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南京市金陵中學)
附 錄1:日書研讀零札
以下是研讀日書期間寫作的一些短文,因關涉日書的詞彙、數術等問題,附在這裡。
試釋秦簡《日書》中的“操蔡”
在雲夢睡虎地的秦簡《日書》甲種《盜者》中有根據失盜日干支推測偷盜者相貌、藏身處等情況的内容,其中午日的簡文爲:
午,鹿也。盜者長頸,小胻,其身不全,長耳而操蔡,疵在肩,臧(藏)於草木下,必依阪險,旦啟夕閉東方。•名徹達祿得獲錯。(簡七五背)[1]
對於“操蔡”,整理者沒有作注釋。劉樂賢先生認爲這裡的“蔡”與同篇中“臧(藏)於垣内中糞蔡下”(簡六九背)的“蔡”用法相同,當訓爲草[2],但是並沒有説明操草是怎樣一個情況。現作者不揣淺陋,對“操蔡”作出自己的理解,望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孔家坡漢簡中有内容與秦簡近似的《盜日》,其中午日的簡文爲:
午:鹿也。盜者長頸,細胻,其身不全,長躁躁然,臧(藏)之草木下,販(阪)險。盜長面,高耳有疵,男子也。(簡三七四)[3]
孔家坡《日書》的“長”或許是睡簡“長耳”的誤抄,而“躁躁然”對應的就是睡簡的“操蔡”。
我們推測“操蔡”就相當於“操切”。“蔡”、“切”古音均屬清母,韻部月、質亦相近,故可通用。雖然一些辭書已經指出“操切”可以形容人辦事急躁,但所引例證晚至明代[4]。而古籍常見的“操切”多用作脅迫的意思,時期最早的是《漢書·貢禹傳》中的一例:
姦軌不勝,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5]
顏師古解釋“操切”說“操,持也;切,刻也”,是不正確的。“操切”是雙聲連詞,又可寫作“操蹙”、“躁蹙”[6],不應該拆開解釋。
我們發現,鄭玄箋《詩》用作脅迫意的“躁蹙”都用是以訓“急”的。如:
《兔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傳:興也。爰爰,緩意。鳥網為羅。言為政有緩有急,用心之不均。箋云:有緩者,有所聽縱也;有急者,有所躁蹙也。(《經典釋文》引鄭箋為“所操”,並指出異文“本亦作懆,今作躁,與定本異,與箋義合”[7]。)
《江漢》:匪疚匪棘,王國來極。箋云:疚,病。棘,急。非可以兵病害之也,非可以兵急躁切之也。(《經典釋文》引鄭箋為“非可以兵操切之也”,並指出異文“一本無兵字,又一本兵操作急躁”[8]。)
而《釋名》也把“操切”作爲聯係“急”和“及”的橋梁:
急,及也。操切之使相逮及也。
雖然劉熙解釋“急”、“及”意通的原因未必正確,但能説明“操切”可訓“急”。
所以,我們認爲“操切”、“急”可以互訓。帶賓語的“操切”表示使他人“急”,所以有脅迫意,如上所擧的“操切百姓”、“躁切之”。而作爲形容詞時則可表示人急迫、緊張。睡簡《日書》用“操蔡”來形容盜者,就是形容偷盜者躁動不安的樣子,也就是孔簡所說的“躁躁然”。
范常喜先生將“躁躁然”與放馬灘《日書》甲種中“癸亡,其盜女子矣,必得。為人操不靖(靜)”相聯係,認爲“躁躁然”和“操”是“指盜者性子急躁不安定” [9]。而人的性格雖然恆定但終究屬於内在,難以一望便知,似乎不適合用以尋找盜賊。而且范常喜先生也已經指出“據目前所見材料,放馬灘《日書》甲種中僅有一例“為人”后是述說盜者性格的”,即“為人操不靖”,其餘均形容人的外貌。我們推測這裡的“操”與“操切”意義相通。
《說文》:譟,擾也。
《方言》:蹇,妯,𢺕也。人不靜曰妯。郭璞注:謂躁擾也。
《釋名》:躁,煩,𢺕也。
“操切百姓”就是通常說的“擾民”。所以“操不靖”之“操”似可通“譟”訓“擾”,與“操切”意義相通,也是形容偷盜者“躁躁然”的樣子。
漢簡“參辰”小議
張家山漢簡《蓋廬》有如下簡文:
天為父,地為母,參辰為剛(綱),列星為紀,維斗為擊,轉橦(動)更始。(簡6)[10]
整理者認爲“參”通“三”,并作解釋:“三辰,《左傳·桓公二年》注:‘日、月、星’。”[11]邵鴻先生《張家山漢簡〈蓋廬〉研究》亦承此說[12]。
此說與何焯對《漢書•郊祀志上》中“參辰”誤解相類似。《郊祀志》原文如下:
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13]
此段亦見於《史記·封禪書》,惟《史記》“填星”下無“辰星”,王念孫指出當據《漢書》補[14],中華書局校點本已從之[15]。劉奉世將“參辰”之“辰”誤會爲“辰星”,與“熒惑”等合爲五星,而懷疑“二十八宿既已備,而又言參與南北斗,衍字也”。何焯則認爲:“參,即叄字,謂三辰也,仲馮誤以參、昴當之耳。”[16]梁玉繩《史記志疑》[17]及日人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皆從其說。其實王念孫對此說早有駁斥[18],認爲參、辰和風伯(箕)、雨師(畢)都屬於二十八宿,但“既有專祀,不得不別言之”(顏師古已言之[19]),并指出“《晉語》‘辰參,天之大紀也’,故與南北斗并有專祀。”[20]
蕭吉《五行大義序》:“若夫參辰伏見,日月盈虧,雷動虹出,雲行雨施,此天之象也;二十八舍、內外諸宮、七曜三光、星分歲次,此天之數也。”[21]將參辰與日月、雷虹、雲雨對舉,可知參與辰一直是古代術數系統中兩個相對應的概念,而且區別于二十八宿、三光等。這可以追溯到《左傳·昭公元年》子產曰:“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不相能。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爲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其季世曰唐叔虞,故參爲晉星。”杜預注:“主,祀。”《索隠》引《漢書舊儀》云:“祭參辰於池陽谷口,夾道左右爲壇也”。
由於參辰一在西,一在東,交替有序,周而復始,可以作爲觀測天象的標誌,所以漢簡《蓋廬》把參辰作爲天道的象徵物。邵鴻先生雖然對於參辰的理解有誤,但對於“綱”“紀”的解釋可以信從,即“天空的格局和秩序”。“參辰為剛(綱)”,所以古書常用“參辰”形容穩定和永恒。《尚書大傳》:“書之論事也,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若參辰之錯行。”[22]而參辰若不在其位,則標誌世道陵夷。王逸《九思·遭厄》“越雲漢兮南濟,秣余馬兮河鼓。雲霓紛兮晻翳,參辰回兮顛倒。”
而歷代文章用“參辰”來形容帝王鼎定天下之功的比比皆是:
明公亮格天之功,拯水火之切,再躔日月,重綴參辰,反龜玉於塗泥,濟斯民於阬岸。 (梁高祖府僚勸進文,《梁書》卷一)[23]
賴齊獻武王奮揚靈武,尅剪多難,重懸日月,更綴參辰,廟以掃除,國由再造,鴻勲巨業,無德而稱。 (魏帝讓位詔,《北齊書·卷四》)[24]
暨大隋之受命也,追蹤三、五,並曜參辰,外振武功,内修文德。 (潘徽《韻纂序》,《隋書·卷七十六》)[25]
“參辰”的“綱紀”意《辭源》[26]《漢語大詞典》[27]“參辰”條中均未言及,而僅列有其與“參商”相同的比喻雙方隔絕的義項,而這一用法亦見於出土漢簡。
孔家坡漢簡第一七九至一八〇簡有一條關于娶妻嫁女的文句:
丙申、丁酉天地相去也,庚申、辛酉漢河相去也,壬申、癸酉參辰相去也。凡是日,不取(娶)妻、嫁女及言事,不成。
相去,猶言相離。《說文》:“去,人相違也。”《戰國策•齊策二》“齊、梁之兵,連於城下,不能相去”,高誘注“去,離。”
孔簡“相去”即睡虎地《日書》甲種所稱的“分離日”:
戌興〈與〉亥,是謂分離日,不可娶妻。娶妻,不終,死若棄。(簡一〇背)
而在《作女子篇》有相似的文句:
