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淮南子-蕭旭:《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

  • 淮南子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6 16:57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淮南子-蕭旭:《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淮南子-蕭旭:《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蕭旭:《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


《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
蕭旭
靖江市廣電臺
《天文篇》校補卷第三
(1)天墬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大昭
高注:馮翼洞灟,無形之貌。洞,讀挺挏之挏。灟,讀以鐵頭斫地之鐲也。
按:洞洞灟灟,高注非也。《氾論篇》:“洞洞屬屬,如將不能,恐失之。”高注:“洞洞屬屬,婉順貌。如將不能勝之,恐失之,愼之至也。洞,讀挺桐之桐。屬讀犁欘之欘也。”《禮記·禮器》:“洞洞乎其敬也,屬屬乎其忠也。”《漢書·谷永傳》:“洞洞屬屬,小心畏忌。”顏師古注:“洞洞,驚肅也。屬屬,專謹也。”《廣雅》:“洞洞,屬屬,敬也。”“灟灟”同“屬屬”,《集韻》:“灟,《博雅》:‘灟灟,恭也。’”《六書故》:“借為洞洞屬屬之屬,別作灟。”本字為“孎孎”,《說文》:“孎,謹也。”《玉篇》:“孎,女謹貌。”《慧琳音義》卷15:“孎,謹孎也。”又卷36:“謹孎,《蒼頡篇》云:‘謹孎,善貌。’《說文》云:‘謹順貌也。’”《集韻》:“孎,嫡孎,女謹順貌。”清·沈曾植《康太夫人墓誌銘》:“踖踖莫莫,孎孎如也。”字或作䠱,《集韻》:“䠱,行謹貌。”朱駿聲、朱起鳳謂灟叚借為屬[1],猶未探本。朱駿聲又謂“或曰《禮記·祭義》‘洞洞乎,屬屬乎’當作此孎”[2],則得之。字或作“娖娖”、“𪘏𪘏”,《史記·張丞相傳》:“娖娖廉謹。”《索隱》:“娖,音側角反,小顔云:‘持整之貌。’”《漢書》作“𪘏𪘏”。字或作“齪齪”,隋·王通《中說·述史篇》:“謹而固,廉而慮,齪齪焉自保。”字或作娕,《玉篇》:“娕,謹也。”《廣韻》:“娕,恭謹貌。”《廣韻》“娖”、“𪘏”、“娕”、“齪”四字並音測角切。字或作“囑囑”,明·無名氏《鳴鳳記·夏公命將》:“非敢謂斷斷休休,聊以盡洞洞囑囑。”又音轉為“頊頊”,或作“旭旭”,謹愼恭敬貌。《說文》:“頊,頭頊頊謹貌。”《莊子·天地》:“子貢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後愈。”《釋文》:“頊頊,本又作‘旭旭’,李云:‘自失貌。’”李說失之。章太炎曰:“今浙西嘉興人謂人迂謹曰顓頊頊。”[3]方以智曰:“輕其聲為‘旭旭’,重其聲為‘屬屬’。”[4]字或作“粥粥”、“鬻鬻”[5],《禮記·儒行》:“粥粥若無能也。”《釋文》:“粥,徐本作鬻,卑謙貌。”孔穎達疏:“粥粥是柔弱專愚之貌。”《漢書·禮樂志》:“粥粥音送。”顔師古注:“晉灼曰:‘粥粥,敬懼貌也。’”蔣禮鴻曰:“粥粥、屬屬,字異而義同。”[6]鐲,讀為钃,本字為欘,《說文》:“欘,斫也,齊謂之茲其。”即鐵鋤,字或作斸,《廣韻》:“斸,鐲斫也、钁也。鐲,上同。”可知“鐲”同“斸”。吳承仕謂鐲當作钃[7],失之。黃侃駁吳曰:“假鐲為钃,猶之書濁為灟耳,豈必悉如本形?”[8]
(2)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
按:《唐開元占經》卷3引作“道始生於虛霩”,《御覽》

中国历史故事手工

卷1引作“道始生虛霩”,《記纂淵海》卷1引作“道始生虛廓”,則今本“始”下脫“生”字,“於”字無義。王引之校作“太始生虛霩”。方以智曰:“虛霩,即‘虛廓’。”[9]錢塘、王引之說同,並是也。“氣”字上王念孫、王叔岷據《御覽》、《記纂淵海》引補“元”字,亦是也。《文選·吳都賦》、《大將軍讌會被命作詩》李善註引並作“虛廓生宇宙,宇宙生天地”,蓋別本。
