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
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
蕭旭
《胎產書》校補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釋文最早收錄于《馬王堆漢墓帛書[肆]》[1]。新近出版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收錄並重新作了釋文及注釋[2]。為避繁複,本文按照新出的釋文作校補,節引其注釋,分別稱作原注、新注。後出諸說同原注者,不再引述。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3],周一謀、蕭佐桃主編《馬王堆醫書考注》[4],魏啟鵬、胡翔驊《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貳)》[5],各書亦有考釋,一併取作參考。本文以第一作者名指稱其著作。
整理者已經指出《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41、《備急千金要方》卷2引徐之才《逐月養胎方》、《外臺秘要方》卷33、《醫心方》卷22可以與此帛書對讀,而未據以補正帛書缺文,蓋其慎歟?下引分別簡稱作《諸病源》、《千金要方》、《秘要方》、《醫心方》。
(1)三月始脂,果隋宵(肖)效,當是之時,未有定義(儀),見物而化,是故君公大人,毋使朱(侏)儒,不觀木(沐)侯(猴)
原注:“果隋”見《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作“果蓏”,《周易·說卦》“果蓏”,《京房易傳》作“果墮”。可證“果隋”就是“果蓏”。據《說文》也就是“栝蔞”。(P137)
周一謀曰:隋,疑為“隨”字之誤,從也。(P351)
按:原注是,周一謀說誤。馬繼興、魏啟鵬又指出“果隋”又作“果臝”,亦是也。果臝,形容圓形之物。果形曰“果蓏”、“䒷蔞”,蟲形曰“果臝”,小兒之形曰“果隋”[6]。《諸病源》:“任娠三月始胎,當此之時,血不流形,像始化
小灯塔学堂中国历史故事
,未有定儀,見物而變,欲令見貴盛公主好人端正莊嚴,不欲令見傴僂侏儒醜惡形人及猿猴之類。”又“三月名曰始胎。”據此,“君公大人”上當據補“見”字。周一謀(1988)疑“脂”當作“胎”,是也。《醫心方》:“懷身三月,名曰始胎……是故應見王公、后妃、公主、好人。”《千金要方》:“三月名始胎。”又“妊娠……三月名曰始胎。”《淮南子·精神篇》:“一月而膏,二月而胅,三月而胎,四月而肌……” 《廣雅》:“人一月而膏,二月而脂,三月而胎,四月而胞……”皆其證。《文子·九守》作“一月而膏,二月血(而)脉,三月而肧,四月而胎……”[7]《千金要方》又云:“妊娠,一月始胎,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其說不同。
(2)[四月]而水受(授)之,乃始成血,其食稻麥,
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
(鱓)魚□□,清血而明目
原注:授,稟賦。(P137)
馬繼興曰:授與受同音通假。授字義為稟賦。授,付也,予也。(P791--792)
按:《諸病源》:“任娠四月之時,始受水精,以成血脈,其食宜稻秔,其羮宜魚鴈,是謂盛榮以通耳目而行經絡。”《千金要方》、《秘要方》、《醫心方》“榮”作“血氣”。據此,“受”讀如字,水受之,謂受水精[8]。下文“受”皆同。
(3)五月而火受(授)之,乃始成气,晏起□沐,厚衣居堂,朝吸天光,辟(避)寒央(殃),[其食稻]麥,其羮牛羊,和以茱臾(萸),毋食□,養氣
按:《諸病源》:“任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臥必晏起,洗浣衣服,深其屋室,厚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其食宜稻麥,其羮宜牛羊,和以茱萸,調以五味,是謂飬氣,以定五臟者也。一本云‘宜食魚鱉’。”《千金要方》、《秘要方》、《醫心方》“洗浣衣服”作“沐浴浣衣”。據此,上缺文當在“沐”下,補“浴”字。
(4)六月而金受(授)之,乃始成筋,勞□□□,[出]遊[於野],[數]觀走犬馬,必食蟄(鷙)也,未□□□,是胃(謂)變奏(腠)□筋,□□□□
