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 淮南子,抱朴子,博物志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6 19:3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金樓子》校補(二)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説蕃篇》第八
(1)龜墮甲而去
按:墮,《宋書·符瑞志上》同,《竹書紀年》卷下梁·沈約注作“随”。随、墮,並讀為蛻,脫也,解也。墮甲,今吳方言谓之“蛻殼”也[1]。
(2)武丁時,有甘盤,保乂有殷也
許校:有殷,原作“于殷”,今據《尚書》、《史記》改。
按:不煩改作。“于”、“有”一聲之轉,用於國名前,用法一也。《墨子·非命下》“我聞有夏。”《非命上》作“于夏”。《墨子·尚賢中》“有辭有苗。”《書·呂刑》作“于苗。”皆其確證。或稱“于”、“有”為語助詞,我認為是“大”義[2]。
(3)好古文,每就人間求善書,必為好與之,留其真本
按:好與之,四庫本作“好寫與之”,《漢書·景十三王傳》同,當據補“寫”字。
(4)禹鑿江,通乎九谷,洒五湖而注東海,
許校:《說苑·君道》:“禹……故疏河以導之,鑿江通於九派,灑五湖而定東海。”“洒”字下原有“分”字,庫本校:“按《說苑》作釃,下無分字。”今據刪。按:洒,《說苑》明鈔本及《困學紀聞》卷10所引作“釃”。“洒(灑)”、“釃”通。洒即分,作“洒分”或屬旁注闌入正文。
按:《賈子·修政語上》:“故鬟(鬄)河而導之九牧,鑿江而導之九路,澄五湖而定東海。”[3]《淮南子·要略》:“剔河而道九岐,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東海。”此文作“九谷”者,“谷”即“路”字脫誤。《御覽》卷764引《淮南子》作“九洛”,“洛”亦“路”字之誤。
(5)王常放乳鹿,仁心感天,故當遇耳
按:常,《列仙傳》卷下同,讀為嘗。《御覽》卷743、《雲笈七籤》卷108、《太平廣記》卷60引《列仙傳》正作“嘗”。
(6)明帝重其器能,特愛異之
按:異亦寵愛之義[4]。
(7)宜遠慮深計,不可守一意,以陷於不孝
按:“守”字上當據《晉書·宣五王傳》補“專”字。
(8)植跪曰:“臣言出為論,下筆成章,故當面試,奈何倩人邪?”
按:故,《三國志·陳思王植傳》作“顧”。《魏志》之“顧”,《類聚》卷45、《書鈔》卷70、98、《御覽》卷151、《海録碎事》卷7、《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6引同,《御覽》卷587、《記纂淵海》卷41、《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6引作“固”,《類聚》卷56、《御覽》卷600、602、《册府元龜》卷270、《職官分紀》卷31引作“願”。故、固、顧,並讀為姑,表祈求語氣的副詞,猶言請也、願也[5]。作“願”者,臆改耳,非其舊本。“當面”為詞,非“故當”、“面試”為詞也。
(9)魏武喜,捋彰鬚曰:“黄鬚兒竟大奇也。”
按:捋,蕭常《續後漢書》卷37同,《三國志·任城威王彰傳》作“持”,形之譌也。《白帖》卷31、《御覽》卷374、《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20、《韻府羣玉》卷2“大奇”條引《魏志》正作“捋”字。《書鈔》卷63、115、《御覽》卷312引《魏志》亦誤作“持”。《類聚》卷29引《吳錄》:“孫權祖朱桓,桓奉觴曰:‘臣當遠去,願一捋陛下鬚,無所恨。’權慿几前席,桓進捋鬚。”亦“捋鬚”之證也。竟,《魏志》同,《御覽》卷374引《魏志》作“定”。定亦竟也,表出乎意外[6]。
(10)司馬承身居藩屏,躬處儉約,乘葦笨車,家無别室
許校:葦笨車,《晉書·宗室傳》作“承躬自儉約,乘葦茭車”。按:葦茭車亦作薄笨車,《宋書·隱逸傳》:“夫妻共乘薄笨車,出市買易。”[7]《通鑑》卷128:“常乘羸牛笨車。”胡三省註:“笨,部本翻,竹裏也;一曰不精也。”
按:胡三省“笨車”二説望文生訓,皆非是。《中文大辭典》釋“笨車”為“粗笨之車”[8],《漢語大字典》釋“笨車”之“笨”為“粗陋”[9],《漢語大詞典》釋“笨車”之“笨”為“拙劣;粗陋”,釋“笨車”為“指粗陋而不加裝飾之車”[10],皆未得其語源。《山堂肆考》卷234:“笨車,竹車也。”蓋亦惑於胡説也。笨,當讀為㮥、軬,指弓形之車篷。《方言》卷9:“車枸簍……西隴謂之㮥,南楚之外謂之篷。”郭注:“㮥,即軬字。”《玉篇》:“㮥,即軬車也。”《廣韻》:“㮥,車弓。”《集韻》:“軬,車上篷,或作㮥。”《隋書·禮儀志五》:“齊武帝造大小輦,並如軺車,但無輪轂,下橫轅軛。梁初,漆畫代之。後帝令上可加笨,輦形如犢車,自茲始也。”《通典》卷66:“復制副輦,加笨,如犢車,通幰朱絡,謂之蓬輦。”蓬輦乃加笨而成,笨字正當讀為㮥,指車篷。《三國志·裴潛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又以父在京師,出入薄軬車。”又《常林傳》注引《魏略》:“又其始之官,乘薄軬車,黃牸牛。”《書鈔》卷38引《魏略》:“時苗始令壽春,乘薄笨車,黃牸牛。”此“薄笨車”即“薄軬車”之確證也。薄,讀為蒲[11],《宋書·劉凝之傳》:“夫妻共乘薄笨車,出市買易,周用之外,輒以施人。”《南史·隱逸傳》正作“蒲笨車”。蒲笨車,以蒲草遮蔽車篷之車也。此文“葦笨車”即“葦軬車”,《新唐書·車服志》:“老者乘葦軬車。”又《百官志》:“凡葦軬車不入宮門。”是其證也。葦笨車,以蘆葦遮蔽車篷之車也。也省稱作“葦車”,《後漢書·袁忠傳》:“(忠)初平中爲沛相,乘葦車到官,以清亮稱。”《晉書》作“葦茭車”者,形之訛也。《後漢書·禮儀志》:“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茭”同“交”,涉“葦”而加艸頭。“葦茭”非車命名之誼也。《晉書》之文,《書鈔》卷61引《晉中興書》作“(承)躬處儉約,乘草莽車”,“草莽車”尤誤。
(11)安知鉛刀不能一割
許校:《後漢書·班超傳》:“况臣奉大漢之威,而無鉛刀一割之用乎?”
按:此東漢成語。《漢書·叙傳》《答賓戲》:“當此之時,搦朽摩鈍,铅刀皆能壹斷。”《書鈔》卷123引張衡《與特進書》:“以為鉛刀,强可一割。”[12]
(12)太后與争門,措指
許校:原作“損指”,今據《史記》、《漢書》改。《漢書》顏注:“晉灼曰:‘許慎云:“措,置”,字借以爲笮耳。’師古曰:‘音壯客反,謂爲門扉所笮。’”
按:許慎語當斷作“措置字,借以爲笮耳”。《韓詩外傳》卷3:“屋成則必加措。”亦借措為笮,取其迫笮義[13]。《說文》:“壓,笮也。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是笮猶言壓迫也。
(13)左右親幸者,一日先與一二百萬,小有忤旨,輒追奪之
許校:先與,《宋書》、《南史》作“乞與”。
按:“先”為“乞”形誤字。
(14)於是呼轝至,始安便移殺
許校:移殺,猶“蹩躠”,旋行貌。《集韻》:“躠,蹩躠,旋行貌,或作殺。”
按:移殺,猶言避死、免死也。許氏謂“移殺”猶“蹩躠”,殊無理據。且“蹩躠”訓旋行貌,即媻跚之義[14],義亦不合。《玄應音義》卷11:“蹁蹮:《廣雅》:‘蹁蹮,盤姍也。’亦旋行也。”旋行指盤旋其足而行,即跛行皃。許氏亦未達“旋行”之誼。
《立言篇》第九上
(1)《王沈集》稱:“日磾垂泣於甘泉之畫,掦雄顯頌於麒麟之圖。”
許校:當謂掦雄作《校獵賦》(《文選》題作《羽獵賦》)事,其中有句云“臨麒麟之囿”,因疑“圖”為“囿”字之誤。
按:許氏考典不確,而勇於改字,大誤。《漢書·蘇武傳》:“上思股肱之美,迺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二句言孝子忠臣,與羽獵無涉。掦雄頌麒麟圖之文,待考。
(2)明月之夜,可以遠視,不可以近書;霧露之朝,可以近書,不通以遠視
許校:夜,《淮南子》作“光”。霧,《淮南子》作“甚”。《淮南子·説林訓》:“明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甚露之朝,可以細書,而不可以遠望尋常之外。”
按:夜、朝對舉,“夜”字是。《淮南子·説林篇》作“甚霧”,許氏誤引誤校。“通”當作“適”,字之譌也。
(3)夫言行在於美,不在於多。出一美言美行,而天下從之;或見一惡意醜事,而萬民違之,可不慎乎
許校:《治要》引《桓子新論》:“夫言行在於美善,不在於衆多。岀一言美行,而天下從之;或見一惡意醜事,而萬民違之,可不愼乎?”