(3)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
高注:薄靡者,若塵埃飛揚之貌。
按:高注“塵埃飛揚”,蓋讀靡為塺。薄,讀為𡋯、𡍧,《廣韻》:“𡋯,塵起。”《集韻》、《類篇》並曰:“《博雅》:‘𡋯,塵也。’或從勃。”本字作坺,《說文》:“坺,一曰塵貌。”《御覽》卷1引“靡”作“劘”,有注:“薄,音博。劘,音摩。”《御覽》讀摩,亦未得厥誼。《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又“清陽上天,濁陰歸地。”可以互證。
(4)重濁之凝竭難
按:《原道篇》:“所謂後者,非謂其底滯而不發,凝竭而不流。”二文“竭”別本並作“結”,非是。《要略篇》:“使之無凝竭底滯,捲握而不散也。”“凝竭”為漢代人成語。王念孫曰:“竭之言遏也。底、滯、凝、竭皆止也。”朱起鳳曰:““凝與竭並訓為止,後儒不曉其義,改竭為結,幸改而不盡,不使古義湮沒。”[10]二氏說是。馬宗霍謂竭訓涸,涸之言固,失之。
(5)火上蕁,水下流
高注:蕁,讀葛覃之覃。
按:錢塘謂“蕁”當為“燅”、“燖”,“覃”即“燂”;李哲明謂“蕁”借為“𤇇”、“惔”、“炎”,“燂”即“燅”。考《說文》:“燅,於湯中爚肉。”非此文之誼。高注僅擬其音,非解其義。蕁,《御覽》卷869、935引作“尋”。《齊俗篇》:“譬若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馬宗霍謂“蕁”取延蔓之義,是也,猶未探本。“蕁”、“尋”當讀為煔,《說文》:“煔,火行也。”字或作炶、𤊼、㶰、熌,《玉篇》:“炶,火上行貌,亦作煔。”《集韻》:“煔,火上行,或作炶、𤊼。”又“煔,《說文》:‘火行也。’或作炶、熌。”《龍龕手鑑》:“𤊼,俗。煔、㶰,二正。火行貌。”字或作炎,《文子·上德篇》:“火上炎,水下流。”《子華子·陽城胥渠問》:“火則上炎,水則下注。”《易·同人》鄭玄注:“火炎上而從之。”隋·王通《中說·魏相篇》:“火炎上而受制於水,水趨下而得志於火。”今寧波語猶謂“火燒”為“炎”,又謂“火焰跳動”為“㷳㷳動”[11],“㷳”為記音字。又或作掞、𢴵、㨛,《集韻》:“掞,舒也,或從焱。”又“掞,舒也,或從閃。”俗字又作豔,《廣韻》:“𢴵,豔也。”《慧琳音義》卷98引顧野王曰:“掞,猶豔也。”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4:“勿令火豔出器邊也。”《冥通記》“豔”與《廣韻》同。汪維輝謂“豔”釋為“火焰延伸(延及)”,指出“今天寧波話仍有此語,如‘火豔出灶外了’,‘火豔上屋簷了’。”汪說甚是,靖江亦有此語。汪先生又曰:“‘豔’當是一個借音字,查《廣韻》、《集韻》,未得本字……這個‘豔’在當時可能就是一個吳方言口語詞。”[12]茲為汪說補證,又據以上引證,恐非吳方言所專有。敦煌寫卷P.3078V《禮懺文》:“男抱熱豔銅柱,女卧赤鐵之床,遍體燋燃,舉身烘爛,俄然粉碎。”“豔”當讀爲“焰”,可為旁證。
(6)物類相動,本標相應
高注:標,讀刀末之末。
按:《子華子·陽城胥渠問》作“物類相動,焱本相應”。“焱”當為“猋”形誤,“猋”又為“標”音誤。劉家立謂“動”應作“感”,失之。標字或作蔈、杪,《說文》:“標,木杪末也。蔈,一曰末也。杪,木標末也。”朱駿聲曰:“標與杪略同。”[13]字或作摽,《漢書·王莽傳》:“摽末之功。”顏師古注引服虔曰:“摽音刀末之摽。”據服說,高注當作“標,讀刀末之摽。”蕭該《音義》引《字林》:“摽,刀削末銅也。”本字為鏢,《說文》:“鏢,刀削末銅也。”字或作𦾑,《鶡冠子·道瑞》:“此萬物之本𦾑,天地之門戶。”字或作剽,《六書故》:“標,梢之末也,亦通作剽。《莊子》曰:‘有長而無本剽。’一本作摽。”《莊子》見《庚桑楚篇》,《釋文》:“剽,本亦作摽,同。崔云:‘末也。’”
(7)方諸見月,則津而爲水
高誘注:方諸,陰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熱,月盛時以向月下,則水生,以銅盤受之,下水數滴。錢塘曰:依本注,方諸為蚌。《符子》曰:“鏡以曜明故鑒人,蚌以含珠故內照。”曜明故能取火,含珠故能下水。義可知也。方諸一名蚌鏡,故古謂之鑒。