毋以戌亥嫁子,娶婦,是謂相。 (簡一五六正貳)
此處的“相”,精裝本《睡虎地秦墓竹簡》讀爲“霜”,劉樂賢先生曾由上引簡一〇背稱戌與亥爲分離日,推測“此處相字亦當有分離之意”。今据孔簡《日書》,知睡簡“是謂相”下抄脫“去”字。馬王堆《雜禁方》中有應付“夫妻相去”(簡8)的方術。阜陽漢簡《周易》有“嫁女娶婦不合,唯合必相去也”(簡600),而“妻夫相去”之類的占語更是常見(簡596、600、602、605、606)。
天地、參辰都是相距遙遠,在此比喻在“相去日”結婚者終將分離的結局。
再說一下這裡的“漢河”。“漢”字,整理者原釋作“溝”。圖版作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原釋作“溝”。我們認爲此字右下從火,應當爲“漢”字。敦煌漢簡有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28],漢印多作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29],是其證。
根據“天地”、“參辰”是對應的距離遙遠之物,我們推測“漢”與“河”也是相互對應的。“河”是古代对黄河的专称,漢則指天河。《诗·小雅·大东》:“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毛传:“漢,天河也。”晉李充《七月七日詩》:“牽牛難牽牧,織女守空襄。河廣尚可越,怨此漢無梁。”就是說黃河可以渡過,而天河更爲廣闊,沒有到達的可能。“漢河”在古代讖緯文獻中存在對應的關係。《孝經援神契》“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30]《河圖括地象》“河精,上為天漢。”[31]所以,“漢河”也是形容雙方隔絕的用詞。
《呂氏春秋·上農》句釋一則
《呂氏春秋·上農》有如下的一段文字:
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糞。齒年未長,不敢為園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農不敢行賈,不敢為異事。為害於時也。
其中第一條“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糞”,因諸家在“辟易”、“操麻”、“出糞”的理解上都未能取得一致,所以整句的解釋分歧很大。現列舉兩种較具代表性的譯文:
土地沒有解凍,不許操持稭稈去治田,不許澆糞。(管敏義譯注 陳奇猷審訂《呂氏春秋譯注》,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 766頁)
土地還沒有整治好,不能績麻,不能打掃房舍。(廖明春 陳興安譯注《〈呂氏春秋〉今譯》,巴蜀書社,2004年7月,361頁)
下面從“出糞”的開始,闡述一下我們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出糞”,傳世古書中似僅見于此篇。髙誘註“出猶捐也”,認爲“出”作捨棄講。又因“糞”有扫除的義項,有學者認爲“出糞”指清除污穢、打掃屋舍。夏緯瑛將“不出糞”解釋爲“不出其糞肥”[32]。陳奇猷不同意將“糞”理解爲“糞肥”,他說:“段玉裁《説文注》‘糞’下云:‘古謂除穢曰糞。凡糞田多用所除之穢爲之,故曰糞。’是出糞即除穢以糞田也。”[33]2001年陝西西安南郊杜陵西漢墓(M5)出土木櫝1枚,正面抄有各種農作物種植的宜忌日,整理者定名爲《日書•農事篇》[34],其第一句如下:
•始田良日:乙未、乙亥、己亥、已未;利一(以)播種、出糞,家大富。
睡虎地《日書》有“初田”的忌日,這裡的“始田良日”即開始田作的吉日。“播種、出糞”均當耕作初期的農活。整理者解釋“出糞”是從牲畜或厠中起出糞便充當肥料。耕作之初須往田中施加肥料,即所謂基肥。而“糞”爲“糞肥”或是“除穢”,似無需深究,要之其意在製備肥料已無疑。
再説“操麻”,學者多釋爲“績麻”。夏緯瑛說是“操作麻事”,語焉不詳。陈奇猷認爲“‘麻’爲‘黀’之省文,稭也。”並引同書《審時》“小莖而麻長”爲證。其說可從,但“操持稭稈”的説法仍欠明晰。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种·田律》有“不夏月,毋敢夜草爲灰”的條文,整理者讀夜爲擇,認爲是指取草作灰,作爲肥料[35],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田律》“春夏毋敢……燔草為灰”[36]可與之印證。我們認爲“操麻”和秦簡的“夜(擇)草”同意,也是利用稭稈制作肥料的行爲,與“出糞”並列。
關於“辟易”,一般理解爲開墾整治土地,但此用法在其他古籍中並未見到。陳奇猷則作出如下論證:
“辟易”係古人恒言。《史記•項羽本紀》云:“赤泉侯爲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正義云:“言人馬俱驚,開張易舊處,乃至數里。”是“辟易”者,其地原爲人或物所佔據而後避開之義。此文既是説耕稼,則田地辟易是相對於田地固凍而言,故辟易即是解凍。
“辟易”是連綿詞,確實該作退避講,但如解釋爲“解凍”,則稍嫌迂曲。我們認爲“辟易”落實到田地上,應該是指土地的肥沃程度(地力)的減退。
至此我們可以對這條禁令做出譯文:
地力尚未減退的時候,不要用燔草爲灰或除穢糞田的方式去增加田地肥力。
施肥在戰國時代已經比較普遍,《韓非子·解老》說當時的人們“積力於田疇,必且糞溉”,《荀子·富國》更強調“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呂氏春秋·任地》也說過“地可使肥”。但是施肥也要視土地情況區別對待,首先要滿足貧瘠的土地對肥料的需要。而地力未退的田地,就無需特別施加肥料。而且過度施肥也不利于作物生長。《任地》中指出“凡耕之大方:……棘者欲肥,肥者欲棘”。高誘注“棘,羸瘠也。”陳奇猷解釋說“過肥之地,植物茂盛而不結實,故肥者欲棘”[37]。所以“野禁”中禁止給良田施肥。
再聯係後兩條禁令:“齒年未長,不敢為園囿”,是禁止壯勞力去干輕活;“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是禁止力不足者擴大耕地(陳奇猷解爲勞動力不足時不可採用勞動強度大的區田耕種法)。總之,野禁的前三條基本思想就是量力而行,以獲得資源的合理利用。
也論孔家坡《日書·反支》
讀劉增貴先生《“左右”、“雌雄”與“反”──孔家坡〈日書·反支〉考釋》[38]一文,啓發良多。我于《反支篇》思索數月,略有所得,所見與劉增貴先生稍有異同。今不揣淺陋,將拙文與劉先生同者從略,就異者與劉先生討論之。
一、釋文補充 原釋文[39]
反支:反支日,入一出百,出一入百。求反支日,先道朔日始,數其雌也。從亥始數,一三五壹右行雄也。從戌先行前囗其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一三六壹前自得,爲有事;后自得,爲事已。一三七壹
簡一三六壹釋文“從戌”後,王貴元先生指出脫一“始”字[40],後一字原釋爲“先”,劉增貴先生指出當釋作“左”。
“前”後未識字作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當爲“禺”殘字,銀雀山三號漢墓遣策有“禺”形作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41]。“禺”當讀爲遇。《易·豐·初九》“遇其配主”,馬王堆帛書“遇”作“禺”;《戰國策·秦策三》“舜雖賢,不遇堯也,不得為天子”,馬王堆帛書“遇”作“禺”。