按:《治要》卷44引《桓子新論》作“夫言行在於美善,不在於衆多。岀一美言善行,而天下從之;或見一惡意醜事,而萬民違,可不愼乎”,許引有誤脫。
(4)在酣歌終日,求數刻之歡;耽淫長夜,騁亡歸之樂
許校:淫,或當作“飲”。《史記·殷本紀》:“(紂)為長夜之飲。”
按:“在”字當衍。
(5)是猶炙冰使燥,清柿令熾,不可得也
許校:《抱朴子外篇·刺驕》:“是猶之炙冰使燥,積灰令熾矣。”《説文》:“柿,削木朴也。”段注:“朴,木皮也。”
按:“清”即“積”之形誤字。陳志平、熊清元曰:“‘清柿’當作‘積灰’。”[15]得失各半。
(6)如輕埃之應風,似宵蟲之赴燭
許校:《抱朴子外篇·疾謬》:“慕之者猶宵蟲之赴明燭,學之者猶輕毛之應飆風。”
按:《抱朴子》之“輕毛”,《意林》卷4、《御覽》卷944引並作“輕埃”,是唐、宋人所見本,亦同于蕭氏也。
(7)少好學者,如日盛陽;老好學者,如炳燭夜行
許校:炳,亦作“秉”,通。
按:炳,讀為柄、棅,執持也。字或作秉、㨀、抦、方[16]。《樂府詩集》卷47《神弦歌·同生曲》:“蚤知人命促,秉燭夜行游。”《隋書·五行志》:“自知身命促,把燭夜行遊。”把亦執持之誼。
(8)鳥與鳥遇則相躅,獸與獸遇則相角,馬與馬遇則趹踶,愚與愚遇則相傷
許校:躅,《逸周書·太子晉》:“師曠東躅其足。”孔晁注:“東躅,踏也。”《御覧》卷897引作“鳥與鳥遇則相躅,獸與獸遇則相觸,馬與馬遇則趹踶相傷”。庫本校:“按《御覧》引此段作‘馬與馬遇則趹踶相傷’,‘愚與愚遇則’五字疑衍。”
按:許氏未得其義。鍾仕倫謂《御覧》引誤[17],是也。“躅”當作“噣”,“角”當作“𧢻”,並字之誤也。“噣”乃“啄”之借字,《集韻》:“啄,《説文》:‘鳥食也。’或作噣。”《玉篇》:“𧢻,‘觸’古文。”《韓詩外傳》卷2:“獸窮則齧,鳥窮則啄,人窮則詐。”《淮南子·齊俗篇》:“鳥窮則噣,獸窮則𧢻,人窮則詐。”《慎子》、《荀子·哀公》:“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家語·顔回》“人窮則詐”下多“馬窮則佚”四字。《治要》卷10引《家語》“啄”作“噣”。《新序·雜事五》:“獸窮則觸,鳥窮則啄,人窮則詐。”《御覽》卷291引《衛公兵法》:“鳥窮則啄,獸窮猶觸。”《御覧》引脫五字,不可據刪。“愚與愚遇則相傷”即“人窮則詐”之誼也。
(9)夫荷旃被毳者,難與道純綿之緻密;羹藜含糗者,不足論大牢之滋味
按:緻密,《漢書·王褒傳》《聖主得賢臣頌》作“麗密”。麗,讀為丽。《說文》:“丽,
兩耦也。”謂連次比並也,經傳多借“麗”為之。耿廣峰引《廣雅》“麗,好也”釋之,非
是;而於“不足”下補“與”字,則是也[18]。
(10)今白鳥營營,饑而未飽
按:未,當據《御覧》卷945、《爾雅翼》卷26、《記纂淵海》卷100、宋·張邦基《墨莊漫録》卷4、《天中記》卷57、《廣博物志》卷50引作“求”。
(11)其蚊有知足者,𠿘公之肉而退
許校:“之肉”二字原闕,今據《御覧》卷944引補。𠿘,《御覧》作“㗱”。㗱,咀嚼。“𠿘”同“觜”,鳥喙。
按:《御覧》引見卷945,補“之肉”二字是。《爾雅翼》卷26、《記纂淵海》卷100、《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49、《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别集卷94、《韻府羣玉》卷4、《天中記》卷57、《廣博物志》卷50引並有“之肉”二字,引“𠿘”作“㗱”。“𠿘”為“㗱”字形誤。《御覧》、《事文類聚》、《爾雅翼音釋》並有注:“㗱,子立反。”今吳語尚謂蚊蟲吮吸人血為㗱。《海録碎事》卷9引作“吮咀公之肉而退”,以同義詞易之。《合璧事類備要》引作“集”,即“㗱”之脫誤。宋·張邦基《墨莊漫録》卷4引作“雋肉而退”,則誤之又誤者也。
(12)日月不齊光,參辰不並見,冰炭不同室,粉墨不同橐
按:《韓子·用人》:“彊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又《顯學》:“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淮南子·齊俗篇》:“譬猶冰炭鈎䋲也,何時而合?” 《楚辭·東方朔·七諫》:“冰炭不可以相並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長。”《鹽鐡論·刺復》:“冰炭不同器,日月不並明。”
(13)震古未聞
按:庫本校:“案:震,疑當作振。”振古,猶言終古。《晉書》卷59:“禍難之極,振古未聞。”
(14)責罷者以舉千鈞,督跛者以及走兔,驅騏驥於庭,求猿猱於檻,猶倒裘而索領也
許校:《鄧子·無厚篇》:“責疲者以舉千鈞,責兀者以及走兔,驅逸足於庭,求援捷於檻,逆理而求之,猶倒裳而索領。”
按:《鄧子》,許氏從四庫本誤作“援捷”,其餘各本作“猨捷”。“捷”為“猴”形誤,《御覽》卷696引正作“猨猴”。《廣韻》:“猱,猴也。”蕭氏作“猱”,以同義字易之也。《楚辭·劉向·九歎》:“今反表以為裏兮,顛裳以為衣。”
(15)夫石田不生五榖,構山不游麋鹿,何哉?以其無所因也
許校:《文子·上禮篇》:“石上不生穀,秃山不遊麋鹿,無所蔭蔽也。”《淮南子·道應訓》:“是故石上不生五穀,秃山不遊麋鹿,無所陰蔽隱也。”
按:構,讀為确、𥔳,《說文》:“确,礊石也。𥔳,确或從㱿。”字或作確、䃓、塙、碻、硞、𤿩、慤、殼[19]。王利器謂“構山”指人造之山[20],非也。
(16)富貴不可以傲貧,賢明不可以輕暗
按:《晏子·内篇問上》:“貴不凌賤,富不傲貧,功不遺罷,佞不吐愚。”又《内篇問下》:“强不暴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
(17)晉中朝庾道季云:“廉頗、藺相如雖千載死人,凛凜如有生氣;曹蜍、李志雖久在世,黯黯如九泉下人。”
許校:《世說新語·品藻》:“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凜凜如有生氣;曹蜍、李志雖見在,厭厭如九泉下人。”
按:“久”當作“見”,字之誤也。“黯黯”同“厭厭”,亦作“揞揞”、“愔愔”、“奄奄”,俗作“懕懕”、“懨懨”,困倦貌,昏昏沉沉貌[21]。
(18)卞彬為《禽獸决録》云:“羊淫而狠,猪卑而率,鵝頑而傲,狗險而出。”
許校:《南齊書·文學傳》:“彬又目禽獸云:‘羊性淫而狠,猪性卑而率,鵞性頑而傲,狗性險而出。’”又《南史》:“又為《禽獸决録》,目禽獸云:‘羊性淫而佷,猪性卑而率,鵝性頑而慠,狗性險而出。’”《御覽》卷889引《禽獸决録》:“羊性淫而狠,猪性卑而率,狗性險而出。”率,原作“攣”,今據《南齊書》、《南史》改。
按:《埤雅》卷6、《海録碎事》卷9、《通志》卷176引並作“率”字。《海録碎事》引“出”誤作“拙”。
(19)此謂學螳蜋之鈇,運蛣蜣之甲,何足以云
按:“學”當作“舉”,字之誤也。鈇,讀為斧。《通鑑》卷160魏·杜弼《檄移梁朝》:“舉螳螂之斧,被蛣蜣之甲。”
(20)我舉正正之旗,彼往亭亭之地
許校:《孫子·軍爭篇》:“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六韜·烏雲山兵》:“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髙山盤石,其上亭亭,無有草木,四面受敵,吾三軍恐懼,士卒迷惑,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太公曰:‘凡三軍處山之髙,則為敵所棲;處山之下,則為敵所囚。既以被山而處,必為烏雲之陣。”
按:所引《六韜》,非其誼也。“亭亭之地”當作“堂堂之陣”,字之誤也。張家山漢簡《蓋廬》:“毋要堤堤之期(旗),毋擊堂堂之陳(陣)。”《淮南子·兵略篇》:“不襲堂堂之寇,不擊填填之旗。”許慎注:“填填,旗立牢端貌。”梁玉繩曰:“填與鎮通。”楊樹達曰:“填填當作正正。”[22]《黃帝素問靈樞經·逆順》引《兵法》:“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書鈔》卷117、《御覽》卷301並引《兵書要訣》:“無要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
(21)我攻却月,彼向横雲
許校:《初學記》卷24引《荊州記》:“沌陽縣至沔口,水北有卻月城。”此與下“橫雲”,恐非實指某地,乃隨手拈來,以成對文。
按:許說大誤。“卻月”、“橫雲”皆軍陣之名。《太白隂經》卷6:“黄帝設八陣之形……鳥雲、鳥翔,火也;折衝,木也;龍騰、却月,水也……”是“却月陣”乃形似半月的水陣。《宋書·朱齡石傳》:“高祖乃遣白直隊主丁旿率七百人及車百乘,於河北岸上,去水百餘步,為却月陣。”此其例也。《逸周書·大明武解》:“陣若雲布,侵若風行。”此即“橫雲陣”得名之由。周·庾信《從駕觀講武》:“置陣横雲起,開營雁翼張。”又《周使持節大將軍廣化郡開國公丘乃敦崇傳》:“少年習象,多見兵書。澆沙聚石之營,却月横雲之陣。”亦其顯證。
(22)衛太子以紙閉鼻,漢武帝謂聞己之臭,又致大辠
按:“閉”當作“蔽”,字之誤也。《書鈔》卷104引《三輔故事》:“衛太子大鼻,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惡大鼻,當持紙蔽其鼻而入。’帝怒。”《御覽》卷367引作“衛太子嶽鼻,太子來省疾,至甘泉宫,江充告太子:‘勿入!陛下有詔,惡太子鼻嶽,尚以紙蔽其鼻。’充語武帝曰:‘太子不欲聞陛下膿臭,故蔽鼻。’武帝怒”,又卷742引略同。此文“聞己之臭”上脫“憎”或“惡”字。
《立言篇》第九下
(1)陳思王云:“寒者不思尺璧而思襁衣,足也。”
許校:《類聚》卷5引陳王曹植《表》:“臣聞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褐,饑者不願千金而美一飡。夫千金尺玉至貴,而不若一飡短褐者,物有所急也。”
按:《齊民要術自序》亦引陳思王曰:“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褐,饑者不願千金而美一食。千金尺玉至貴,而不若一食短褐之惡者,物時有所急也。”《類說》卷44引作“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褐,飢者不戀千金而美一食,物時有所急也”,《紺珠集》卷1引作“寒者不貪尺璧而思短衣”,《記纂淵海》卷57引《齊民要術》作“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袍,饑者不顧千金而羡一食,物時有所急也”,又卷59引作“寒者不望尺玉而思短褐,飢者不願千金而羨一食,物時有所急也”。“襁”當作“裋”,“美”當作“羨”,“顧”當作“願”,“食”當作“飡”,皆字之誤也。“裋”同“短”,“飡”為“湌(餐)”俗字。《類聚》引“物”下脫“時”字。
(2)夫吞舟之魚,不游清流;鴻鵠髙飛,不就茂林。何則,其志極遠
許校:《列子·楊朱》:“吞舟之魚,不游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何則?其極遠也。”《說苑·政理》:“夫吞舟之魚不遊淵,鴻鵠髙飛,不就汙池。何則?其志極遠也。”
按:《韓詩外傳》卷6:“孟子曰:‘吞舟之魚,不居潛澤;度量之士,不居汙世。’”《弘明集》卷1漢·牟融《理惑論》:“麒麟不處苑囿之中,呑舟之魚不遊數仞之谿。”《法苑珠林》卷105:“始知吞舟之魚,不産溝洫之水;鵬鵾之鳥,豈翔尺鷃之林也?”