按:錢說與惠士奇說略同,蓋即襲自惠氏[14]。《符子》見《御覽》卷717引。《御覽》卷58引《淮南萬異術》:“方諸取水。”注:“方諸,形若杯,無耳,以五石合冶,以十二月壬子夜半作之,以承水即来。”依高注,“方”即“蚄”之省借,亦即“蚌”之音轉,“諸”即“珠”之借音字。此則錢氏所未及。《論衡·順鼓》:“月中之獸,兔、蟾蜍也,其類在地,螺與蚄也。月毁於天,螺蚄舀缺,同類明矣。”[15]《字彙補》:“蚄疑即蚌字。”吳承仕曰:“諸子傳記說此義者,通作‘螺蚌’,唯此作‘蚄’。蚄者,蚌之異文。東旁轉陽,故字亦作蚄。而‘蚌’字相承亦有並梗一切。”[16]慧苑《華嚴經音義》引許注:“方諸,五石之精,作圓器似杯,仰月則得水也。” [17]《初學記》卷1引許慎注:“諸,珠也。方,名也。”“名”為“石”形誤[18]。是許注“方”為“石”,高注“方”為“大蛤”也。《本草綱目》卷5:“注者或以方諸為石,或以為大蚌,或以為五石錬成,皆非也。按《考工記》云:‘銅錫相半謂之鑑燧之劑。’是火為燧,水為鑑也。高堂隆云:‘陽燧一名陽符,取火於日;陰燧一名陰符,取水於月,並以銅作之,謂之水火之鏡。’此說是矣。”
(8)蠶珥絲而商弦絶
高注:蠶老絲成,自中徹外,然視之如金精珥,表裏見,故曰珥絲。一曰:弄絲於口。商音清,弦細而急,故先絶也。
按:後說“弄絲於口”是。《董子·郊語》:“蠶珥絲於室,而絃絶於堂。”同此文作“珥”字。《覽冥篇》“珥”作“咡”,高注:“老蠶上下絲於口,故曰咡絲。……咡或作珥,蠶老時,絲在身中正黃,達見於外如珥也。”前說是也。《博物志》卷4:“蠶咡絲而商絃絶。”同《覽冥篇》作“咡”字。《廣韻》“絲”字條[19]、《御覽》卷814、825引作“餌絲”,《御覽》卷825引注作“商絃,金聲也。春蠶吐絲金死,故絶。”[20]《路史》卷6、38亦並作“餌絲”。《爾雅翼》卷24:“珥絲,或為‘餌絲’。或曰:上下絲於口,故曰咡絲。”“餌”、“珥”並“咡”借字,《廣雅》:“咡謂之吻。”《玉篇》:“口旁曰咡。”《廣韻》:“咡,口吻。”此用為動詞,猶言含於口中、吐絲。《劉子·類感》:“蠶含絲而商絃絶。”正作“含”字。《意林》卷3、《御覽》卷814並引《論衡》:“蠶合絲而商絃絶。”“合”為“含”形誤。《御覽》卷825引《春秋文耀鈎》:“商弦絶,蠶合絲。”注:“弦將絶,蠶含絲以待用也。”“合”亦為“含”形誤,注可證[21]。《易·乾·文言》唐·孔穎達疏、宋·魏了翁《周易要義》卷1:“蠶吐絲而商弦絶。”並作“吐”字。《御覽》卷923引《春秋考異郵》:“蚕珥丝在四月。”注:“珥,吐也。”[22]又卷814引作“四月蠶餌絲”。于大成謂“作‘餌’是正字”,引《說文》“粉餅”之訓,斯未達通借之旨也。字或作㖇,《集韻》:“㖇、咡:吻也,或从耳。”《類篇》:“㖇,吻也,或从耳;咡,口旁曰咡。”字或作佴、茸,《文選·報任少卿書》:“而僕又佴之蠶室。”言如蠶吐絲於蠶室也。李善註:“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今諸本作茸字。顔監云:‘茸,推也。人勇切,推置蠶室之中。’”《漢書》作“茸”,蘇林注說同如淳。諸說並不確。《學林》卷10:“觀國案:班固作《司馬遷傳》,去司馬遷未遠,必據司馬遷文用茸字,其義如顔師古注,文意通也。《字書》曰:‘搑,人勇切,推也。’當用搑字,班固省其偏旁,故用茸字耳。”朱珔、楊樹達並從顏說,謂借為搑,我舊作亦從顏說[23];段玉裁、王念孫、錢大昭、桂馥、王筠、郭嵩燾、梁章钜、黃侃、熊飛並從如淳、蘇林說,釋為“次”、“隨”、“副貳”[24];朱駿聲、胡紹煐則二說並存[25];章太炎引《墨經》“佴,自作也”,謂茸、佴訓自作[26];裘錫圭、楊琳則謂茸、佴讀為恥[27],皆所不取。絶,《意林》卷3引《論衡》作“易”。
(9)賁星墜而勃海決
高注:賁星,客星也。又作“孛星”。墜,隕也。勃,大也。決,溢也。
按:楊慎曰:“賁,音義與孛同。”[28]賁、孛一聲之轉也。于鬯謂賁讀為奔,亦是也。《唐開元占經》卷76引正作“奔星”,又引許慎注:“奔星,流星也。”《隋書·天文志》作“
淮南子-蕭旭:《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