“其”後三未識字存左半,作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乃“日爲反”,“反”下疑爲“支”字。
將釋文重新標點整理如下:
反支:反支日,入一出百,出一入百。求反支日,先道朔日始數。其雌也,從亥始數,一三五壹右行。雄也,從戌始,左行。前禺(遇),其日爲反 [支]囗囗囗囗囗囗徸亍。一三六壹前自得,爲有事;后自得,爲事已。一三七壹
二、“反支”推算方法及原理 劉增貴先生“認爲‘反支’的‘反’,是指日子計算的方向,即‘反向計算其地支’。‘反’,即‘返’。”又認爲“反支無論雌雄,都是以“戌亥”爲起點,將十二地支每兩支爲一組,分成六組”,但這種分組方法在簡文中並未提及。
而且如果按劉文所言,則簡一三五壹至一三七壹只是提出了一種推算反支日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極爲繁瑣,遠沒有簡一二三貳至一三四貳所列“寅朔,午、子反支”式的推算方法簡明,似無必要出現在同一編《日書》中。
我認爲,簡一三五壹至
中国历史修己之道的故事
一三七壹簡文不僅是反支推算方法,而是涉及反支日的數朮原理,其與簡一二三貳至一三四貳簡文的關係,應該類似《徙》篇與《時》篇的關係。
根據簡文,雌神右行,雄神左行。在雌、雄神日徙一辰的同時,日支也按左行的方向變化。由於雄神與日支變化的順序和速度一致,所以雄神與日支永遠不會相遇(除朔日爲戌時,但此時雄神與日支同行,不存在相遇)。只有雌神爲右行,能在某天與日支相遇,也就是簡文所謂的“前遇”。而且在中國古代數朮系統中,雌所居被認爲是不祥之日。《淮南子·天文訓》:“太隂所居辰為厭日”。惠棟注:“雄為建,雌為厭,厭抂日前一次謂之隂建。”(見《惠氏春秋左傳補註》卷六《昭公卅一年》條引《淮南子》)。王引之認爲:“太陰所居辰”當作“雌所居辰”。[42]所以簡文稱“前遇,其日爲反支”。
如朔日爲丑,則到第六日,日支爲午,雌神也運行到午,故其日爲反支日,再過六天,日支又與雌神相遇於子,如此周而復始。朔日爲卯、巳、未、酉、亥時都是如此,詳見下表:
朔日——→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雌神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丑
子
朔日爲子、寅、辰、午、申、戌時情況比較複雜,見下表。
朔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雌神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丑
子
當朔日爲子,日干支與雌神在第六天與第七天交界時交錯而過,這正如簡文形容的“前遇”。此時以相遇前的一天爲反之日,所以簡文最後有“前自得,爲有事;后自得,爲事已”。這種計前不計后的原則,與《淮南子·天文訓》的“合於嵗前則死亡,合於嵗後則無殃”是一致的。故子爲朔日時,以第六天即巳日爲反支。同理,第十二日亥日也爲反支。朔日爲寅、辰、午、申、戌可以類推。
由此所得反支規律與簡一二三貳至一三四貳所列及睡虎地秦簡《日書》等反支推算表完全符合。
[附記]本文曾發布在簡帛網上,有幸爲劉增貴先生讀到。在其刊發在《簡帛》(第三輯)《“左右”、“雌雄”與“反”──孔家坡〈日書·反支〉考釋》的附記中對拙作提出了中肯的批評,今抄錄如下:
陸平新釋出“前禺(遇),其日爲反[支]”句,所提出的“雌右行”一日,日子亦從朔日地支左行一日,兩者各行一圈,兩度相遇之處即爲反支,不同朔日所得反支不同。這是目前爲止,對何以“子丑朔,六日反枳(支);寅卯朔,五日反枳(支)”等爲何有這些日數的最合理最自然的解釋,遠較本文的説法爲勝。不過他只解釋了“雌右行”的計算方式,而認爲“雄左行”與日子同向同步,永不相交,故沒有作用。然而若“雄左行”與反支計算無關,何以要與“雌右行”並列?似尚不能無疑。
附 錄2:日書簡出土分布示意圖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附 錄3:散見日書簡簡號及分類表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附 錄4:港中大館藏漢簡日書图版
本部分圖版取自《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簡的編排按本輯釋的分篇和順序作了調整,每簡下的數字為《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中編定的序號。每組簡組簡根據簡上殘存的編繩痕跡確定縱向的相對位置,并用橫線標示編繩所在。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
参考文獻
(一)出土文獻[43] 敦煌漢簡(1906-1988) 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中華書局1993年9月版。(《流沙》)
張鳳:《漢晉西陲木簡彙編》,有正書局1931年版。(《漢晉》)
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文物出版社1984年3月版。(《疏勒》)
吳礽驤、李永良、馬建華釋校,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釋文》,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版。(《敦釋》)
吳礽驤、李永良、馬建華釋校,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中華書局1991年6月版。(《敦》)
汪濤、胡平生、吳芳思主編:《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牘》,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11月版。(《未刊》)
居延漢簡(1930) 勞榦:《居延漢簡考釋·圖版之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3年版。(《居延》圖版四川本)
勞榦:《居延漢簡釋文》,商務印書館1949年版。(《居延》釋文上海本)
勞榦:《居延漢簡·圖版之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年版。(《居延》圖版南港本)
勞榦:《居延漢簡·考釋之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年版。(《居延》釋文南港本)
簡牘整理小組編:《居延漢簡補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版。(《補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中華書局1980年7月版。(《甲乙編》)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1月版。(《合校》)
武威漢簡(1959) 甘肅省博物院、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漢簡》,文物出版社1964年9月版。
