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 李家浩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7 01:00
  • 87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兼論姑馮句鑃所見的“𠯑同”
廣瀨薰雄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藏楚簡《良臣》7號簡記有越王勾踐的兩位臣下:
雩(越)王句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踐)又(有)大同▄,又(有)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范)羅(蠡)。▄
大同,原釋文作:“大[夫]同(種)”,其注釋云:“‘大’字下應脫合文符號。同、種均定母東部字。大夫種,見《古今人表》‘中上’。”[1]
此說最大的問題是設想脫文的存在。這可以說是校勘學所謂理校,除非有可靠的根據,否則很難令人信從。
今按,此“大同”當讀爲“舌庸”。“舌”古音爲船母月部,“大”爲定母月部,

小学中国历史故事英文版

兩者韻母相同,船母、定母同爲舌音。齊、楚兩系文字中的有些達字从舌聲[2],《說文》說“達”有或體“达”,可以作爲“舌”、“大”相通的一個證據。
“庸”與“同”相通也毫無問題。裘錫圭先生在討論甲骨文“庸”字(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等)時指出“庸”是从“庚”“用”聲的形聲字,《說文》把“庸”解釋爲會意字是錯誤的;甲骨文“庸”字所从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可以讀爲“同”,讀爲“同”的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神话故事

本是筒、桶一類東西的象形字[3]。其後王子揚先生指出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就是“同”字[4]。
《國語·吳語》有兩段記載提到舌庸:
(1)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於歲,乃起師北征。闕爲深溝,通於商、魯之閒,北屬之沂,西屬之濟,以會晉公午於黃池。於是越王句踐乃命范蠡、舌庸,率師沿海泝淮以絕吳路。敗王子友於姑熊夷。越王句踐乃率中軍泝江以襲吳,入其郛,焚其姑蘇,徙其大舟。
(2)越王句踐乃召五大夫,曰:“吳爲不道,求殘吾社稷宗廟,以爲平原,不使血食。吾欲與之徼天之衷,唯是車馬、兵甲、卒伍既具,無以行之。吾問於王孫包胥,既命孤矣;敢訪諸大夫,問戰奚以而可?句踐願諸大夫言之,皆以情告,無阿孤,孤將以舉大事。”大夫舌庸乃進對曰:“審賞則可以戰乎?”王曰:“聖。”大夫苦成進對曰:“審罰則可以戰乎?”王曰:“猛。”大夫種進對曰:“審物則可以戰乎?”王曰:“辯。”大夫蠡進對曰:“審備則可以戰乎?”王曰:“巧。”大夫皋如進對曰:“審聲則可以戰乎?”王曰:“可矣。”
(1)只提到舌庸、范蠡二人;(2)舌庸在“五大夫”中第一個向勾踐提問

中国历史上有关月的故事

。可見舌庸和范蠡同樣在越王勾踐滅吳中扮演了極爲重要的角色。從舌庸在勾踐臣下中的地位看,釋《良臣》的“大同”爲“舌庸”也是很合適的。


下面討論姑馮句鑃銘文。姑馮句鑃的作器者叫“姑馮𠯑同之子”,有不少學者認爲“𠯑同”是“舌庸”。現在因爲“大同”的發現,需要重新討論這個問題。
我們先看姑馮句鑃銘文全文:
隹(惟)王正月初吉丁亥,姑馮,𠯑同之子,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擇)氒(厥)吉金,自乍(作)商句鑃。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以)樂賓客及我父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兄)。子=(子子)孫=(孫孫),永保(寶)用之。(《殷周金文集成》00424)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𠯑同