淮南子-蕭旭:《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
星”,
淮南子-蕭旭:《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
淮南子-蕭旭:《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
即奔俗字。《事類賦注》卷6引作“彗星”,蓋為臆改。
(10)壬子受制則閉門閭,大搜客,斷刑罰,殺當罪,息關梁,禁外徙
按:上文“閉關梁,決刑罰。”息,亦閉也。《董子·五行逆順》:“閉門閭,大搜索,斷刑罰,執當罪,飭關梁,禁外徙。”又《治水五行》作“飭梁關”。《時則篇》:“繕關梁。”《禮記·月令》“戒門閭……謹關梁。”飭、繕、謹猶言整飭修繕,義亦相會。
(11)日出于暘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
高注:拂,猶過,一曰至。
按:拂,當讀為茀,訓蔽,言日蔽于扶桑也。此為古楚語,參見附錄二《〈淮南子〉古楚語舉證》。
(12)兵重三罕以為制
按:王念孫曰:“重當為革,罕當為軍。”馬宗霍曰:“重字似不誤,罕疑當作單。”鄭良樹引《喻林》卷97作“軍”證王說。按“重”字不誤,“罕”當為“軍”。宋·陳暘《樂書》卷103、宋·蔡元定《律呂新書》卷2、明·朱載堉《樂律全書》卷10、22、明·倪復《鐘律通考》卷1、明·韓邦奇《苑洛志樂》卷18並作“兵重三軍”。于大成據《五行大義》所引,謂“罕當為令”,非也。
(13)姑洗生應鍾,[不]比於正音,故為和;應鍾生蕤賔,不比正音,故為繆
按:《宋書·律志序》:“應鐘生蕤賔,蕤賔不比於正音,故為繆。”有注:“繆音相干也。”王引之曰:“繆之言穆,穆亦和也……《晉書·律曆志》引淮南王安曰:‘應鍾生不比正音,故為和。’”于大成又謂《孟子·離婁上》《正義》引亦作“和”。尋《晉書》、《孟子正義》並作“繆”,二氏失檢。舊注“繆”訓“相干”不可廢。
(14)太陰治春,則欲行柔惠温涼
高注:木德,仁也,故柔涼也。
按:涼,梁玉繩、俞樾並讀為良,劉文典舉《書鈔》卷153引作“仁惠溫良”以證之。《御覽》卷19、《天中記》卷6引亦作“良”,《御覽》卷17引作“仁惠溫良”,注作“木德仁,故柔良”。
(15)太陰治夏,則欲布施宣明
高注:火德,陽也,故佈施宣明也。
按:《御覽》卷17引注“宣明”作“徧明”。吳承仕謂注以徧釋宣,是也。《書鈔》卷153引正文誤作“鮮明”。
(16)在甲曰閼蓬
高注:言萬物鋒芒欲出,擁遏未通,故曰閼蓬也。
按:閼蓬,《爾雅》作“閼逢”,《史記·歷書》作“焉逢”。吳玉搢曰:“閼即安之入聲字,安、焉聲近,故焉、閼音通也。”[29]
(17)在乙曰旃蒙
高注:在乙,言萬物遏蒙甲而出,故曰旃蒙也。
按:旃蒙,《史記·歷書》作“端蒙”。王叔岷曰:“端、旃古通,並顓之借字,朱駿聲云:‘顓蒙者,遲鈍曲謹之意。’”[30]
(18)在丙曰柔兆
高注:在丙,言萬物皆生枝布葉,故曰柔兆也。
按:柔兆,《史記·歷書》作“游兆”,《集解》:“徐廣曰:‘一作游桃。’”
(19)在丁曰強圉
高注:在丁,言萬物剛盛,故曰强圉也。
按:强圉,《史記·歷書》作“彊梧”。王叔岷曰:“圉、梧古通。”[31]
(20)在戊曰著雝
高注:在戊,言位在中央,萬物繁養四方,故曰著雝也。
按:著雝,《爾雅》作“著雍”,《釋文》作“著廱”;《史記·歷書》作“徒維”。“維”為“雍”形誤,“雍”同“雝”、“廱”。
(21)在己曰屠維
高注:在己,言萬物各成其性,故曰屠維。屠,别。維,離也。
按:屠維,《史記·歷書》作“祝犂”。
(22)在壬曰玄黓
高注:在壬,言嵗終包任萬物,故曰玄黓也。
按:玄黓,《史記·歷書》作“横艾”。吳玉搢謂《漢碑》作“玄墨”[32]。
《地形篇》校補卷第四
(1)扶木在陽州,日之所曊
高注:扶木,扶桑也,在湯谷之南。曊,猶照也。曊,讀無枝㩌之㩌也。
按:曊,讀為茀,蔽也,言日蔽於扶桑也。參見附錄二《〈淮南子〉古楚語舉證》。
(2)食水者善游能寒
按:能,《御覽》卷944、《事類賦注》卷30引同,《大戴禮記·易本命》亦同;《家語·執轡》作“耐”,劉文典據以讀“能”為“耐”。劉說是也,《意林》卷2、《御覽》卷395、《永樂大典》卷8842引亦作“耐”。汪照、孔廣森、戴禮亦並讀為“耐”。能古音耐,顧炎武舉證極多[33]。于鬯謂“能”讀為“而”[34],失之。