居延新簡(1972-1976)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薛英群、何雙全、李永良注:《居延新簡釋粹》,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1月版。(《居粹》)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
中国历史绘画秦始皇的故事
年7月版。(《居新》釋文本)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居延新簡-甲渠候官》,中華書局1994年12月版。(《居新》)
睡虎地秦簡(1975) 《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寫組:《雲夢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9月版。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版。
阜陽漢簡(1977) 韓自強:《阜陽亳州出土文物文字編》,阜陽市大方印務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5月版。(《阜文》)
九店楚簡(1981-1989) 荊州博物館:《江陵九店東周墓》,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5月版。
張家山漢簡M249(1983)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墓竹簡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文》張249)
《書法》,1986年第5期。(《書》張249)
張家山漢簡M327(1985) 《文物》1992年第9期。(《文》張327)
放馬灘秦簡(1986) 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甲種〈日書〉釋文》,《秦漢簡牘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馬建華:《河西簡牘》,重慶出版社2003年1月版。(《河西》)
懸泉漢簡(1990-1992) 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懸粹》)
關沮秦漢簡(1993)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2001年8月版。
孔家坡漢簡(2000) 湖北省文物考古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版。
額濟納漢簡(1999、2000、2002) 魏鋻:《額濟納漢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版。(《額簡》)
孫家洲:《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版。(《額校》)
港藏漢簡 陳松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港》)
杜陵漢牘(2001) 張銘恰、王育龍:《西安杜陵漢牘〈日書〉“農事篇”考辨》,《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九期),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印臺漢簡(2002-2004) 鄭忠華:《印臺墓地出土大批西漢簡牘》,《荊州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版。(《印臺》)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武威漢代毉簡》,文物出版社1975年10月版。
羅福頤:《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敦煌古文獻編輯委員會、英國國家圖書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四川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
《俄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
沙知、吳芳思:《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所獲漢文文獻(非佛經部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8月版。
(二)傳世文獻[44] 黎翔鳳校注、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6月版。
吳毓江校注,孫啟智點校:《墨子校注》,中華書局1993年10月版。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吳則虞集釋:《晏子春秋集釋》,中華書局1962年1月版。
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10月版。
[漢]司馬遷撰:《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版。
[漢]劉歆撰,[晉]葛洪集,向新、劉克任校注:《西京雜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
[漢]班固撰:《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6月版。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2月版。
[漢]袁康、吳平撰,樂祖謀點校:《越絕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尚秉和注,張善文校理:《焦氏易林注》,《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第二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版。
[隋]蕭吉:《五行大義》,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唐]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中華書局2006年7月版。
[唐]李百藥:《北齊書》,中華書局1972年11月版。
[唐]姚思廉:《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5月版。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8月版。
[唐]孫思邈撰,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6月版。
[唐]瞿曇悉達,常秉義點校:《開元占經》,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9月版。
[遼]釋行均:《龍龕手鏡》,中華書局1985年5月版。