(3)牛刀割鷄,矛㦸採葵
許校:《論衡·自紀篇》:“牛刀割雞,舒㦸采葵。”
按:“舒”當作“矛”,字之誤也。張宗祥曰:“舒,展也。此言戟刃形。”[23]非也。《黃氏日抄》卷57《讀諸子三·論衡》引作“舒”,是宋代已誤。《淮南子·人間篇》:“夫㦸者,所以攻城也;鏡者,所以照形也。宫人得㦸,則以刈葵;盲者得鏡,則以蓋巵。”是此文所本。《楚辭·劉向·九歎》:“執棠谿㠯刜蓬兮,秉干將以割肉。”王注:“棠谿

中国历史故事集好句短一点

,利劍也。刜,斫也。干將,亦利劍也。利劍宜以為威,誅無狀以征不服,今乃用斫蓬蒿、割熟肉,非其宜也。”《御覽》卷980引《物理論》:“夫解小而引大,了淺而伸深,猶以牛刀割雞,長殳刈薺。”《類聚》卷35後漢·張安超《譏青衣賦》:“隋珠彈雀,堂溪刈葵。”文意亦皆相類。
(4)膏以明而自煎
按:自,《御覽》卷957引作“遂”,蓋臆改。
(5)夫辟狸之不可使搏甝,牛之不可使捕鼠
許校:辟,通“譬”。搏甝,原作“搏雞甝”,今據《御覽》卷912引删正。《御覽》作“狸之不可使棲處,牛不可使捕鼠”,“棲處”顯即“搏甝”之形訛。《爾雅》:“甝,白虎。”《淮南子·主術訓》:“譬猶狸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搏鼠也。”
按:許校未得。此文本于《淮南子》,當校作“狸之不可使搏牛,甝之不可使捕鼠”。本當是甝搏牛,狸捕鼠,今則反之,是二失也,故云“不可”。今本衍“雞”字,“牛”又誤倒於下。“甝”即“虎”也。耿廣峰謂“捕為搏之訛字”[24],非也。陳志平、熊清元曰:“意謂狸不可搏牛, 虎不能捕鼠。故疑《御覽》‘棲處’是‘搏甝’形誤……‘雞’字或是衍文。”[25]
(6)今人才有欲平九州,并方外,責之以細事,是猶用鈇斤翦毛髮也
許校:《淮南子·主術訓》:“今人之才,或欲平九州,并方外,存危國,繼絕世……是猶以斧劗毛,以刀抵木也。”王引之《經義述聞》:“并,本作從,從猶服也。《治要》引此,正作‘從方外。’”
按:《大戴禮記·五帝德》:“據四海,平九州。”“并方外”即據有四海也。王説失之。王引之説見王念孫《淮南子雜志》引[26],許氏不核原書,想當然以為是《經義述聞》。
(7)夫據幹窺井,雖達視,不能見其睛;借明於鏡以照之,則分寸可察也
許校:《淮南子·主術訓》:“夫據除(王引之謂“除當作幹。”)而窺井底,雖達視猶不能見其睛;借明於鑑以照之,則寸分可得而察也。”雖達視不能見其睛,原作“雖通視不能見其情”,今據《淮南子》改。
按:二“幹”,原作“榦”,許氏誤作。“寸分”即“分寸”,指細微之物。“達視”即通視,《論衡·實知》:“無達視洞聽之聰明。”亦其例。許氏誤校。蕭氏所見本“睛”作“情”,則誤。
(8)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則制於螻蟻,離其處也
許校:《淮南子·主術訓》:“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則制於螻蟻,離其居也。”
按:許氏未得其源。《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釋文》:“碭而失水,謂碭溢而失水也。”《史記·賈生傳》《索隱》、《文選·吳都賦》李善註、《御覽》卷947、《事類賦注》卷29、《記纂淵海》卷99、100、《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34引“碭”作“蕩”,《亢倉子·全道篇》亦作“蕩”。《戰國策·齊策一》:“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鈎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27]《新序·雜事二》“蕩”作“碭”。《韓詩外傳》卷8:“夫吞舟之魚大矣,蕩而失水,則為螻蟻所制,失其輔也。”《說苑·說叢》:“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制於螻蟻者,離其居也。”為此文所本。碭、蕩並讀為宕,宕從宀碭省聲。《說文》:“宕,過也。”謂激過也、奔突也[28]。
(9)猿貁失木,擒於狐狸,非其所也
許校:《淮南子·主術訓》:“猿貁失木,擒於狐狸,非其所也。”
按:此蓋二漢成語。《淮南子·覽冥篇》:“猨狖顛蹶而失木枝。”《說苑·說叢》:“猿猴失木,禽於狐貉者,非其處也。”《後漢書·班固傳》《兩都賦》:“猨狖失木,豺狼懾竄。”
(10)兕虎在後,隋珠在前,弗及掇珠,先避後患
許校:《淮南子·説林訓》:“兕虎在於後,隨侯之珠在於前,弗及掇者,先避患而後就利。”
按:此文有脫誤,當作“先避患而後就利”。
(11)用百人之所能,則百人之力舉,譬若伐樹而引其本,千枝萬葉莫能弗從也
許校:《淮南子·繆稱訓》:“用百人之所能,則得百人之力;聚千人之所愛,則得千人之心,辟若伐樹而引其本,千枝萬葉則莫得弗從也。”
按:《淮南子·精神篇》:“譬猶本與末也,從本引之,千枝萬葉,莫得不隨也。”《文子·微明》:“故用衆人之所愛,則得衆人之力;舉衆人之所喜,則得衆人之心。”亦可參證。此文有脫誤,當補作“則[得]百人之力,舉[千人之所愛,則得千人之心]”。《淮南子》“聚”當作“舉”,許氏引誤。
(12)專用聰明,事必不成;専用晦昩,事必有悖;一明一晦,得之矣
許校:《意林》卷2引《尹文子》:“專用聰明,則事不成;專用晦昧,則事必悖。”
按:許引不全。《意林》卷2引《尹文子》:“專用聰明,則功不成;專用晦昧,則事必悖。一明一晦,衆之所載。”
(13)夫一妻擅夫,衆妾皆亂;一臣專君,羣臣皆弊
許校:《意林》卷2引《申子》:“一妻擅夫,衆妻皆亂;一臣專君,羣臣皆蔽。”
按:弊,讀為蔽,蒙蔽。
(14)以魚敺蠅,蠅愈至
許校:《韓子·外儲說左下》:“以魚去蠅,蠅愈至。”
按:《吕氏春秋·功名》:“以茹魚去蠅,蠅愈至。”高注:“茹,臭也。”
(15)加脂粉則宿瘤進,蒙不潔則西施屏
許校:《列女傳》卷6:“宿瘤女者,齊東郭採桑之女……”《孟子·離婁下》:“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按:《御覽》卷607引《韓子》:“加脂粉則嫫母進御,蒙不潔則西施棄野。”
(16)世莫學馭龍,而學馭馬,莫學治鬼,而學治人,先其急脩也
許校:《淮南子·説林訓》:“人莫欲學御龍,而皆欲學御馬,莫欲學治鬼,而皆欲學治人,急所用也。”
按:“脩”當作“備”,字之誤也。《淮南子·脩務篇》:“遂為天下備。”高注:“備,猶用也。”
(17)屩鼻不能達芬芳,畫月不能摴望舒之景,床足不能有尋常之步
許校:《抱朴子外篇·博喻》:“屩鼻不能識氣,釜目不能攄望舒之景,牀足不能有尋常之逝。”
按:“摴”同“樗”、“攄”。《慧琳音義》卷31:“攄蒲:《考聲》云:‘攄,舒也。’《廣雅》云:‘張也。’案攄蒲者,經從雩作摴,非也。”又卷45:“攄,戒本作樗,通用也。”又卷64:“攄,經作樗,俗字也。”字亦作攎、臚。陳志平、熊清元曰:“‘畫月’當作‘釜目’。‘釜目’正與‘鋸齒’、‘箕口’、‘榼耳’、‘屩鼻’、‘床足’對。”[29]方以智曰:“望舒,月御,言月至望而舒也。”[30]
(18)亦猶草木有龍膽、狗脊、虎掌、麞牙,而非四獸也
許校:麞牙,疑謂“狼牙”。“麞”本或作“獐”,與“狼”字形近而訛。
按:許校未是。唐白居易《官舍閒題》:“禄米麞牙稻,園疏鴨脚葵。”此謂“麞牙稻”。又《救荒本草》卷3有“獐牙菜”,皆草木類也。
(19)阿膠五尺,不能止黄河之濁;弊箅徑尺,不足救鹽池之鹹
許校:《御覽》卷736引《淮南萬畢術》:“老槐生火,膠撓水則淸,弊箕止醎。取箕以内醬中,鹹著箕矣。”又卷766引孔融《同歲論》:“阿膠徑寸,不能止黄河之濁。”又卷757引孔融《同歲論》:“弊箄徑尺,不足以救鹽池之鹹。”《抱朴子外篇·嘉遁》:“寸膠不能治黃河之濁,天水不能却蕭丘之熱。”弊箅,原作“弊車”;鹹,原作“泄”,今據《同歲論》改。《哀江南賦》:“敝箅不能救鹽池之鹹,阿膠不能止黄河之濁。”
按:《記纂淵海》卷61引《傅子》:“阿膠三寸,不足止黄河之濁;毁箄三尺,不足救鹽池之鹹。”“箕”當作“箅”,“箄”當作“箅”,並字之誤也。周·庾信《哀江南賦》:“敝箄不能救鹽池之鹹,阿膠不能止黃河之濁。”許引不全。
(20)殷洪遠云:“周旦腹中,有三斗爛腸。”
許校:庫本校:“按原本云作念,旦作恒,腹下無中字,謹據曾慥《類説》校改。”
按:《類説》未見引用。唐·馮贄《雲仙雜記》卷9、宋·朱勝非《紺珠集》卷1、元·陶宗儀《説郛》卷23、明·陳耀文《天中記》卷23引並作“周旦腹中,有三斗爛腸”,《韻府羣玉》卷6、12引作“周且腹中,有三斗爛腸”,卷6注:“且,或作旦。” 宋·黄庭堅《題子瞻寺壁小山枯木》:“爛腸五斗對獄吏,白髮千丈濯滄浪。”“五”當作“三”,“且”當作“旦”,並字之誤也。
(21)人君當以江海為腹,林藪為心,使天下民不能測也
許校:《御覽》卷76引《唐子》:“君人者當以江海爲腹,山林爲面,當使觀者不知江河藏山何有。”
按:《御覽》卷371引《唐子》作“人君以江海爲腹,山[林]爲面,如此則下不知其量,畏而懷之”。《御覽》卷76引有脱文,末句當作“不知江河[何]藏山[林]何有”。
(22)鼓不預於五音,而為五音之主;水不預於五味,而為五味之和;將軍不預於五官,而為五官之督也
許校:《淮南子·兵略訓》:“故鼓不與於五音,而爲五音主;水不與於五味,而爲五味調;將軍不與於五官之事,而爲五官督。”
按:《治要》卷36引《申子》:“鼓不與於五音,而爲五音主;有道者不爲五官之事,而爲治主。”《意林》卷2引《申子》:“鼓不預五音,而爲五音主。”為《淮南》及此文所本。《長短經·大體》:“鼔不預五音,而為五音主;有道者不為五官之事,而為理事之主。”亦本之。
(23)蘭生空谷,不為莫用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
許校:《淮南子·説山訓》:“蘭生幽宫,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
按:郭店楚簡《窮達以時》:“……嚊(嗅)而不芳;無茖蓳愈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璑璐瑾瑜包)山石,不為……”[31]《荀子·宥坐》:“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韓詩外傳》卷7:“夫蘭茞生於茂林之中,深山之間,不為人莫見之故不芳。”為《淮南》及此文所本。《家語·在厄》:“且芝(芷)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文子·上德》:“蘭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為莫乘而沈。”亦可參證。
(24)渇而穿井,臨難鑄兵,並無益也
許校:《説苑·雜言》:“譬之猶渇而穿井,臨難而後鑄兵,雖疾,從而不及也。”
按:許校未得其源。《晏子春秋·内篇襍上》:“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32]《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譬猶渇而穿井,鬬而鑄錐,不亦晩乎?”