(3)食土者無心而慧
高注:蚯蚓之屬是也。
按:《大戴禮記·易本命》:“食土者無心而不息。”盧辯注:“蚯蚓之屬不氣息也。”[35]俞樾據《大戴》謂“慧”疑“不息”二字之誤,向宗魯補引《家語·執轡》及《雜俎酉陽》卷16“食土者不息”,鄭良樹補引《博物志》卷5“食土者無心不息”以申證之[36];劉文典、何寧謂“而慧”乃“不息”之誤,《大戴》“而”字衍。按此文《意林》卷2引作“食土者無心而惠”,《御覽》卷944引作“土食者無心不惠”,《事類賦》卷30引作“食土者無心不惠”,《紺珠集》卷6作“食土者不息”。《搜神記》卷12、《法苑珠林》卷43同《大戴》。
(4)食木者多力而𡚤,食草者善走而愚
高注:𡚤,煩腸黃理也。𡚤,讀“內𡚤於中國”之𡚤,近鼻也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的故事


按:張雙棣引《說文》“𡚤,壯大也”為訓,是也。𡚤,《御覽》卷952引作“惡”。《大戴禮記·易本命》“𡚤”作“拂”,盧辯注:“拂,戾也。”《家語·執轡》、《博物志》卷5 “𡚤”作“不治”二字,王肅注:“血氣不治,《淮南子》曰:‘多力而弗戾。’亦不治之貌者也。”拂、弗,並讀為咈,《說文》:“咈,違也。”“弗戾”即“咈戾”[37],同義連文。《廣韻》:“咈,戾也。”《釋名》:“轡,咈也,牽引咈戾以制馬也。”《慧琳音義》卷7“拒逆”條引孔安國曰:“逆,咈戾也。”又卷14“𢤱悷”條引《義說》:“𢤱戾者,掘強咈戾,難調伏也。”《宋高僧傳》卷7:“民多咈戾。”此皆“咈戾”連文之證。字或作“拂戾”、“佛戾”、“𢂀戾”、“紼綟”,《集韻》:“佛,一曰戾也,或作拂。”又“咈,通作拂。”上引《釋名》例,《初學記》卷22引作“拂戾”,影宋本《御覽》卷358、《路史》卷34引作“佛戾”,四庫本《御覽》引作“紼綟”,《慧琳音義》卷46引作“𢂀戾”,並借字。畢沅改“咈”作“拂”[38],傎矣。顧廣圻謂“佛”字誤[39],則失考。漢·馬融《長笛賦》:“牢剌拂戾,諸賁之氣也。”《禮記·大學》鄭玄注:“拂戾賢人所為。”《釋文》本作“佛戾”。字或作“悖戾”,《說林篇》:“臨淄之女,織紈而思行者,爲之悖戾。”高誘注:“悖,麤惡也。”高注未安。《易林·履之蒙》:“兩人相伴,相與悖戾,心乖不同,訟爭凶凶(恟恟)。”字或作“弼戾”,《說文》:“盭,弼戾也。”字或作“勃厲”,《鄧子·無厚》:“天不能屏勃厲之氣。”厲,讀為戾[40]。《漢語大詞典》解“勃厲”為“因天時不和而引起的疾疫。勃,通‘悖’”[41],則讀厲為癘,非也。字或作“愎類”,《逸周書·史記解》:“昔榖平之君,愎類無親,破國弗尅。”[42]孔晁注:“愎,佷。類,戾也。”盧文弨曰:“趙云:‘類當作纇。’”[43]朱起鳳曰:“類當作纇,即古戾字。”[44]“類”、“纇”通用,並非誤字。段玉裁曰:“纇,亦叚類為之。”[45]孫詒讓曰:“類、戾聲相近,不必改‘纇’。”[46]字或作“怫戾”,《新唐書·韋皋傳》:“禮讓行於殊俗,則怫戾者化。”《意林》卷2引二句並作一句“食木者多力而愚”,《搜神記》卷12、《法苑珠林》卷43二句並作一句“食草者多力而愚”。黃懷信曰:“拂本字當作𡚤。”[47]失之。
(5)食肉者勇毅而捍
按:捍,《大戴禮記·易本命》、《家語·執轡》同,景宋本及《意林》卷2、《御覽》卷889引作“悍”。悍、捍,正、假字。方本《大戴》作“悍”,《博物志》卷5、《初學記》卷26、《御覽》卷863、《雲笈七籤》卷32、《類說》卷38引《家語》並作“悍”。漢·牟融《理惑論》、《抱朴子内篇·雜應》、《搜神記》卷12、《法苑珠林》卷43、《酉陽雜俎》卷16並作“悍”。《雲笈七籤》卷36引《黄帝内傳》:“食肉者鄙勇而多嗔。”意亦同。戴禮曰:“捍,捷也。”[48]黃懷信曰:“‘捍’字誤,當作‘悍’。”[49]並失之。
(6)食氣者神明而壽,食穀者知慧而夭
按:夭,《大戴禮記·易本命》、《家語·執轡》作“巧”,《御覽》卷837引《大戴》作“考”,“考”、“巧”並“夭”字音訛,“夭”、“壽”對舉成文。俞樾曰:“巧當作夭,聲之誤也。”[50]《博物志》卷5、《雲笈七籤》卷32、87引《家語》正作“夭”,《雲笈七籤》卷57:“黃帝曰:‘食榖者知而夭,食氣者神而壽。’”亦作“夭”字。《抱朴子內篇·雜應》:“食穀者智而不壽。”《雲笈七籤》卷59:“岐伯高曰:‘食氣者則靈而壽延,食榖者多智而限命。’”“不壽”、“限命”即“夭”也,本篇下文“早知而不壽”,即此“知慧而夭”之誼。《搜神記》卷12、《法苑珠林》卷43作“文”,“文”為“夭”形誤[51]。黃懷信曰:“‘巧’當不誤,與上‘悍’相對。”[52]失之。