[宋]張君房編集:《雲笈七籤》,上海古籍出版社《道藏要集選刊》(第1冊),1989年6月版。
[宋]范成大撰,富壽孫標校:《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版。
[宋]王與之撰:《周禮訂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冊),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明]朱橚:《普濟方》,人民衛生出版社 1959年版。
[明]張介賓:《類經圖翼》,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年8月版。
[明]孫瑴:《古微書》,河北人民出版社《緯書集成》本。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中華書局1987年6月版。
[清]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
《星曆考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梅彀成等編纂,劉道超譯注:《協紀辨方書》,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中華書局1981年4月版。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版。
[清]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版。
《新刊陰陽寳鑑尅擇通書》,《續修四庫全書》(第106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7月版。
《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版。
[清]劉成:《許真君萬全玉匣記》,《故宮珍本叢刊》(第433冊)影印清光緒刻本。
[清]皮錫瑞:《尚書大傳疏證》,《續修四庫全書》(第5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三)今人論著[45] A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局:《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8期。
B 柏楊:《玉匣記》,《散文百家·選刊》2003年6月下。
C Edouard Chavannes:Les documents Chinois découverts par Aurel Stein dans les Sables duTurkestan Oriental, Oxford,1913.
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簡注》,中華書局1958年6月版。
陳夢家:《漢簡年曆表敍》,《考古學報》1965年2期。又載《漢簡綴述》,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版。
陳夢家:《武威漢簡補述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故事
》,《漢簡綴述》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版。
陳守亭:《從“秦俗多禁忌”論漢簡資料中極少日書問題》,《簡牘學報》(第十四輯),1992年3月。
陳槃:《漢晉遺簡偶述》,《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商務印書館1948年1月版。
陳槃:《漢晉遺簡偶述之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商務印書館1952年7月版。
陳良佐:《中國古代農業施肥之商榷》,《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第四分,商務印書館1971年12月版。
陳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
陳松長:《馬王堆帛書〈刑德〉甲、乙本的比較研究》,《文物》2000年3月。
陳松長:《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版。
陳偉:《睡虎地日書〈艮山〉試讀》,《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6號,[日本]中國出土資料學會2002年3月。又載于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5年11月16日。
陳炫瑋:《孔家坡〈日書•離日篇〉補議》,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11月12日。
陳炫瑋:《孔家坡漢簡日書研究》,台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2007年7月。
陳炫瑋:《孔家坡漢簡〈日書〉年代下限考訂》,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8年6月14日。
陳耀鈞、閻頻:《江陵張家山漢墓的年代及相關問題》,《考古》1985年12期。
陳直:《居延漢簡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版。
D 鄧文寬:《天水放馬灘秦簡〈月建〉應名〈建除〉》,《文物》1990年9期。
鄧文寬:《敦煌天文曆法文獻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版。
鄧文寬:《居延新簡〈東漢永元二年(90年)曆日〉考——爲紀念王重民先生百年誕辰而作》,《敦煌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3月版。
F 范常喜:《孔家坡漢簡〈日書〉札記四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12月26日。
G 甘肅居延漢簡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1期。
甘肅省敦煌縣博物館:《敦煌佛爺廟灣五涼時期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10期。
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文物》1981年8期。
H 韓華:《1995—2005年敦煌懸泉漢簡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7年2期。
賀昌群:《漢簡釋文初稿》,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綜述》,《文物》1989年2期。