姑馮

我們先說明一下所謂“姑馮”之“馮”。關於此字,過去有“馮”說、“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說、“虔”說、从奇文“鳳”、“仌”聲說等。最近李家浩先生撰文對“姑馮𠯑同之子”加以考釋[5],文中指出此四種解釋都有問題。然後他雖然說“至於究竟是什麼字,待考”,但此處加了注,說此字也有可能是“虡”字的訛體。其實何琳儀先生在《戰國古文字典》中將姑馮句鑃稱爲“姑虡句鑃”,可見他早就釋爲“虡”[6]。我們認爲這個意見是對的。參看以下幾例: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吳王光殘鐘[7]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郘鐘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壬午劍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蔡侯申殘鐘[8]
過去被看作“仌”的部分是虎頭的口部。過去釋“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虔”的說法雖然有誤,但認爲此字从虎頭這一點是很正確的。
我們切入正題。最早主張“𠯑同”爲“舌庸”的是楊樹達先生,其具體解釋如下:
《左傳》及《國語》之舌庸,亦即𠯑同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云:“夏五月,叔孫舒帥師會越皋如、舌庸(今本誤作后庸,此據石經及宋本注疏)。宋樂茷納衛侯。”又二十七年云:“春,越子使舌庸来聘。”《國語·吳語》云:“越王勾踐乃命范蠡、舌庸(今本誤作后庸,此據宋庠本),率師沿海泝淮以絕吳路,敗王子友於熊夷。”此舌庸之事見於二書者。𠯑字隸變作舌,與口舌之舌形同,刮括諸字所從是也,庸與同古音近。以銘文證之,春秋內外傳之舌庸實是𠯑同,不惟今本之后庸爲誤字,讀𠯑庸之𠯑爲口舌之舌,亦誤讀也。[9]
此說得到了一些學者的贊同,如何琳儀先生說“姑虡句鑃‘—同’,《左·襄二六》譌作‘舌庸’,越國大臣。”[10]趙平安先生也說“楊先生指出‘𠯑同’即‘舌庸’,𠯑即舌,不可移易。”[11]
李家浩先生認爲“姑馮”是“𠯑同”的兒子,“𠯑同”是“舌庸”。在此引用李家浩先生對“𠯑”字的考釋:
楊氏“𠯑字隸變作舌,與口舌之舌形同,刮括諸字所從是也。”段玉裁在注《說文》“𠯑”字時,也有類似的說法:“凡𠯑聲字,隸變皆爲舌,如刮、括之類。”段、楊二氏所舉的例子,都是“𠯑”作爲偏旁隸變作“舌”。其實作爲獨體的“𠯑”,也有隸變作“舌”的。《廣韻》入聲鎋韻下刮切頢小韻:“舌,塞口。《說文》作𠯑,話、括之類从此。”“舌”的俗字作“𠯑”,“𠯑”的俗字也作“𠯑”。《正字通》口部:“𠯑,𠯑字之訛。”此是“舌”同“𠯑”的例子。
如上所引,過去主張“𠯑同”即“舌庸”的學者都認爲“𠯑”隸變作“舌”。但現在我們發現了《良臣》“大同”的例子。如果“大同”果真是“舌庸”,此例證明“舌庸”之“舌”就是口舌之舌,而不是𠯑字之訛。也就是說,古書寫作“舌庸”不誤。因此“‘𠯑’隸變作‘舌’”這種說法就不能成立了。
過去將姑馮句鑃銘文的那個字釋爲“𠯑”,是因爲此字的字形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與“𠯑”的小篆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基本相同。但古文字中的刮、括等所从“舌(即𠯑)”並不寫作這種形體。郭店楚簡《緇衣》30號簡有“《詩》云:慎爾出話,敬爾威儀”一句,其“話”字作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12]。趙平安先生據此認出了一系列“舌(𠯑)”字和从“舌(𠯑)”之字[13]。在此根據趙先生的研究列舉一些古文字“舌(𠯑)”的例子。首先是西周時代的例子:
話: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話簋(《集成》03840)
其次是東周時代的例子:
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古璽[14]        話: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郭店楚簡《緇衣》30號簡
适: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陶文[15]        佸: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古璽[16]
再看秦漢時代的例子:
活: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秦印[17]
闊: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漢印[18]        栝: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225行[19]
聒: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易之義》11行下[20]
可見“舌(𠯑)”的形體從西周時代到漢代一脈相承,與小篆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的寫法完全不同。
《說文》說𠯑从氒省聲,從上述字形看,《說文》對“𠯑”字的分析很可能是有問題的。即使我們相信《說文》的意見,恐怕也得不出“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應釋爲“𠯑”的結論。姑馮句鑃銘文有“氒”字(“擇厥吉金”),其寫法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所从明顯有別: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𠯑)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氒)
所以,從字形看,將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隸定作“𠯑”形是可以的,但此形恐不能與秦篆的“𠯑”字認同爲一字。甚至我們認爲將此字拆分爲“氏”、“口”兩個構件也不一定對。此字究竟是什麼字,目前只好待考。
我們並不完全否定“𠯑同”爲“舌庸”的可能性,但也不能排除“𠯑同”是“舌庸”以外的其他人的可能性[21]。如果要主張“𠯑同”即“舌庸”,必須對“𠯑”字做合理的解釋,而不是反過來認爲古書的“舌”字有誤。
注釋: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中西書局,2012年12月。釋文見第157頁,注釋見第161頁。
[2] 參看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12月20日。
[3]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2期;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4] 王子揚《甲骨文舊釋“凡”之字絕大多數當釋爲“同”——兼談“凡”、“同”之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站,2011年7月14日。
[5] 李家浩《關於姑馮句鑃的作者是誰的問題》,《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2010年3月。本文