(7)南方陽氣之所積,暑濕居之,其人脩形兌上,大口決眦
按:《御覽》卷363引“積”作“浹”,“脩”作“墮”,“兌”作“鋭”。
(8)西方……其人面末僂
按:“面”上脫“方”字,《御覽》卷363引作“其人皆方面”。《類聚》卷11引《雒書靈准聼》:“有人方面,日衡重華。”[53]《酉陽雜俎》卷4:“西方之人面大。”“方面”即指面大。俞樾謂“面”字衍,楊樹達謂“面”下脫一字,向宗魯謂“面”上脫“毛”字,皆未得。
(9)濁漳出發包
高注:發包山,一名鹿苦山。
按:鹿苦,亦作“鹿谷”,或倒作“谷鹿”、“骨碌”、“骨鹿”等,狀其滾圓之貌[54]。
(此文刊于《人文論叢》2010年卷,这里是修補定稿,收入拙著《淮南子校補》)



[1]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377頁。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78頁。
[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378頁。
[3]章太炎《新方言》,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頁。
[4]方以智《通雅》卷10,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01頁。
[5]朱起鳳《辭通》謂“粥粥”同“屬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79頁。
[6]蔣禮鴻《廣雅疏證補義》,收入《蔣禮鴻集》卷4,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頁。
[7]吳承仕《淮南子許慎、高誘注》,收入《經籍舊音辨證》,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357頁。
[8]黄侃《經籍舊音辨證箋識》,附於吳承仕《經籍舊音辨證》,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10頁。
[9]方以智《通雅》卷8,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13頁。
[10]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469頁。
[11]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616、7219頁。
[12]汪維輝《<齊民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电子版在线阅读

要術>辭匯語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2頁。
[13]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304頁。
[14]惠士奇《禮說》卷13,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24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438頁。
[15]“舀”為“臽”、“陷”之誤,說見劉盼遂《論衡集解》,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85頁;馬宗霍《論衡校讀箋識》,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213頁。
[16]吳承仕《論衡校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頁。