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甲種〈日書〉考述》,《秦漢簡牘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何雙全:《漢簡〈日書〉叢釋》,《簡牘學研究》(第二輯),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何雙全:《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0年5月。
何有祖:《讀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2期。
湖北省江陵文物局、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岳山秦漢墓》,《考古學報》2000年4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文物局:《隨州市孔家坡墓地M8發掘簡報》,《文物》2001年9期。
胡平生:《阜陽縣雙古堆漢簡數術書簡論》,《出土文獻研究》(第四輯),中華書局1998年11月版。
胡文輝:《居延新簡中的〈日書〉殘文》,《文物》1995年4期。
胡文輝:《放馬灘〈日書〉小考》,《文博》1999年6期。
胡文輝:《釋“嵗”——以睡虎地〈日書〉爲中心》,《文化與傳播》(第4輯),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又載《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胡文輝:《馬王堆帛書〈刑德〉乙篇研究》,《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黃儒宣:《阜陽漢簡〈周易〉卜辭試探》,《周易研究》2008年5期。
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J 蔣雲:《董氏諏吉新書續編》,《故宮珍本叢刊》第433冊,海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金良年:《“五種忌”研究——以雲夢秦簡〈日書〉為中心》,《史林》1999年第2期。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年1期。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兩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92年9期。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文物》1995年1期。
L 勞榦:《漢晉西陲木簡新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12月版。
李洪甫:《江蘇連雲港市花果山出土的漢代簡牘》,《考古》1982年5期。
李零:《讀幾種出土發現的選擇類古書》,《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東方出版社2000年4月版。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中華書局2006年5月版。
李零:《視日、日書和葉書——三種簡帛文獻的區別和定名》,《文物》2008年12期。
李學勤:《秦簡的古文字學考察》,《雲夢秦簡研究》,中華書局1981年7月版。
李學勤:《睡虎地秦簡〈日書〉盜者章研究》,《慶祝饒宗頤教授七十五歲論文集》,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3年版。
李學勤《〈日書〉中的艮山圖》,《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李振宏:《居延漢簡與漢代社會》,中華書局2003年10月版。
林劍鳴:《〈睡〉簡與〈放〉簡〈日書〉比較研究》,《文博》1993年5期。
林劍鳴:《從放馬灘〈日書〉(甲種)再論秦文化的特點》,《简帛研究》(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李天虹:《孔家坡漢簡中的“徙時”篇》,《簡帛研究二〇〇二、二〇〇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版。又載《武漢大學歷史學集刊》(第三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劉道超:《擇吉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劉復:《敦煌綴瑣》,《敦煌叢刊初集》,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9月版。
劉國勝:《港中大館藏漢簡〈日書〉補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5年11月22日。又載《簡帛》(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劉樂賢:《中國方術概觀•選擇卷》,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版。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中的“往亡”與“歸忌”》,《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版。
劉樂賢:《尹灣漢墓出土數術文獻初探》,《尹灣漢墓簡牘綜論》,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版。
劉樂賢:《讀〈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江漢考古》2001年4期。
劉樂賢:《簡帛數術文獻探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
劉樂賢:《額濟納漢簡數術資料考》,《歷史研究》2006年2期。
劉樂賢:《楚秦選擇術的異同及影響——以出土文獻爲中心》,《歷史研究》2006年6期。
劉樂賢:《孔家坡漢簡〈日書〉“嵗”篇初探》,《簡帛》(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劉樂賢:《懸泉漢簡中的建除占“失”殘文》,2008年國際簡帛論壇論文。後發表于《文物》2008年12期。
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呂亞虎:《出土簡帛資料所見出行巫術淺析》,《江漢論壇》2007年11期。
劉星、王歡:《中醫刺血術發展史述略》,《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1年3期。
劉信芳:《〈天水放馬灘秦簡綜述〉質疑》,《文物》1990年9期。
劉信芳:《〈日書〉四方四維與五行淺説》,1991年“中國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後刊於《考古与文物》1993年2期。
劉瑛:《〈左傳〉、〈國語〉方術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劉玉堂、劉金華:《馬王堆帛書〈式法〉“徙”、“式圖”篇講疏》,《江漢論壇》2002年4期.