(25)則關西夫子,此名方丘;東里先生,夢中相報
許校:方丘,未詳。疑謂死後薄葬。
按:許說非也。方,猶比也。丘,指孔子。
(26)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
許校:為彼人,庫本校:“案:《漢書》作‘亡恩澤’。”《漢書·霍光傳》:“曲突徙薪亡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類聚》卷80引桓譚《新論》:“曲突徙薪無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
按:彼,讀為鄙。鄙人,鄙陋之人。《三國志·先主傳》:“彼州殷富,户口百萬。”《華陽國志》卷6作“鄙州”。朱起鳳曰:“彼、鄙同音通叚。從可知《論語》‘彼哉’當讀為‘鄙哉’,乃貶其人,非外其人也。”[33]
(27)龍首豕足,隨時之義;牛頭馬髀,强相附會
按:義,讀為宜,《御覽》卷585引正作“宜”。《易·隨》彖曰:“隨時之義大矣哉。”《後漢書·崔駰傳》《達旨》:“隨時之宜,道貴從凡。”李賢注引《易》。
(28)事等張君之弧,徒觀外澤;亦如南陽之里,難就窮檢矣
按:二句許氏失考。“弧”當作“瓠”,指壺蘆也。上句用三國張裔之典。《三國志·張裔傳》:“張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雍)闓遂趑趄不賓,假鬼教曰:‘張府君如瓠壺,外雖澤而內實麤,不足殺,令縛與吳。’於是遂送裔于權。”下句用三國諸葛亮之典。《三國志·諸葛亮傳》亮上疏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檢,猶言考察。
(29)射魚指天,事徒勤而靡獲;適郢道燕,馬雖良而不到
許校:道,原作“首”,今據《抱朴子》改。《抱朴子内篇·勤求》:“所谓適楚而道燕,馬雖良而不到,非行之不疾,然失其道也。”
按:“首”字不誤,《抱朴子》之“道”,當據此讀為首[34],許改傎矣,王明亦失校[35]。《抱朴子外篇·官理》:“猶却行以逐馳,適楚而首燕也。”以《外篇》證《內篇》,其無疑矣。其典當出于《戰國策》,許校亦未能得其源也。《戰國策·魏策四》:“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面”即此文“首”字之誼。面,讀為偭,《説文》:“偭,鄉也。”《廣雅》:“面、首,嚮也。”“鄉”、“嚮”同“向”。《史記·淮陰侯傳》:“北首燕路。”《正義》:“首,音狩,向也。”《漢書》顏師古注:“首謂趣向也。”此文“首”、“指”同義對舉,指亦向也。《弘明集》卷6南齊明僧紹《正二敎論》:“其為首燕求越,其希至何由哉?”《晉書·劉琨傳》:“旌旗首於晉路,金鼓振於河曲。”二例皆與此文同。
(30)犁軒眩人,皆技術也
許校:眩,原作“胘”,今據《集成》本改。《史記·大宛傳》:“以大鳥卵及犁軒善眩人獻於漢。”《索隱》:“《漢書》作‘犂靳’,韋昭曰:‘變化惑人也。’”
按:庫本亦誤作“眩”。“犁軒”、“犂靳”,古音同。或音轉作“黎軒”、“驪軒”、“梨軒”、“嫠軒”、“犛軒”、“犁靬”、“犛靬”、“犁犍”、“力乾”、“力虔”等。《正義》:“下巨言反,又巨連反。《後漢書》云:‘大秦一名黎鞬。’”《後漢紀》卷15亦作“黎軒”。《通鑑》卷21胡注:“黎軒,亦曰黎靬。靬音軒,又鉅連翻。”“軒”、“靬”同从干得声,例得通借。《漢書·西域傳》:“犂靬。”顏注:“犂讀與驪同,靬音鉅連反,又鉅言反。”《通典》卷192自注:“靬,巨連反。”“軒”音巨連反,與“靬”音同;音巨言反,與“虔”、“犍”、“鞬”音同。《玉篇》:“赶,渠言切。”《集韻》“䭈”同“飦”,皆其比也。
(31)若以為戲笑者,少府鬭猴,皆戲笑也
許校:猴,原作“獲”,不辭,今據《漢書》改。《漢書·蓋寛饒傳》:“酒酣樂作,長信少府檀長卿起舞,為沐猴與狗鬭。”顏師古注:“沐猴,獮猴。”《初學記》卷26引劉潛《謝晉安王賜宜城酒啓》:“少府鬭猴,莫能致笑。”
按:許氏改字非也。“獲”當作“玃”,字之誤也。《説文》:“玃,母猴也。”《呂氏春秋·察傳》:“玃似母猴。”“母猴”即“沐猴”。《爾雅翼》卷20:“然則猴、夒、玃為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蓋一物。又有沐猴、母猴之稱,母非牝也,沐音之轉耳。”故此文之“鬭玃”,即《漢書》之“為沐猴與狗鬭”也。字或作“蠷”、“貜”,例略。字或作“舉”,借音字也。《山海經·西山經》:“崇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
(32)堯身長十尺,眉乃八采
按:乃,《孔叢子·居衛》同,當為“分”字之誤,傅亞庶失校[36]。《御覽》卷80引《孔叢子》正作“分”字[37]。《玉管照神局》卷上:“堯舜以無為為君,蓋有眉分八彩。”《太清神鑑》卷4:“龍形者……闊眉分八彩。”宋·李新《賀趙招討平晏州啟》:“捷書報上,喜分八彩之堯眉;輿地開圖,遠出九州之禹貢。”《釋門正統》卷1:“目耀重瞳,眉分八彩。”《佛祖統紀》卷6:“師眉分八采,目耀重童。”“八采(彩)”即“八字”[38],故又言“眉分八字”。《太清神鑑》卷6:“眉分八字者,性和而福。”《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卷1:“眉分八字,唇若丹朱。” 《正法眼藏》卷1:“眉分八字,眼似流星。”
(33)或拆臂望陽,或秃骭背僂
許校:拆臂,原作“折臂”,今據《孔叢子》改。拆猶分也。望陽,當作“望羊”。
按:《孔叢子》亦作“折臂”,許氏失檢,且改“拆”亦非其誼也。考《荀子·非相》:“禹跳湯偏。”楊倞註:“鄭注《尚書大傳》:‘湯半體枯。’”《潛夫論·五德志》:“扶都見白氣貫月,意感生黑帝子履,其相二肘,身號湯。”《論衡·骨相》:“湯臂再肘。”《劉子·命相》:“湯臂二肘。”《御覽》卷83引《雒書靈准聽》:“(湯)臂二肘。”又引《春秋元命包》:“湯臂二肘,是為神剛。”偏者、半體枯者、二肘者、再肘者,皆指折臂也。《魏書·長孫道生傳》:“子彥少常墜馬,折臂,肘上骨起寸餘。”蓋折臂後,肘上又生骨,故云“二肘”或“再肘”也。臂骨折斷,故云“偏”或“半體枯”也。《白虎通義·聖人》:“《禮》曰:‘湯臂三肘,是謂柳翼。’”[39]本書《興王篇》:“(成湯)四肘。”《初學記》卷9引《帝王世紀》:“(成湯)臂四肘。”《白帖》卷30引《春秋元命苞》:“湯臂四肘,是謂神剛。”[40]《宋書·符瑞志上》:“臂有四肘,是為成湯。”彭鐸曰:“‘四肘’合二臂言之,‘三肘’非。”[41]“三肘”當作“二肘”,《御覽》卷369引《白虎通》正作“二肘”,陳立失校[42]。“望陽”同“望羊”,不煩改作,已詳上文。
《著書篇》第十
(1)孝無優劣,能使甘泉自湧,鄰火不焚
許校:《御覽》卷411引《東觀漢記》:“姜詩字士游,廣漢雒人……母好飲江水,兒常取水溺死,夫婦痛,恐母知,詐云行學,嵗作衣投于江中,俄而涌泉出於舍側,味如江水。”《類聚》卷20引《東觀漢記》:“長沙有義士古初,父喪未葬,鄰人火起,及初舍棺不可移,初冒火伏棺上,俄而火滅。”
按:許校二引《東觀漢記》,分别見卷17、16,何故從《御覽》、《類聚》轉引?許氏校箋,此類問題甚多,姑于此舉例出之,餘不復及。孝子甘泉自湧事者,非僅姜詩,曹曾亦其一例。晉·王嘉《拾遺記》卷6:“曹曾,魯人也,本名平,慕曾參之行,改名為曾。家財巨億,事親盡禮……時亢旱,井池皆竭,母思甘清之水,曾跪而操缾,則甘泉自涌,清美於常。”
(2)地出兼金,天降神女
按:兼,《類聚》卷20引梁元帝《孝德傳序》作“黄”。《孟子·公孫丑下》:“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趙注:“兼金,好金也,其價兼倍於常者,故謂之兼金。”耿廣峰謂“兼為黃之訛字”[43],非也。
(3)騰麏自犪,嘯虎還仁
許校:騰麏自犪,未詳。《類聚》卷95引蕭廣濟《孝子傳》:“蕭國遭丧,有鵠遊其庭,至暮而去;麞暮入其門,與犬馬旅,至旦而去。”此或近之。“麏”同“麇”,麞也。犪,順從。《御覽》卷411引宋躬《孝子傳》:“韋俊字文高,京兆杜陵人,嘗與父共有所之,夜宿逆旅。時多虎,將曉,虎遶屋號吼,俊乃出户當之。虎弭耳屈膝,伏而不動。”
按:“騰麏自犪”蓋典出《宋書·五行志》:“晉成帝咸和六年正月丁巳,會州郡秀孝於樂賢堂,有麏見於前,獲之。孫盛曰:‘夫秀孝,天下之彦士;樂賢堂,所以樂養賢也。’”孝子嘯虎還仁者,非僅韋俊,吳達亦其一例。《御覽》卷411引《晉中興書》:“烏程吳達,往經饑饉,父母兄嫂及群小從幼之親十有三人,達病篤,鄰里咸葦裹布而埋之,親屬皆盡,存者唯達夫妻而已。家徒四壁,晝則傭賃,夜還燒磚伐木,夜在山草,屢遇虎,虎下道避之。”
(4)性與率由,因心致極
按:因心,《類聚》卷20引同,《初學記》卷17引作“恩義”。蓋“因心”二字誤合作“恩”字,後人因補一“義”字以足句。“極”當作“敬”,字之誤也。《舊唐書·禮儀志》:“庶因心致敬,獲展虔誠。”是其旁證。此篇下文《忠臣傳序》:“事君事父,資敬之禮寧異?為臣為子,率由之道斯一。”亦作“敬”字之確證。
(5)若乃何宗九策,事等神鉤;陽雍䨇璧,理歸玄感

按:“神鉤”許氏未釋。“神鉤”為攻戰之具。《書鈔》卷126引陳琳《武庫賦序》:“回天軍于易水之陽,迺建雲梯神鈎之具。”[44]
(6)但使良園廣宅,面水帶山
許校:“使”字下當脫“有”字。《後漢書·仲長統傳》:“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
按:不必補“有”,文義自足,《類聚》卷21引亦無“有”字。面,讀為偭,《廣雅》:“偭,偝也。”“偝”同“背”。
(7)漢氏以來,南羌旅距,西域憑陵
許校:《後漢書·馬援傳》:“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李賢注:“旅距,不從之貌。”
按:旅距,字或作“旅拒”、“儢拒”、“𠐳拒”、“呂鉅”、“呂矩”,旅、儢、𠐳、呂,亦拒也,同義連文[45]。
(8)炎風、弱水,不革其心;身熱、頭痛,不改其節
