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整理者也都誤釋為從“月”)、“受”字都很多見,其所從“舟”旁均與此同,可以參看。我們懷疑“於笿”就是“嗚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於”、“烏”古本同字,後來由“烏”字分化出“於”字。《說文·烏部》“烏”字下云:“‘於’,象古文‘烏’省。”新蔡簡零9、甲三23、57 “嗚呼”之“嗚”寫作“於”,是其證。“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從“羅”聲,屬來母歌部,“笿”屬來母鐸部。兩字聲母相同,韻部主母音相同,可以通轉。鐸、歌兩韻部有一些詞屬同源關係,[34]如“格”(鐸部)和“枷”(歌部)、“露”(鐸部)和“裸”(歌部),“笿”(鐸部)和“籮”(歌部),“白”(鐸部)和“皤”(歌部)。所以“笿”和“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是有可能相通的。
包山簡所記筮具有“彤笿”(223號)。李家浩先生懷疑“笿”就是“簬”字的異體,[35]說當可信。“簬”是一種竹名,《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厥貢……惟箘、簬、楛。”“彤笿”应该是指一種用簬竹作成的红色的筮具。楚人有以竹為占卜工具之俗,例如望山簡所記占卜工具有“少(小)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M1-3),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三位先生說:
“周”、“壽”古音極近,“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疑是“籌”字異體。九號簡有“少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似亦應讀為“小籌”。……《楚辭·離騷》“索瓊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餘占之”,王逸注:“筳,小折竹也,楚人名結草折竹以卜曰篿。”《文選》五臣注:“筳,竹筭也。”疑所為小籌即筳之類。[36]
新蔡簡“於笿”、“嗚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疑當讀為“烏簬”,指一種用簬竹所作的黑色的筮具。“烏笿(簬)”與“彤笿(簬)”大概是同一類筮具,區別只是前者為黑色,後者為紅色。這種顏色未必一定是天然的,也有可能是人工染成的。就像卜龜在使用前要經過細心的加工一樣,筮具想必也應該經過打磨修飾的工序。
“君蠅烏簬”的“君”無疑是指平夜君成,那麼“蠅”字該如何解釋呢?我們懷疑“蠅”當讀為“繩”。《楚辭·離騷》:“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餘占之。”王逸注云:“索,取也。”自古學者都無異議。我們在這裏想大膽提出另一種可能性:“索”也可能是指用繩索施加在筮具上的一種行為,如穿連或編次之類。“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餘占之”是說屈原用繩索對藑茅和筳篿這些筮具加以穿連,然後命靈氛為他進行筮占。《莊子·外物》篇“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過去一般都認為這裏的“索”也是“索取”之意。裘錫圭先生早已指出,這裏的“索”應該是穿在繩索上掛起來的意思,屬於段玉裁所說的“體用同稱”(《說文解字注》“梳”字注),[37]其說確不可易。“索藑茅以筳篿”是筮占前施加於筮具的一種行為,也許和筮儀中的“掛扐”有關。《周易·系辭上》“故再扐而後掛”,陸德明《經典釋文》引京房《易》作“故再扐而後布卦”,這也許可以說明“掛扐”是筮占前的一道程序。“繩”、“索”同義,《說文》:“繩,索也。”“索”字可以表示用繩索把東西穿、掛起來,“繩”字應該也允許有這種用法的存在。
上文說過,(9)(10)所記錄的應該是為平夜君成感到“不懌”而舉行的占卜。這樣“君蠅烏簬”應該屬於前辭。新蔡卜筮簡的前辭除了“××之歲××之月××之日”以外,通常都是“某貞人用某工具為君貞”,例如:
(15)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徙)於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鄩)郢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歲),亯月,己巳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日),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生以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為君貞: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將)逾取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還返尚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乙一26、2+零169)
還有一種格式稍微複雜一點:貞人前面還記有具體傳達占卜命令之人,即“某人命某貞人以某工具為君貞”。例如與(15)貞問事項相同的另一條簡文說:
(16)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徙)於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鄩)郢之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歲),亯月,己巳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之日),公子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生以衛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為君貞: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將)逾取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還返尚毋又(有)咎。生占之曰: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乙一16+甲一12)
所以“君蠅烏簬”下面殘掉的部分應該就是“命某貞人貞”一類的話,與《離騷》“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餘占之”類似。
新蔡簡中疾病貞集中在“王徙於鄩郢之歲”的夏夕和八月。夏夕有記載的最後一天是乙卯(甲三114、113),而兩天后的丁巳就已入八月(甲一3,甲二6、30、15,甲二22、23、24,甲三178,甲三258,甲三342-1、零309),可知夏夕最後一日不是乙卯就是丙辰。[38]而從己丑到乙卯或丙辰已經有二十七、八天,說明己丑是在夏夕的月初。從(15)(16)可知,在夏夕之前的亯月平夜君成還在做其他事情,那時候應該還沒有發病。大概亯月月底到夏夕月初是平夜君成開始發病的時候,所以在己丑這天平夜君成為自己感到“不懌”舉行貞問。《尚書·顧命》“王不懌”,偽孔傳云:“王有疾,故不悅懌。”段玉裁《尚書撰異》云:
按“釋”、“懌”同字。如《毛詩》“悅懌女美”,《鄭箋》讀為“悅釋”。《孔傳》“不悅懌”,猶今人言“不爽快”、“不自在”也,其疾淺。[39]
可知所謂“不懌”正是病勢尚淺之時的不適感,說明上文對己丑日平夜君成的病勢尚輕的推測是合理的。這個時候平夜君成應該還能夠像上博簡《柬大王泊旱》中“王自臨卜”一樣親自主持對自己疾病的占卜。我們把“君蠅烏簬”讀為“君繩烏簬”,解釋為平夜君成親自對筮具進行處理,然後命令某貞人進行筮占,是符合當時情況的。平夜君成當時年事甚高,其病情大概很快就加重惡化,不能再“自臨卜”了,所以夏夕己丑之後卜筮簡中的前辭也就只有“某貞人以某工具為君貞”這樣的記錄了。
《编者按:[1]劉信芳:《包山楚簡近似之字辨析》,《考古與文物》1996年2期。
[2]白於藍:《〈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訂》,《中國文字》新廿五期。
[3]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950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4]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66頁註釋639,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5]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145頁,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6]劉釗《郭店楚簡校釋》172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7]白於藍:《〈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訂》,《中國文字》新廿五期。
[8]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上冊732頁,中華書局,1998年9月。
[9]《包山楚簡》66頁註釋639。
[10]馮勝君:《戰國楚文字“黽”字用作“龜”字補議》,中國文字學會、河北大學漢字研究中心編《漢字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
[11]白於藍:《〈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訂》,《中國文字》新廿五期。
[12]劉信芳《楚簡釋字四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
[13]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從“昆”之字》注釋6,《中國文字》新廿五期,藝文印書館,1999年。另參看劉釗:《古文字構形學》147~148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14]陳振裕、劉信芳編著:《睡虎地秦簡文字編》205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15]麥耘:《“黽”字上古音歸部說》,《華學》第五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本文所說“黽1”、“黽2”、“黽3”,相當於麥文“三”的“黽a”、“黽c”、“黽b”。
[16]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從“昆”之字》注釋6,《中國文字》新廿五期,藝文印書館,1999年。
[17]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18]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528頁,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
[19]趙平安:《釋曾侯乙墓竹簡中的“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和“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20]羅福頤編:《漢印文字征》第十三卷九頁,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
[2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146~147頁,中華書局,2000年5月。
[22]劉國勝:《楚喪葬簡牘集釋》39頁,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23]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36~38頁,中華書局,1995年2月。
[24]參看彭浩《楚人的紡織與服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25]參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73頁上,中華書局,1984年6月;孫詒讓《周禮正義》第12冊2928頁,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2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15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朱淵青、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164、256、390~392頁,上海書店,2002年3月。
[27]參看沈培:《上博簡〈緇衣〉篇“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
”字解》,《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28]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從“昆”之字》,《中國文字》新廿五期,藝文印書館,