劉增貴:《秦簡〈日書〉中的出行禮俗與信仰》,《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商務印書館2001年9月版。
劉增貴:《“左右”、“雌雄”與“反”──孔家坡〈日書·反支〉考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年8月2日。
劉昭瑞:《居延新出漢簡所見方術考釋》,《文史》(第43輯),中華書局1997年8月版。
羅見今:《敦煌漢簡中曆譜年代之再研究》,《敦煌研究》1993年3期。
羅帥:《河隴秦漢日書初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8月2日。
M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式法〉釋文摘要》,《文物》2000年7期。
繆鉞:《冰繭盦論學書札——致陳槃、勞榦》,《中國文化》2008年春季號。
P 彭浩:《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大批珍貴竹簡》,《江漢考古》1985年2期。
彭浩:《談〈二年律令〉中幾種律的分類與編連》,《出土文獻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五分钟看新中国历史故事
年12月版。
駢宇騫:《出土簡帛書籍分類述略(數術略)》,《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2期。
駢宇騫:《讀〈漢簡研究四種〉》,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2007年12月22日。
Q 裘錫圭:《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5期。
裘錫圭:《〈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商榷(續七)》,《人文雜誌》1983年4期。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版。
裘錫圭:《〈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讀後記》,《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版。
R 饒宗頤:《鄒衍書別考》,《選堂集林·史林》,中華書局1982年1月版。
饒宗頤:《居延簡術數耳鳴目瞤解》,《選堂集林·史林》,中華書局1982年1月版。
饒宗頤:《秦簡中的五行說與納音說》,《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中華書局1986年6月版。
饒宗頤、李均明:《新莽簡輯證》,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9月版。
饒宗頤:《記建興廿八年“松人”解除簡》,《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版。
任繼愈:《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版。
《日書》研讀班:《日書:秦國社會的一面鏡子》,《文博》1986年5期。
S [日]森和:《從離日和反支看〈日書〉的繼承關係》,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8年8月22日。
邵鴻:《張家山漢簡〈蓋廬〉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施謝捷:《簡帛文字考釋札記》,《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版。
W 王光永:《寶雞市漢墓發現光和與永元年間朱書陶器》,《文物》1981年3期。
王貴元:《讀孔家坡漢簡札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10月8日。
王煥林:《里耶秦簡校詁》,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9月版。
王夢鷗:《漢簡文字類編》,藝文印書館1974年10月版。
王明欽:《王家臺秦墓竹簡概述》,《新出簡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王慶祥、蕭立文校注,羅繼祖審訂:《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東方出版社2000年7月版。
王子今:《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
魏德勝:《居延新簡、敦煌漢簡中的“日書”殘簡》,《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春之卷。
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年2期。
吳礽驤:《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發掘報告》,《敦煌漢簡釋文》,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版。
吳小強:《秦簡日書集釋》,岳麓書社2000年7月版。
X 夏德安:《周家臺的數術簡》,《簡帛》(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夏鼐:《新獲之敦煌漢簡》,《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商務印書館1948年10月版。
夏緯瑛:《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校釋》,農業出版社1956年10月版。
謝桂華:《〈居延漢簡補編〉釋文補正擧隅》,《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二集),商務印書館2004年4月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10期。
邢義田:《湖南龍山里耶J1(8)157和J1(9)1-12號秦牘的文書構成、筆跡和原檔存放形式》,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5年11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10期。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通假字研究》,《臺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4年12月。
Y 晏昌貴:《簡帛〈日書〉嵗篇合證》,《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1月。
晏昌貴:《香港藏漢簡〈日書〉中的“人字”》,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2003年6月5日。
晏昌貴:《對〈日書〉“艮山”圖的一個簡單解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8年3月25日。
晏昌貴:《孔家坡漢簡〈日書〉天牢篇箋證》,2008年國際簡帛論壇論文。
楊巨中:《〈日書•星〉釋議》,《文博》1984年4期。
葉慶紅:《阜陽漢簡三種材料異體字簡釋》,《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三輯),巴蜀書社2008年5月版。
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中華書局1963年1月版。
于振波:《秦漢法律與社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Z 曾憲通:《秦簡日書歲篇講疏》,《雲夢秦簡日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
曾憲通:《居延漢簡研究兩題》,《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張純德:《彜族的占卜術》,《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4期。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墓竹簡概述》,《文物》1985年1期。
張建國:《張家山漢簡〈具律〉121簡排序辨正———兼析相關各條律文》,《法學研究》2004年6期。
張培瑜:《出土漢簡帛書上的曆注》,《出土文獻研究續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張顯成:《簡帛所見“產”有“生、鮮、活”義——淺談詞義的感染》,《簡帛文獻論集》,巴蜀書社2008年8月版。
張小鋒:《釋張家山漢簡中的“御婢”》,《出土文獻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趙寵亮:《額簡釋讀獻疑二則》,《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趙益:《古典數術文獻述論稿》,中華書局2005年9月版。
趙貞:《敦煌占卜書》,《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版。
鄭剛:《論睡虎地秦簡日書的結構特徵》,《中山大學學報》1993年3期。
中華書局編輯部:《雲夢秦簡資料、論著目錄》,《雲夢秦簡研究》,中華書局1981年7月版。
周敏華:《〈睡〉簡、〈放〉簡及〈孔〉簡之〈日書〉盜篇比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8年4月8日。