許校:炎風,疑當作“炎火”。《山海經·大荒西經》:“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
按:“炎風”不誤。《淮南子·時則篇》:“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捷對篇》第十一
(1)苟得其人,自可沈湎
按:沈湎,《南史·謝𤅢傳》作“流湎”,《御覽》卷844引《齊書》作“沉湎”,《通志》卷138作“湛湎”。流,讀為沈(沉)。《荀子·君子》:“則士大夫無流淫之行。”《治要》卷38引作“沈淫”。《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大戴禮記·勸學》作“沈魚”。湛,亦讀為沈(沉)。《淮南子·覽冥篇》:“故東風至而酒湛溢。”《文選·七啓》李善註、《御覽》卷9引正文及注並作“沉”,《記纂淵海》卷2、《事類賦注》卷2引正文及注並作“沈”。古從甚從冘之字多通假[46]。
(2)劉道真常與一人共素袢草中食
許校:袢,原作“拌”,今據《類聚》引《語林》改。《説文》:“袢,衣無色也。”《繫傳》:“進身衣也。”《類聚》卷25引《語林》:“道真嘗與一人共索袢草中食。”《太平廣記》卷253引《啓顔錄》:“嘗與人共飯素盤草舍中。”
按:宋紹興本《類聚》引作“索𥘽”,字從示不從衣,許氏失檢。許氏引《説文》解為衣無色,不顧文義之不安,尤為大誤。“𥘽”為“柈”字之誤[47],四庫本《類聚》引正作“索柈”[48] 。“柈”即《啓顔錄》之“盤”的俗字。《金樓子·雜記篇上》:“令厨人以金柈貯檳榔一斛。”亦作“柈”字。宋·阮閱《詩話總龜》卷37引《因話録》作“嘗與人草中同盤共飲”,亦作“盤”字。字或作槃、鎜,《玉篇》:“槃,器名,或作盤、鎜。柈,同上。”《廣韻》:“槃,器也。盤,籀文。鎜,古文。柈,俗。”“索”、“素”形聲俱近,古多通用[49]。南朝·宋·鮑照《代挽歌》:“憶昔好飲酒,素盤進青梅。”“素盤”即指不加紋飾的食器。唐·張説《素盤盂銘》序:“乃命山工作為盤、盂、盎、甖、樽、觶,呈其文理,素而不飾。”《天中記》卷26引《語林》作“牽拌”,此誤之又誤者也。常,讀為嘗,曾也。
(3)何物凍老鴟,腩腩低頭食
按:何物,《御覽》卷927引《晉書》作“何忽”。“忽”當作“物”,字之誤也。敦煌寫卷P.2187《破魔變》:“身腃項縮,恰似害凍老鴟;腰曲腳長,一似過秋穀(鶻)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害凍老鴟”即典出於此文。腩腩,《御覽》卷927引《晉書》同,當讀為呥呥,口不停地咀嚼貌。《玉篇》:“呥,呥呥,噍皃。”《廣韻》:“呥,噍皃。”“噍”同“嚼”,見《説文》。《荀子·榮辱》:“亦呥呥而噍。”楊倞註:“呥呥,噍貌。噍,嚼也。”字或作𧦦、諵,《六書故》:“呥,呥呥,口不休也。又作或作𧦦、諵。”字或作“𩑞𩑞”,《類聚》卷81引《東方朔記》:“蟲喙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類馬,色邠邠類虎。”《御覽》卷825引《東方朔別傳》作“呥呥”,《爾雅翼》卷24亦作“呥呥”,宋·董逌《廣川書跋》卷6作“𩑞𩑞”,明·方以智《通雅》卷10引董逌作“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皆“𩑞𩑞”之形誤。呥呥,小聲也,蓋狀其咀嚼之聲耳。今吳語尚謂咀嚼為呥呥。
《志怪篇》第十二
(1)淳于能剖臚以理腦,元化能刳腹以浣胃
許校:《抱朴子内篇·至理》:“淳于能解顱以理腦,華佗能刳腹以滌腸。”
按:臚,讀為顱。《海録碎事》卷13引《抱朴子》作“解臚”。
(2)蠰蟲仮翼
許校:《抱朴子内篇·論仙》:“壤蟲假翼。”
按:“仮”即“假”字草書缺譌。敦煌寫卷P.2761:“伏惟都僧統大師間生英傑,天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長才。”P.3282V《臨壙文》:“脆命[奄]留,風塵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造。”“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皆即“假”省去中間結構“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之草書,因形誤為“仮”也。《淮南子·道應篇》:“吾比夫子,猶黄鵠與蠰蟲。”許注:“蠰蟲,蟲之幼也。”《三國志·郤正傳》裴松之注引作“壤蟲”,《論衡·道虛》、《神仙傳》卷1同。朱駿聲謂壤借為蠰[50]。
(3)太皥師蜘蛛而結罟,金天據九扈以為政
許校:《抱朴子内篇·對俗》:“太昊師蜘蛛而結網,金天據九鳸以正時。”
按:《關尹子·三極篇》:“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
(4)逍遥國葱,變而為韮
許校:《御覽》卷977引《後秦書》:“姚興種葱,皆化為韭,其後兵戈日盛。”又引《後周書》:“宣帝大象年,左衛園中葱變作韭。”
按:《隋書·王劭傳》上表言符命曰:“《稽覧圖》又云:‘治道得則陰物變為陽物。’鄭玄注云:‘葱變為韭亦是。’”是漢人已有“葱變為韭”之說。“國”當作“園”,字之誤也。所變之物,則有“薤”、“茞”二説。《玉篇》:“薤,菜似韮。”《高僧傳》卷2:“興弘始三年三月,有樹連理生於廟庭,逍遙園葱變為茞。”《法苑珠林》卷34、《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6、《開元釋教錄》卷4、《法華傳記》卷1亦作“茞”,《出三藏記集》卷14、《歷代三寶紀》卷8、《肇論疏》卷2、《法苑珠林》卷25、《大唐內典錄》卷3、《淨名經關中釋抄》卷1作“薤”。《出三藏記集》宋本作“茞”,《歷代三寶紀》、《法苑珠林》、《大唐內典錄》宋、元、明本並作“茞”。《法華傳記》甲本作“薤”。上引諸書,皆作“園”字。“逍遙園”位於長安[51]。
(5)娥因舉聲哀哭,一哭老少悲愁,三日不食
許校:舉聲,《列子·湯問》作“曼聲”,張湛注:“曼聲,猶長引也。”一哭,《列子》作“一里”。
按:《博物志》卷8、《宋書·樂志一》、《通典》卷141、145作“曼聲”、“一里”。《書鈔》卷106引《列子》作“謾聲”,《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外集卷11、《韻府羣玉》卷2、5引《博物志》並作“漫聲”。《淮南子·氾論篇》:“及至韓娥、秦青、薛談之謳,侯同曼聲之歌。”高誘注:“曼,長。”又《覽冥篇》:“曼聲吞炭,内閉而不歌。”高誘注:“曼聲,善歌也。” 《通典》卷145引許慎曰:“曼聲,長聲也。”蓋即《淮南》許注也。《説文》:“曼,引也。”《玉篇》:“曼,長也。”“謾”、“漫”皆借字。
(6)乃厚賂發之
許校:“發”字原闕,今據《列子》補。張湛注:“發猶遣也。”
按:《博物志》卷8、《宋書·樂志一》作“遣之”。《通典》卷145、《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24引《列子》作“遺之”。“遺”為“遣”之形誤也。
(7)周穆王時,西極有化人,能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郭,穆王為起中天之臺,鄭、衛奏《承雲》之樂
按:《列子·周穆王》“城郭”作“城邑”,其下有“乘虛不墜,觸實不硋,千變萬化,不可窮極”16字。此篇蓋脫,《御覽》卷737引《金樓子》正有此16字,“硋”作“礙”,字同。
(8)構以金銀,絡以珠玉
許校:構,《御覽》卷737引作“稱”。
按:“稱”當作“構”,字之誤也。《列子·周穆王》亦作“構”,《初學記》卷27引《列子》作“搆”,字同。
(9)大月支及西胡,有牛,名曰日及,今日割取其肉,明日瘡即愈
許校:庫本作“白皮”,《太平廣記》卷434引《金樓子》作“白及”,《類聚》卷65引《玄中記》:“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瘡愈。”
按:《玄中記》之文,《御覽》卷166、《太平寰宇記》卷80引作“牛割而復生,名曰及牛”,《御覽》卷825引作“大月支有牛,名爲日及,今日割取其肉三四斤,明日瘡愈”,又卷900引作“大月支及西胡,有牛,名曰反牛,今日割取其肉三四斤,明日其肉已復,創即愈也”,《太平寰宇記》卷184引作“(大月氐)又有牛,名為日及,今日割其肉明日瘡愈”,《書鈔》卷145引作“大月支及西胡有牛,名為日反牛,今日割取其肉,明日肉復生”[52],《事類賦注》卷22引作“大月支及西胡有牛,名反牛,以今日割取其肉三四斤,明日其肉已復,瘡亦愈”。牛名當以作“日反”為是,餘皆形之訛也。反,猶復也。“牛割而復生”、“今日割取其肉,明日其肉已復”,即其命名為“日反”之誼也。《博物志》卷3:“越巂國有牛,稍割取肉,牛不死,經日肉生如故。”《御覽》卷166引作“越嶲國有牛,稍割取肉,經日必復生如故”。此亦其比。《紺珠集》卷1、《説郛》卷23引《金樓子》作“白皮牛”,亦誤。“白及”即“白芨”,“日及”即“木槿”[53],皆草木名。陳志平謂“據《紺珠集》所引,顯然‘日及’為‘白皮’之形誤”[54],耿廣峰謂“似乎當為‘日及’”[55],二氏胥不知其命名之由,故皆未得其誼。
(10)晉寧縣境内出大鼠,狀如牛,土人謂之鼴鼠
按:鼴鼠,《御覽》卷911引作“偃”,《本草綱目》51、《物理小識》卷10引作“偃牛”。當作“偃鼠”,二書引有脫誤。《六書故》:“偃,別作鼴。”“鼴”即“偃”之分別字。字或省作鼹,《莊子·逍遥游》:“偃鼠飲河。” 《初學記》卷29、《白帖》卷98引作“鼹鼠”,《韻府羣玉》卷9引作“鼴鼠”。字或音轉作隱,《初學記》卷29引郭璞《洞林》:“宣城郡有隱鼠,大如牛,形似鼠。”又引《本草》:“鼹鼠,世中一名隱鼠,形如鼠而無尾,黑色長鼻。”《爾雅翼》卷23引故陶隱居云:“鼹鼠,一名隱鼠。”隱、偃一聲之轉。
(11)俗曰:“漢將攻越,築城,伐木於利水。”