中国历史上的鱼故事

1999年。劉國勝:《楚喪葬簡牘集釋》58頁注釋38,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29]對靽的形制和作用還有不同說法,參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一冊460頁,中華書局,1990年5月。
[30]孫詒讓《周禮正義》第8冊2928頁,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31]古書中從“央”聲之字與從“賏”聲之字可以相通,參看高亨《古字通假會典》49頁“罌與盎”條,齊魯書社,1989年7月。
[32]參看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260~261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
[33]參看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年9月。
[34]以下舉例皆出自王力《同源字典》279頁,283頁,292頁,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
[35]此說聞之于李先生講授的“出土戰國方術文字資料研究”課。
[3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88頁注釋9,中華書局,1995年6月。
[37]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149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38]劉信芳、李學勤先生根據與曆譜對照,都認為該年八月丙辰朔,如此則夏夕最後一天是乙卯。參看劉信芳:《新蔡葛陵楚墓的年代以及相關問題》,《長江大學學報》2004年1期;李學勤《論葛陵楚簡的年代》,《文物》2004年7期。
[39]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4冊1714頁引,中華書局,2005年4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827.html

以上是关于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新蔡-楚簡中從“黽”從“甘”之字新考;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180.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49
  150.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4. 154
  155. 155
  156. 156
  157. 157
  158. 158
  159. 159
  160. 160
  161. 161
  162. 162
  163.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167
  168. 168
  169. 169
  170. 170
  171. 171
  172. 172
  173. 173
  174. 174
  175. 175
  176. 176
  177. 177
  178. 178
  179. 179
  180. 180
  181. 181
  182. 182
  183. 183
  184. 184
  185. 185
  186. 186
  187. 187
  188. 188
  189. 189
  190. 190
  191. 191
  192. 192
  193. 193
  194. 194
  195. 195
  196. 196
  197. 197
  198. 198
  199. 199
  200. 200
  201. 201
  202. 202
  203. 203
  204. 204
  205. 205
  206. 206
  207. 207
  208. 208
  209. 209
  210. 210
  211. 211
  212. 212
  213. 213
  214. 214
  215. 215
/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