中国历史故事图谱书籍图片

所引李家浩先生的意見都來自本論文,以下不一一注記。
[6]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907頁。恐怕將此字釋爲“虡”的學者也不止何琳儀先生、李家浩先生二人。但由於筆者沒能找到其他研究,暫且將他們二位作爲“虡”說的代表者。
[7] 以上四例見施謝捷《吳越文字彙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71頁。
[8] 以上三例見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7月,第334頁。
[9] 楊樹達《姑鵬句鑃再跋》,《積微居金文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225-226頁。
[10] 《戰國古文字典》第907頁。
[11] 趙平安《續釋甲骨文中的“乇”、“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兼釋舌(𠯑)的結構、流變以及其他古文字資料中從舌諸字》,《華學》第四輯,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8月;後收入趙平安《新出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12]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楚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13] 《續釋甲骨文中的“乇”、“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兼釋舌(𠯑)的結構、流變以及其他古文字資料中從舌諸字》。
[14] 故宮博物院編,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10月,附錄八六(第537頁)。
[15] 高明、葛英會《古陶文字編》,中華書局,1991年2月,第236頁。
[16] 《古璽彙編》附錄三二,第430頁。
[17] 許雄志《秦印文字彙編》,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9月,第218頁。
[18] 羅福頤《漢印文字徵》,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第12卷第5葉。
[19]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20] 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中華書局,2008年4月。
[21] 郭永秉先生說“同”字上一字的原形也有可能是“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若果真如此,此字就應是“缶”字,所以過去王國維等人認爲此人是《越絕書》的“馮同”的可能性仍然很大(“缶”是幫母幽部字,“馮”是並母蒸部字,聲母相近,幽部的陽聲冬部與蒸部關係極爲密切,學者已有共識)。
附記:
筆者在撰寫本文的過程中與郭永秉先生討論過,郭永秉先生提供了不少有意義的意見。謹致謝忱。
点击下载附件:1192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周波:說肩水金關漢簡、張家山漢簡中的地名“贊”及其相關問題 下一篇:王挺斌:讀《墨》零識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革开“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小马座的神话故事——古希腊神话传说龙伯钓龟的中国神话故事道教故事之《游神折花》老照片:盛世才统治下新疆的状态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铜臭一词的说法典故妒妇津是什么意思?妒妇津的历史传说清朝皇子养成记:清朝妃子不能抚养自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历史学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学科简史

时序 地域 人物 著作 流派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764.html

以上是关于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李家浩-廣瀨薰雄:釋清華大學藏楚簡(叁)《良臣》的“大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1030.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