按:《御覽》卷952引作“漢將將攻越,築城,浮木于利水”,今本“將”下脱一“將”字,“伐”當作“浮”。
(12)滎陽郡山中有巨龜,長八九尺,腹下有文字,前後足下各躡一龜,有時踰山越水,咸觀異之
許校:“腹”字原闕,今據《御覽》卷931引補。
按:《太平廣記》卷472引《録異記》:“道州營陵中鼉甲,長八尺,[腹]下自然有文字,前後四足各踏一龜,龜有時行,或踰山越水,俗莫敢犯。”亦其比。此文“有時”下脱“行”字,《御覽》卷931引已脱。
(13)脩羊公止於華隂山,以道干漢景帝,帝禮遇之。數歳,道不可得。有詔問修羊公何能,發語未訖,於床上化為白羊,題其脅曰:“脩羊公謝天子。”
按:“發”字上屬,當點作“有詔問修羊公能何[日]發”。《御覽》卷902引《金樓子》作“有詔問脩羊公能何[日]發?語未訖,於床上化爲白石羊”,《列仙傳》卷上作“有詔問脩羊公能何日發?語未訖,牀上化為白[石]羊”,《雲笈七籤》卷108引《列仙傳》作“有詔問公[能]何日發?語未訖,牀上化為白石羊”,今本脱“日”、“石”二字,“能”字又倒置于下。《説郛》卷23引《金樓子》:“有道者化白石羊。”許氏引《列仙傳》點作“能何日發語”,亦誤。
(14)額上戴科藤一枝
按:枝,《酉陽雜俎》卷16引《南康記》同,《御覽》卷995引《金樓子》、《太平廣記》卷443引《交州記》作“枚”,《御覽》卷906引《交州記》作“株”。科藤,亦作“萪藤”。《玉篇》:“萪,萪藤,生海邊。”《齊民要術》卷10引《異物志》:“萪藤圍數寸,重於竹,可爲杖篾。”《御覽》卷995引作“科藤”。
(15)凡藏諸寳,忘不知處者,以銅盤盛井花水,赴所擬地,照之見人影者,物在下也
按:擬,讀為疑,《漢書·揚雄傳》《反離騷》:“蝯貁擬而不敢下。”顏師古注:“擬,疑也。”《法苑珠林》卷37、《御覽》卷802引《地鏡圖》作“著所疑地行”。今本“地”下脱“行”字。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下引作“赴所失處掘地”,則已不得其義而妄改。
(16)湯破其車
許校:湯,原作“傷”,今據《博物志》改。
按:耿廣峰亦據《博物志》、《類聚》卷1、《御覽》卷9、773、797、《太平廣記》卷482、《説郛》卷23校作“湯”[56]。《事類賦》卷2引《帝王世紀》亦作“湯”字。
(17)白鹽山,山峰洞澈,有如水精。及其映月,光似琥珀
許校:《御覽》卷865引《金樓子》:“白鹽,小小峰洞,激(當作‘皦’)如有水精(按:庫本作‘白鹽,小小有峰洞,皦如水精’)。及其映日,光似琥珀。”《緯略》卷3:“《金樓子》:‘胡中有鹽,瑩澈如水精,謂之玉華鹽。’”
按:“激”、“皦”皆當作“澈”。此文“洞澈”二字當屬下句,點作“白鹽山山峰,洞澈有如水精”。《雲笈七籤》卷8《大洞真經》:“玉仙之身,洞徹如水精瑠璃焉。”《抱朴子内篇·僊藥》:“黄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皆其比。“澈”同“徹”。《紺珠集》卷1、《海録碎事》卷6、《説郛》卷23引此文作“胡中有鹽,瑩徹如水精”,《本草綱目》卷11引此文作“胡中白鹽,産于崖,映月光明,洞澈如水晶”。作“瑩徹”者,蓋宋人所改。《御覽》卷865所引,“日”為“月”誤,“小小”為“山山”形誤。
(18)其花似杏,而緑蘂碧鬚
按:《御覽》卷972引作“其花似香而緑榮碧鬚”,“香”、“榮”皆形之譌。
(19)九春之時萬頃競發
按:九春,《御覽》卷972引作“夏春”。
(20)八月中,風至,吹葉上,傷裂有似綾紈,故呼風為葡萄風,亦名裂葉風也
許校:《海錄碎事》卷1引《洞冥記》:“裂葉風,八月風也。”
按:《歲時廣記》卷3引《洞冥記》同。裂葉風也称獵葉之風,一音之轉也。清·高士奇《天祿識餘》卷下:“《洞冥記》:‘裂葉風,八月風也。’又《列子》曰:‘獵葉之風。’”[57]高氏所引《列子》,非列御寇所撰,乃指“《周生烈子》”。《類聚》卷1引《周生列子》:“夫獦葉之風,不應八節。”《海錄碎事》卷1引《周生列子》、《事類賦注》卷2引《周生烈子》、《御覽》卷9引《列子》並作“獵葉”。“獦”為“獵”譌俗字,“列”當作“烈”。周生烈為魏人。《三國志·王肅傳》:“徵士燉煌周生烈。”裴松之注:“案此人姓周生,名烈。”
(21)含塗之鷄能言
許校:含塗,原作“羅含”,今據《拾遺錄》改。《御覽》卷713引《拾遺錄》:“含塗國人善服鳥獸雞犬,皆使之能言。”
按:陳志平、熊清元亦校為“含塗”[58]。《拾遺記》卷6:“含塗國貢其珍怪,其使云:‘去王都七萬里,鳥獸皆能言語。雞犬死者,埋之不朽,經歷數世,其家人遊於山阿海濱,地中聞雞犬鳴吠,主乃掘取還家養之,毛羽雖秃,落更生,久乃悦澤。”字亦作“含圖”,《初學記》卷30、《御覽》卷918亦引王子年《拾遺記》:“含塗國去王都七萬里,人善服鳥獸雞犬,皆使能言。”《白帖》卷94、《事類賦注》卷18引作“含圖”,梁·任昉《述異記》卷下作“合塗”,則為“含塗”之誤。《紺珠集》卷1、《説郛》卷23引此文作“羅含”,《説郛》卷107引卞彬《禽獸决録》同。是宋、元時已誤作“羅含”。
(22)鵠口畫作書
許校:《類聚》卷90引《列仙傳》:“蘇耽去後,忽有白鶴十數隻,夜集郡東門樓上,一隻口畫作書字,言曰:‘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當復歸。’咸謂是耽。”
按:《御覽》卷662引葛洪《神仙傳》:“蘇仙公,名林,字子玄,周武王時人也,家濮陽曲水……後仙去,有白鶴來至郡城東北樓,以爪畫樓板,以膝書云:‘城郭是,人民非,仙公故第,猶丁令威。’”《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42引《神仙傳》:“蘇仙公者,名耽,桂陽人。有數十白鶴降于門遂,昇雲漢而去,後有騎白鶴來止郡城東北樓上,人或挾彈彈之,鶴以爪攫樓板,以漆(膝)書云:‘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來歸。吾是蘇仙,君彈我何為?’”《太平廣記》卷13引《神仙傳》:“蘇仙公者,桂陽人也,漢文帝時得道……後有白鶴来止郡城東北樓上,人或挟彈彈之,鶴以爪攫樓板,似(以)漆(膝)書云:‘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来歸。吾是蘇[仙],君彈何為?’”蘇仙化白鶴事,略同于丁令威。《搜神後記》卷1:“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于靈虚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纍纍?’遂高上冲天。”《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25引《神仙記》:“遼東城門華表柱,忽有一白鶴,少年欲射之,乃飛,徘徊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載今來歸。城郭是,人民非,何不學仙塜纍纍?’”《雲笈七籤》卷110引《洞仙傳》:“丁令威者,遼東人也。少隨師學得仙道,分身任意所欲,嘗蹔歸化,為白鶴集郡城門華表柱頭,言曰:‘我是丁令威,去家千歳今來歸。城郭如舊人民非,何不學仙離塜纍?’”
(23)猪臂帶金鈴
許校:臂,原作“脾”,今據《志怪》改。《書鈔》卷135、《御覽》卷903引祖台之《志怪》云云。
按:事亦見《搜神記》卷18:“晉有一士人,姓王,家在吳郡,還至曲阿,日暮,引船上,當大埭,見棣上有一女子,年十七八,便呼之留宿,至曉,解金鈴繫其臂,使人随至家,都無女,人因逼猪欄中,見母猪臂有金鈴。”干寶、祖台之俱為晉人,所據資料當有同一來源,今已不可考。
(24)遯水竹王,以剑擊石而出水
許校:遯,原作“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今據《華陽國志》改。
按:不煩改作,“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即水名之專字。字或作“豚水”、“𦟥水”,《水經注》卷36、《異苑》卷5即作“豚水”,《法苑珠林》卷79引《異苑》作“𦟥水”。
《雜記篇》第十三上
(1)成湯誅獨木
許校:獨木,亦作“蠋沐”。《說苑·指武》:“湯誅蠋沐。”向宗魯《校證》:“盧曰:‘蠋沐,《荀》及《家語·始誅篇》作“尹諧”。’按《尹文》亦作‘尹諧’,尹諧、蠋沐,似非一人。《金樓子·雜記篇上》作‘獨木’。”
按:《荀子》見《宥坐篇》,《尹文子》見《大道下篇》。“獨木”、“蠋沐”、“尹諧”,皆當為“葛伯”形聲之誤。《孟子·滕文公下》:“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犠牲也。’湯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湯使亳衆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書曰:‘葛伯仇餉。’此之謂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讐也。”《鹽鐵論·繇役》:“是以湯誅葛伯。”
(2)有人讀書,握卷而輒睡者。梁朝有名士,呼書卷為黄妳,此盖見其美神養性如妳媪也
許校:《海録碎事》卷18引作:“黄妳,言書卷怡神如妳媪。有人讀書,把卷即睡,梁人因呼書卷為黄妳。”妳媪,乳母。“妳”同“嬭”,乳也。
按:美神,《御覽》卷616、《錦繡萬花谷》前集卷39、《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4、《六帖補》卷13、《龍筋鳯髓判》卷2注引並作“怡神”。“美”蓋涉下“養”字而形誤。妳媪,《古今事文類聚》、《六帖補》引作“乳媪”。《韻府羣玉》卷10:“妳,本作嬭,唐人呼晝睡為黄妳。”
(3)毎為妻兄弟所辱,穆之不為耻
按:“為”上當據《南史·劉穆之傳》補“以”字。
(4)江氏弟戲之曰:“檳榔本以消食,君常飢,何忽須此物?”