[17]《慧琳音義》卷21引同。
[18]《御覽》卷4、《事類賦注》卷1、《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2、《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1引正作“方,
石也”。《事類賦注》據《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75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頁;《四
庫全書》本亦誤作“名”字,收入《四庫全書》第892册,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814頁。
[19]《五音集韻》同。
[20]《事類賦注》卷10引作“咡”,引注同《御覽》。
[21]《爾雅翼》卷24:“《春秋文耀鈎》:‘商弦絶,蠶含絲。’言弦將絶,蠶含絲,以待用也。”正作“含”字。
[22]《玉燭寶典》卷4引《春秋說題辭》:“蠶羽(珥)絲有(在)四月。”宋均注亦曰:“珥,猶吐也。”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頁。
[23]朱珔《說文假借義證》,黃山書社1997年版,第65頁。楊樹達《漢書窺管》,收入《楊樹達文集(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80頁。蕭旭《敦煌賦校補(下)》《〈燕子賦(一)〉》“左推右聳”條,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853頁。
[2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2頁。王念孫《廣雅疏證》,錢大昭《廣雅疏義》,並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頁。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690頁。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97頁。郭說轉引自王先謙《漢書補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1頁。梁章钜《文選旁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44頁。黃侃《文選平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80頁。熊飛《司馬遷〈報任安書〉校讀記》,《語文研究》2002年第1期。
[25]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185頁。胡紹煐《文選箋證》,黃山書社2007年版,第753頁。
[26]章太炎《新方言》,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頁。
[27]裘錫圭《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5期,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頁;又收入《中國出土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頁。楊琳《古漢語詞語雜考》,《古漢語研究》1993第3期。
[28]楊慎《轉注古音略》卷4,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9冊,第383頁。
[29]吳玉搢《别雅》卷5,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755頁。
[30]王叔岷《史記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八,1983年版,第1083頁。