周西波:《敦煌文獻中之逐盜求失物方術略考》,《轉型期的敦煌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版。
致 謝
論文將近完成時,得到我們專業吳新江老師主編的《回不去的故鄉:南京師範大學文科基地論文》,我和幾位同學的本科畢業論文收在裏面。“回不去的故鄉”,一個令人感慨的書名。走過時總讓我感到幻聼的敬文館電子門、堆積如山湯水淋漓的第一食堂餐盤、夜半勤助同學按時擦洗的通宵教室黑板……,終究是回不去了,但這段經歷是首先要感謝的。
在保研面試時認識了我讀研階段的第一位導師施謝捷老師。他當時評價我“腦子很靈活,就是不踏實”,現在想來真是一語中的。一點躁進的心,讓我在研會裏漸染了兩年,學問上所用的時間少得可憐。迷而不悟之時,施老師已被調往復旦古文字中心了。最後一次見面是在07高考閲卷期間的一天晚上。我和美麗的師姐錢倩一起來到他的陋室。施老師介紹給我一個古璽收藏的論壇,說“上面有很多的新材料”。以後的兩年,看施老師在這個壇子指點“江湖”,激揚“文字”,獲益良多,也越發有了“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的感慨。
我最早認識第二位導師劉立志老師是在南師文學院的特色活動——閲卷之中。他的嚴謹、風趣和善良讓每位參加閲卷的同學都印象深刻。他每次與我的談話都是簡短而有力,給我莫大的力量。我曾和張洪波同學討論過增補《江蘇藝文志》的研究課題,劉老師看過計劃后,馬上表示了極大的鼓勵和支持。對於我時常冒出的書生氣,劉老師的關心和理解讓我尤爲感動。
論文寫作中,從國學數典等網上論壇下載到許多書籍,特別得到了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葉芃先生、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程少軒先生、嶽麓書院許道勝先生惠寄珍貴資料。論文片斷有幸在簡帛網和古文字中心的網站上發布,得以與網上諸賢的切磋交流,也由此得到了《簡帛》集刊審稿專家的指點。論文初稿得到謝秉洪老師的批評和鼓勵,答辯中得到 江慶柏老師和程章燦老師的鼓勵。他們伴我一路走來,在此一併致謝。
三年前,一位貞女在仙林教三楼上丟給我一句:“作爲男人,应该可以潇洒地离开”。今天,終究要離開了,我可以潇洒么?博導方向東教授所指導的劉永傑的碩士畢業論文的前半部分其實是臨交定稿一周内由我捉刀的。畢業前狗拿耗子地做了這麽件事和在這裡字斟句酌地寫上這麽句話,足見我如何地不能瀟灑。很中意方冰學妹教給我的一句“夢想照進現實”,還有顧鑫浩學弟教給我的那首《鬼迷心竅》,其詞略曰:
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
平靜的心拒絕再有浪潮。
斬了千次的情絲卻斷不了,
百轉千折它將我圍繞。
雖然歲月總是匆匆的催人老,
雖然情愛總是讓人煩惱。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
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己丑年端午日夜
附記:本文為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編者按:[1]《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圖版,第109頁;釋文,第219頁。
[2]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271頁注釋四。
[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圖版,第102頁;釋文,第175頁。
[4]《辭源(合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第713頁。
[5]《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3077頁。
[6]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第2249頁。
[7]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中華書局,2006年7月,第144頁。
[8]《經典釋文彙校》,第223頁。
[9]范常喜:孔家坡漢簡《日書》札記四則,簡帛網:2006 年12 月26 日。
[10]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第161頁。
[11]《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 第162頁。注十。
[12]邵鴻:《張家山漢簡〈蓋廬〉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41頁。注八
[13][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1206-1207頁。
[14][清]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97頁。
[15][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1375頁。
[16][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十六,中華書局,1987年6月,第263頁。
[17][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卷十六,中華書局,1981年4月,第804頁。
[18]王先謙《漢書·郊祀志》補注引王說,杨英《〈史记•封禅书〉所记秦雍州杂祠考》贊同此說而誤以為王先謙說。
[19]《漢書》,第1208頁。
[20]《讀書雜志》,第228頁。
[21][隋]蕭吉:《五行大義》,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頁。
[22][清]皮錫瑞:《尚書大傳疏證》卷七,續修四庫全書,55冊,790-791頁。(另,王闓運:《尚書大傳補注》,續修四庫全書,55冊,832頁。“參”作“星”,“明”上有“代”字。)
[23][唐]姚思廉:《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5月,第21頁。
[24][唐]李百藥:《北齊書》,1972年11月,第47頁。
[25][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8月,第1744頁。
[26]《辭源(合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241頁。
[27]《漢語大詞典(第二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8年3月,841頁。
[28]詳見王夢鷗《漢簡文字類編》,藝文印書館,1974年,第62頁。
[29]詳見羅福頤《漢印文字徵》,文物出版社,1978年,11·3。
[30]孫瑴:《古微書》卷二十七,見《緯書集成》,第321頁。
[31]孫瑴:《古微書》卷三十二,見《緯書集成》,第354頁。
[32]夏緯瑛:《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校釋》,農業出版社,1956年10月,第15頁。陳良佐《中國古代農業施肥之商榷》(《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二本第四分,1971年12月,第829-842頁)也認爲這裡的糞“是指農田施肥而言。”
[33]陳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730頁。
[34]張銘恰、王育龍:《西安杜陵漢牘〈日書〉“農事篇”考辨》,《陝西歷史博物館(第9輯)》,2002年7月,第107-113頁。
[35]《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0頁。
[36]《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第42頁。
[37]陳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釋》,第1746頁。
[38]劉增貴:《“左右”、“雌雄”與“反”──孔家坡〈日書·反支〉考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年8月2日。
[3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編:《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第143頁,文物出版社2006。
[40]王貴元:《讀孔家坡漢簡札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10月8日。
[41]字形根據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第379頁,文物出版社2001年。
[42]何寧撰:《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10月,第278頁。
[43]出土文獻指出土文獻的整理本及發表釋文或圖版的書刊文章。簡牘材料以出土時間爲序排列在前面,同批簡牘内部再以出版時間為序。其他出土材料隔一行排在後面。括號中為本輯釋使用的簡稱。
[44]傳世文獻目錄略以原典成書時代為序排列。
[45]今人著述目錄以作者姓氏拼音為序排列,同一作者的著作以出版時間為序。網絡發表的論文,列出發表網站和發表時間。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001.html
以上是关于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散見漢日書零簡輯證(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