按:忽,猶言竟然。何忽,猶言何乃[59]。
(5)船漏水入,壺漏内虚也
許校:壺漏,《御覽》卷837引作“囊洞”。
按:“壺漏”、“船漏”對舉,二句言船有漏洞則水湧入,壺有漏洞則水流出也。《御覽》引作“囊洞”,意亦相近。
(6)曹植曰:“吾志不果,吾道不行,將來采史官之實録,時俗之得失,為一家之言,藏之名山。”
按:當據《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裴松之注引《典略》及《文選》所載曹植《與楊德祖書》刪“來”字,“來”即“采”形誤而衍。耿廣峰谓“時俗”上當據《典略》補“辨”字[60],是也。《文選》作“辯”,同“辨”。
(7)徊徨覓路,仍得一穴
按:徊徨,《太平廣記》卷197引《幽明録》作“周惶”,《法苑珠林》卷31引《幽明録》作“周遑”。徊徨,心神不定貌,亦作“回徨”、“迴惶”、“恛惶”、“愇惶”。“周惶”同“周遑”,猶疑不定貌。“周”當即“回”字形誤,作“回徨”其義乃安。仍,《御覽》卷803、《法苑珠林》卷31引《幽明録》同,《類聚》卷94、《初學記》卷29、《御覽》卷902、《太平廣記》卷197、《太平寰宇記》卷5、《錦繡萬花谷》續集卷14引《幽明録》作“乃”。仍,猶乃也。
(8)夏月入朝,衣裳不整,乃扶伏床下,以熨斗熨之
按:《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扶伏而擊之。”《釋文》:“扶伏,本或作匍匐,同。”字或作“扶服”、“蒲服”、“蒲伏”、“匍百”、“匍𠣵”,皆“俯伏”之音轉[61]。
(9)何僧智者,嘗於任昉坐賦詩,而言其詩不類
按,《御覽》卷586引作“有何贈智者,常於任昉座賦詩,而其詩言不類”。常,讀為嘗。“言”當乙在“其詩”二字後。
(10)此枕是標櫧之木
按:“標櫧”不辭。“標”當作“櫟”,字之誤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沙棠櫟櫧。”
(11)虢雨好學,方夏置金鏤龍盤於側,以洗墨渝焉
許校:渝,同“溢”,氾濫。《文選·海賦》:“沸溃渝溢。”李善注:“渝,亦溢也。”
按:渝,變也,此指墨汁褪色而污手。《類聚》卷31後漢·張奐《與陰氏書》:“篤念既密,文章燦爛。名實相副,奉讀周旋。紙弊墨渝,不離於手。”《廣弘明集》卷24梁·王曼穎《與皎法師書》:“紙弊墨渝,迄未能罷。”《書敘指南》卷7:“攬人書不捨曰紙弊墨渝。”紙弊墨渝,言紙質壞了,墨汁褪色,故為攬人書不捨也。且李善渝訓溢,是二字同義,亦不得謂之字同。
(12)余以九日從上幸樂遊苑,被敕押,伏蒙敕板軍主
許校:敕押,未詳。疑指敕令其輔佐閱武事。押,通“挾”,輔佐。
按:押,指在公文簽字或畫符號,今言審批文件。
(13)見虎一毛,不知其斑
按:《意林》卷5引梁·楊泉《物理論》:“見虎一毛,不知其斑。”《世説新語·方正》:“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雜記篇》第十三下
(1)命鄭龍:“射野人,使無驚吾鳥。”
按:鳥,《御覽》卷832引《莊子》同,《御覽》卷457、《困學紀聞》卷10引《莊子逸篇》作“馬”。“鳥”當作“馬”,字之誤也。
(2)春秋振之以時,無煩擾百姓
按:振之以時,《說苑·善說》同,《御覽》卷509引嵇康《髙士傳》作“賑乏以時”,《類聚》卷36引魏隸《高士傳》作“賑之以時”。振,讀為賑。“之”當作“乏”,字之誤也。《逸周書·大聚解》:“振乏救窮。”《魏書·天象志

简单的中国历史故事英语版

》:“以粟帛賑乏。”
(3)軻曰:“出口入耳,此必大事。”
許校:《類聚》卷17引《列士傳》:“軻覺,曰:‘此出口入耳之言,必大事也。’”
按:《左傳·昭公二十年》:“言出於余口,入於爾耳。”
(4)若此人不已,則雍、梁敗矣
按:《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張儼《默記·述佐篇》:“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凉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鞌。”[62]“已”當作“亡”,字之誤也。
(5)(孔)静虚已接對,仍留帝宿。夜設粥,無鮭,新伏鵞卵,令煮以為肴
按:已,當作“己”,字之誤也。仍,《御覽》卷919引《宋書》作“乃”。伏,《御覽》引《宋書》同,當讀為孚,俗作孵。《說文》:“孚,卵孚也。”字或作抱、剖、部、捊、莩、菢、勽、包、𣭀、附[63]。
(6)鄭泉願得五百斛船貯酒,四時甘肥置兩頭
許校:甘肥,厚味美食。《韓子·外儲說右上》:“寡人甘肥周於堂。”
按:甘肥,《類聚》卷26引《吳書》同,《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御覽》卷846、《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15引《吳書》並作“甘脆”,《建康實録》卷1、《通志》卷120、《冊府元龜》卷914、《說郛》卷94引竇華《酒譜》亦作“甘脆”。《周書·尉遲迥傳》:“四時甘脆,必先薦奉。”二作俱通,而形亦近。
(7)李元禮冽冽如長松下風,周君颼颼如小松下風
按:《御覽》卷953引《世說》同。《世説新語·賞譽》:“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劉孝標注引《李氏家傳》:“南陽朱公叔,飂飂如行松柏之下。”又《容止篇》:“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歎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太平廣記》卷164引《商芸小説》:“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御覽》卷495引袁山松《後漢書》:“朱公叔肅肅如松柏下風。”“肅肅”、“謖謖”一音之轉,“冽冽”、“飂飂”、“颼颼”義皆同,形容陰冷之貌[64]。《事類賦注》卷24引《世說》作“烈烈”。烈,讀為冽,《慧琳音義》卷82:“慘烈:下連哲反,亦作冽。”
(8)魏文侯見宋陵子,三仕不願
按:《御覽》卷902引《符子》作“顧”。“顧”當作“願”,字之誤也。
(9)富者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我成百,則牧數足矣。”
按:盈我成百,當據《御覽》卷902引《符子》乙作“盈我成百”。
《自序篇》第十四
(1)人間之世,飃忽幾何?如鑿石見火,窺隙觀電
許校:鑿石見火,《宋書·樂志三·滿歌行》:“命如鑿石見火,居世竟能幾時?”
按:《類聚》卷28引魏·曹植《感節賦》:“惟人生之忽過,若鑿石之未燿。”
(2)余初至荆州,卜雨,時孟秋之月,陽亢日久,月旦雖雨,俄而便晴。有人云:“諺曰:‘雨月額,千里赤。’蓋旱之徵也。”
許校:庫本校:“案:曾慥《類説》‘月額’下有‘月内多雨之細者,如織懸絲’十一字。”《海錄碎事》卷1引《金樓子》:“旦日雨謂之雨月額。”
按:《紺珠集》卷1、《説郛》卷23引《金樓子》:“旦日雨謂之月額。”《錦繡萬花谷》前集卷1引《金陵(樓)子》:“月額雨,謂旦日雨為月額雨。”《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2引《金樓子》:“月額雨,謂旦日雨為月額雨,如織垂絲。”朱謀㙔《駢雅》卷5:“朔日為月額。”月額,猶言月頭,即旦日、朔日,指農曆每月初一日。此文承上孟秋之月而言,指七月初一。
(3)吾乃端筴拂蓍,遇復不動
按:復,《御覽》卷728引作“動”。
(4)謂亢陽之勢,未霑膏澤
按:霑,《御覽》卷728引作“霔”。膏澤,指膏雨。
(5)於是輟蓍而嘆曰:“《坎》者水也,子爻為世,其在今夜三更乎?地上有水,稱之為《比》,其方有甘雨乎?”