[31]王叔岷《史記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八,1983年版,第1084頁。
[32]吳玉搢《别雅》卷5,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770頁。
[33]顧炎武《唐韻正》卷6,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1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255頁。
[34]諸說並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326頁。
[35]《家語》同,王肅注亦同盧注。
[36]鄭氏誤作“卷7”。
[37]向宗魯補作“《淮南子》曰:‘多力而弗。’[弗],戾[也]”,兹所不取。
[38]畢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62頁。
[39]顧廣圻說轉引自任繼昉《釋名匯校》,齊魯書社2006年版,第425頁。
[40]《慧琳音義》卷49:“懍厲:下宜作悷。”又卷99:“懍厲:厲或作捩也。”是其相通之證。另參見蕭旭《〈玉篇〉“浰,清浰”疏證》,《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9輯,2011年出版。
[41]《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2頁。
[42]《路史》卷29“愎類”作“慢類”,蓋為臆改。
[43]轉引自黃懷信《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64頁。
[44]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6頁。
[4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45頁。
[46]轉引自黃懷信《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历史故事与人物必背

第964頁。
[47]黃懷信主編《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8頁。
[48]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327頁。
[49]黃懷信主編《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8頁。
[50]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328頁。
[51]《搜神記》汪紹楹校注:“《淮南》‘文’作‘夭’,當據改。”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48頁。
[52]黃懷信主編《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8頁。
[53]《書鈔》卷1、《御覽》卷81、《路史》卷21注引同。
[54]參見蕭旭《敦煌寫本〈王梵志詩〉校補》“道人頭兀雷”條,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273頁。
本文原刊于《人文論叢》2010年卷,修補定稿收入《淮南子校補》。此次發佈的是修訂稿。
点击下载附件: 1038蕭旭:《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927.html

以上是关于淮南子-蕭旭:《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淮南子-蕭旭:《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0870.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