許校:稱,原作“坎”,今據《御覽》卷728引改。《易·比卦》:“《象》曰:‘地上有水,《比》。’”
按:庫本作“其在今夜三更,平地上有水,《坎》之為《比》”,《御覽》卷728引作“其在金,今夜三更,平地上有水,稱之爲《比》”。“乎”當作“平”,“坎”當作“稱”,並字之譌也。
(6)余乃筮之,遇《謙之小過》。既而言曰:“坤、艮二象,俱在土,非直無雨,乃應開霽。”
按:庫本“土”下有“宫”字,《御覽》卷728引同。
Ⅲ.附考
今本《金樓子》遠非完卷,有所散佚,許逸民、耿廣峰各有輯佚。然二氏疏於考訂,但見群書引作《金樓子》,即以為是《金樓子》佚文。且即為《金樓子》佚文,二氏亦多未能考其源流。此非輯佚正法,亟當訂補,以免傳訛。
(1)五尺之鯉,一寸之鯉,但大小殊,鱗之數等(《御覽》卷936、《喻林》卷116、《天中記》卷56並引《金樓子》)
按:《北戶錄》卷1龜圖注引陳思王云:“五尺之鯉,一寸之鯉,但大小殊,而鱗之數等。”《證類本草》卷20引古語云:“五尺之鯉,與一寸之鯉,大小雖秣(殊),而鱗之數等。”
(2)温州有人,山中遇一波斯,抱野雞,見人揮霍鑽入石壁中,其石自合(《説郛》卷27引《金樓子》)
按:見《説郛》卷117引唐·陸勳《志怪録》。許氏誤作卷27。此條非《金樓子》文,辨見下條。
(3)襲明子嘗聞外舅説,頃嵗莊墻間熒熒光尺餘,時兼兄弟中有不寜者,衆謂之怪,憂之。數夕,炳然如初,外舅情不甘,乃就拔之,得一物,回燈下看,乃枯竹根耳。其光遂滅,疾者無咎(《説郛》卷27引《金樓子》)
按:亦見《説郛》卷117引唐·陸勳《志怪録》。此二條皆非《金樓子》文。考陸勳《志怪録》引《金樓子》:“山中夜見胡人者,銅鐡精也;中宵見火光者,朽木也。”所引見《金樓子·志怪篇》:“夜在山中見胡人者,銅鐡精也;見秦人者,百歳木也;中夜見火光者,亦久枯木也。”陸氏因云銅鐡精、朽木“皆不為害”,故舉溫州人、襲明子二事為證。許氏未看懂《志怪録》文意,遂誤以為是《金樓子》佚文,殊可怪也。
(4)余之抄略,譬猶摘翡翠之藻羽,脫犀象之牙角
按:此條耿廣峰據宋·潘自牧《記纂淵海》卷75考出,但誤“宋潘自牧”為“明王禕”[65]。《御覽》卷602引《抱朴子》:“詠圓流者,採珠而捐蚌:登荆嶺者,拾五(玉)而棄石。余之抄略,譬猶擿翡翠之藻羽,脫犀象之角牙。”為《金樓子》所本。唐·孔穎達《尚書正義序》:“採翡翠之羽毛,拔犀象之牙角。”《廣弘明集》卷14李師政《内德論·辨惑一》:“漢求西域之名馬,魏收南海之明珠,貢犀象之牙角,採翡翠之毛羽。”[66]宋·王應麟《玉海》卷54:“雍熙三年十二月壬寅,翰林學士宋白等上,上覽而善之,詔答曰:‘……所謂擿鸞鳳之羽毛,截犀象之牙角。’”亦皆本于《抱朴子》。擿,讀為摘,摘取。
(5)去留馨,膠東異人,自稱去留馨,歌舞於市,後乘雲去
按:此條耿廣峰據《佩文韻府》卷24輯出,但誤作者為“明王禕”[67]。《海錄碎事》卷16引《金華子》:“吉留馨,膠東有異人,不知姓名,常歌舞於市,稱吉留馨,後於市中白日乘雲而去。”宋·朱勝非《紺珠集》卷10引丁用晦《芝田録》同。元·陰勁弦《韻府羣玉》卷7亦引《金華子》:“去留馨,膠東異人,自稱去留馨,歌舞於市,后乘雲去。”考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下:“楊琢云:‘膠東屬郡有隱士,莫詳其姓氏鄉里,布袍單衣,行乞于酒市中,曰:“希一大醉而已。”既醺酣,即以手握衫袖,霞舉,掉臂而行,曰:“吉留馨,吉留馨,市中羣兒,随繞噪擁。”一城之人,咸謂之吉留馨。’”是《佩文韻府》誤以“金華子”為“金樓子”也。“吉”當作“去”,字之誤也。去留馨者,謂去留皆有馨香也。《山東通志》卷30:“明:去留馨,范姓,膠州人,自幼好道,遇異人,授以辟穀導引之術,身輕如葉,行住處異香襲人,人因稱爲去留馨。終日行歌於市,洪武中乘雲仙去。”以為明洪武人,非也。
(6)西域有癭藤,可以酌酒,自有文章,映徹可愛,其大如杯
按:此條耿廣峰據宋·李壁《王荆公詩注》卷21輯出。宋·李石《續博物志》卷5引張騫《出關志》:“酒杯藤,出西域。藤大如臂,葉似葛花,實如梧桐,花堅,可以酌酒,有文章,映徹可愛,實大如指,味如荳蔻,香美消酒。”晉·崔豹《古今注》卷下:“酒杯藤,出西域。藤大如臂,葉似葛花,實如梧桐實,花堅,皆可以酌酒,自有文章,暎徹可愛,

中国历史神秘故事

實大如指,味如荳蔻,香美消酒。”[68]為《金樓子》所本。
(7)有舉子能為詩,每通名刺,稱鄉貢進士
按:此條耿廣峰據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136輯出。此為彭氏誤記,非《金樓子》文也。元·陰勁弦《韻府羣玉》卷7引《金華子》:“有舉子能為詩,毎通名刺,云鄉貢進士。黄居難字樂地,欲比白居易樂天也。”宋·曾慥《類説》卷26引《後史補》同。彭氏誤以“金華子”為“金樓子”也。
(8)袁士元喜雨詩:“天瓢乍滴終傾倒,月額初開漸復連。”
按:此條耿廣峰據《御定月令輯要》卷3、《御定駢字類編》卷7輯出。此詩為元人袁士元《喜雨三十韻》中句,見《元詩選》初集卷48。士元字彥章,慶元鄞縣人。《月令輯要》、《駢字類編》引《金樓子》證“月額”之義,下引袁詩為例。耿氏未看懂二書體例,遂誤以為是《金樓子》佚文。
(9)江南有吐蚊之鳥,塞北有蚊母之草,南中有産蚊之木
按:此條耿廣峰據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卷50輯出。此三句非《金樓子》之文,耿輯非也。考《廣博物志》云:“江南有吐蚊之鳥,塞北有蚊母之草,南中有産蚊之木。齊桓公卧于柏寢……民生亦猶是矣。《金樓子》。”“齊桓公卧”以下才是引用《金樓子》,見《立言篇上》。上三句出處為: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江東有蚊母鳥,亦謂之吐蚊鳥,夏則夜鳴,吐蚊於叢葦間,湖州尤甚。南中又有蚊子樹,實類枇杷,熟則自裂,蚊盡出而空殻矣。”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蚊母鳥,形如青鷁,嘴大而長,於池塘捕魚而食,毎叫一聲,則有蚊蚋飛出其口,俗云採其翎為扇,可辟蚊子,亦呼為吐蚊鳥。”宋·唐慎微《證類本草》卷19:“《爾雅》云:‘鷏,蚊母。’注云:‘常(俗)說常吐蚊。’蚊雖是惡水中蟲羽化所生,然亦有蚊母吐之,猶如塞北有蚊母草,嶺南有蟲母草,江東有蚊母鳥,此三物異類而同功也。”



[1]詳見蕭旭《〈說文〉“褫”字音義辨正》,《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31卷,待刊。
[2]參見蕭旭《釋“有夏”》,收入《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64--66頁。
[3]向宗魯、蔣禮鴻皆謂“鬟”為“鬄”之誤。向宗魯《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7頁。蔣禮鴻《義府續貂》,收入《蔣禮鴻集》卷2,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頁。
[4]參見方一新《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黄山書社1997年版,第166頁。
[5]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127--128頁。
[6]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241頁。
[7]許引“買”誤作“貿”,徑正。
[8]《中文大辭典》,華岡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79年版,第10700頁。
[9]《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3150頁。
[10]《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5198頁。
[11]參見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917頁。《荀子·禮論》:“薄器不成內(用)。”楊倞註:“薄器,竹葦之器。”亦其通借之例。
[12]《御覽》卷346引同。
[13]參見蕭旭《“屋成加措”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 年古文獻與古文化研究專刊。
[14]參見蕭旭《〈淮南子·俶真篇〉校補》,《書目季刊》第44卷第2期,2010年9月出版,第93--97頁。
[15]陳志平、熊清元《鮑本〈金樓子〉勘誤札記》,《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37頁。
[16]參見蕭旭《銀雀山漢簡〈六韜〉校補》,《文津學志》第4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17]鍾仕倫《〈金樓子〉研究》,四川大學2002年博士學位論文,第52頁。又見鍾仕倫《庫本、鮑本〈金樓
子〉疑誤舉例》,《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第87頁。
[18]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4、64頁。
[19]以上參見蕭旭《敦煌寫卷〈碎金〉補箋》,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346頁。
[20]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36頁。
[21]參見蕭旭《“摿”字音義考》,《中國文字研究》待刊。
[22]二説並轉引自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078頁。
[23]張宗祥《論衡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78頁。
[24]又見耿廣峰《〈金樓子〉校讀小識》,《現代語文》2009年第2期,第9頁。
[25]陳志平、熊清元《鮑本〈金樓子〉勘誤札記》,《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37頁。
[26]王念孫《淮南子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13,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66頁。
[27]本書《人間篇》同,《韓子·說林下》“鈎不能牽”作“繳不能絓”。
[28]參見蕭旭《淮南子校補》,待版。
[29]陳志平、熊清元《鮑本〈金樓子〉勘誤札記》,《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37頁。
[30]方以智《通雅》卷11,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34頁。
[31]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頁。無茖蓳愈,劉樂賢讀為“璑璐瑾瑜韜”,劉嬌讀為“璑璐瑾瑜包”,劉釗曰:“茖字不解,蓳愈讀為瑾瑜,疑讀為抱。”今釋文從劉嬌,斷句從劉樂賢、劉嬌,劉釗誤斷。劉樂賢《郭店楚簡雜考(五則)》,《古文字研究》第22輯,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05--206頁。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頁。劉嬌《西漢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類似內容重複出現現象的研究》,復旦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43頁。
[32]下“臨”字據《御覽》卷741引補,《治要》卷33引亦脫。《説苑》“渴”上亦脱“臨”字。
[33]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29頁。
[34]道讀為首,參見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27頁。
[35]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56頁。余昔作《〈抱朴子內篇〉校補》亦未之及,《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
[36]傅亞庶《孔叢子校釋》,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29頁。
[37]此據景宋本,四庫本亦誤作“乃”。
[38]《御覽》卷80引《尚書大傳》:“堯八眉,舜四瞳子。八者,如八字也。”
[39]《路史》卷6引《春秋演孔圖》同。
[40]《御覽》卷369引同。
[41]汪繼培、彭鐸《潛夫論箋校正》,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99頁。
[42]陳立《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339頁。
[43]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66頁。
[44]《御覽》卷336引作“廻天軍於易水之陽……迺建脩樐于青霄,竁深隧,下三泉,飛梯、雲衝、神鈎之具,不在吳孫之篇”。
[45]參見蕭旭《“旅距”“旅拒”“呂鉅”正詁》,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393--1396頁。
[46]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99頁。
[47]敦煌寫卷中即有“木”、“礻”二旁相混之例。S.1774V《寺門首立禪師頌》:“貪嗔萌芽,連宜斸。疑網永斷,法輪恒續。”“”即“根”。
[48]《山堂肆考》卷119同。
[49]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7頁。
[50]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893頁。
[51]《大智度論》卷100:“究摩羅耆婆法師,以秦弘始三年歲在辛丑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四年夏,於逍遙園中西門閣上為姚天王出此釋論,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訖。”《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1:“偽秦弘始三年,鳩摩羅什於長安逍遙園別館翻二卷。”
[52]孔廣陶校注:“陳、俞本‘反’作‘支’。”孔廣陶校注本《北堂書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21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頁。“支”字誤。
[53]《南方草木狀》卷中:“朱槿花……朝開暮落,插枝即活,出高涼郡,一名赤槿,一名日及。”《本草綱目》卷36:“(木槿)此花朝開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猶僅榮,一瞬之義也。”
[54]陳志平《〈金樓子〉版本三題》,《圖書館雜誌》2011年第4期,第90頁。
[55]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67頁。
[56]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69頁。又見耿廣峰《〈金樓子〉校讀小識》,《現代語文》2009年第2期,第9頁。
[57]高士奇《天祿識餘》卷下,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96冊,上海書店1994年版,第378頁。
[58]陳志平、熊清元《鮑本〈金樓子〉勘誤札記》,《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38頁。
[59]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104--105頁。
[60]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70頁。
[61]參見方以智《通雅》卷6,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48頁。
[62]《長短經》卷2引“張儼”作“張微”,誤。《隋書·經籍志三》:“《嘿記》三卷,吳大鴻臚張儼撰。”
[63]參見蕭旭《淮南子校補·原道篇》“羽者嫗伏”條,待版。
[64]參見蕭旭《〈世說新語〉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697頁。
[65]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72頁。以下引耿輯皆見第72--73頁。
[66]《法苑珠林》卷68引同。《新唐書·藝文志》:“李師政《内德論》一卷。”《法苑珠林》卷119:“《内德論》一卷,右唐朝門下典儀李師政撰。”
[67]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72頁。
[68]《御覽》卷995引《古今注》“指”作“杯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稿

”。《太平廣記》卷407引《炙轂子》“堅”下有“固”字,“指”亦作“杯”。

点击下载附件: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1099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874.html

以上是关于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0921.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