按:《諸病源》:“任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身欲微勞,無得静處,出遊於野,數觀走犬及視走馬,宜食鷙鳥猛獸之肉,是謂變腠[理]膂(細)筋,以飬其爪,以牢其背膂。”《醫心方》“身欲微勞無得静處”作“勞身無處”。《千金要方》、《秘要方》下句作“是謂變腠理紉(細)筋,以養其力(爪),以堅背膂”,《醫心方》作“是謂變腠理細筋,以養其爪,以堅背膂也”。據此,上缺文當補作“勞身無處”或“身欲微勞”。下“筋”上補“理細”二字。下四個缺字可補“牢其背膂”或“堅其背膂”。
(5)七月而木受(授)之,[乃始成骨],居燥處,無使身安,□□□□□□□養□□□□,[飲食] 辟(避)寒, □□□□□□□□□美齒
馬繼興曰:“美齒”之義與“堅齒”同。(P798)
按:《諸病源》:“任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勞躬摇支,無使定止,動作屈伸,居處必燥,飲食避寒,常宜食稻秔,以密腠理,是謂飬骨牢齒者也。”《千金要方》作“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勞身摇肢,無使定止,動作屈伸,以運血氣,居處必燥,飲食避寒,常食稻粳,以密腠理,是謂養骨而堅齒”;《秘要方》“居處必燥”前有“自此後”三字,餘同。據此,“美齒”當是“飬齒”形譌。
(6)八月而土(授)[之,乃始成膚革],[和]心靜志,□□□□,[是] 胃(謂)密[腠理]
新注:《諸病源候總論》相應的文字作“和心靜息”。(P95)
按:《諸病源》:“任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和心静息,無使氣極,是謂密腠理而光澤顔色。”《千金要方》、《秘要方》、《醫心方》並同。據此,四個缺字可補“無使氣極”。
(7)……以瓦甌,毋令蟲蛾(蟻)能入而迣(?)
新注:迣,應讀為泄。(P95)
按:“迣”同“跇”、“𧺿”、“跩”、“𨒧”、“𧻸”,踰越也,跳躍也。本字作𧼪,字亦作𨂰,又省作𧻘、𨀦、曳[9]。此文指蟲蟻爬進去。“以”上可據新注者所引《房內記》補一“蓋”字。
《養生方》校補馬王堆帛書《養生方》釋文最早收錄于《馬王堆漢墓帛書[肆]》[10]。新近出版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收錄並重新作了釋文及注釋[11]。為避繁複,本文按照新出的釋文作校補,節引其注釋,分別稱作原注、新注。後出諸說同原注者,不再引述。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12],周一謀、蕭佐桃主編《馬王堆醫書考注》[13],魏啟鵬、胡翔驊《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貳)》[14],各書亦有考釋,一併取作參考。本文以第一作者名指稱其著作。
(1)勿[□□]有益二日而用[□□]以寒水淺(濺)之
原注:以寒水濺,用冷水洒洗。參看帛書《五十二病方》中的《牝痔》條。《醫心經》卷28引《玉房秘決》:“以水洗之。”與此意同。(P100)
馬繼興曰:淺假為濺,義為激灑。(P661)
周一謀曰:簡書《天下治道談》:“已而洒之。”《醫心經》卷28引《玉房秘決》:“以水洗之。”均是此意。(P261)
魏啟鵬曰:以寒水濺,用冷水洒洗。一說:淺假為餞,送涼水與之飲。(P13)
按:下文“若已此,以寒水淺,毋□[□]必有(又)欼(歠)。”《
自豪的中国历史故事
五十二病方》
中国历史上有关团结的故事
“牝痔方”云:“人州出不可入者,以膏膏出者,而到(倒)縣(懸)其人,以寒水戔其心腹,入矣。”原注得其誼,而未得其字。淺、戔,並讀為湔[15]。《說文》:“一曰:湔,手𤃬之。”《廣韻》:“湔,洗也。”以寒水湔之,謂以寒水洗之也。《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6:“以寒水洗手足。”又“因以寒水浴,即瘥。以浴後身有痺處者,便以寒水洗,使周徧。”亦是以寒水洗浴治病方法的記載。
(2)以五月望取蚩鄉軵者入籥□盈
原注:𧈪鄉軵者,待考。籥,此處義為竹管。(P100)
魏啟鵬曰:𧈪,蟲向前爬行。鄉軵,猶言趨附。這裏指小蟲聚集的竹管,當為竹蝨。(P15)
新注:蚩,原釋文作“𧈪”,此從陳松長說。“蚩鄉”疑為蟲名或藥名。“軵”為其修飾語。裘錫圭指出,原釋文“入”前衍一“籥”字,可從。(P40)
按:蚩鄉,讀為“知向(嚮)”或“知響”,指蠁蟲,土蛹蟲。《說文》:“蠁,知聲蟲也。䖮,司馬相如蠁從向。”司馬相如作“䖮”,是取義于知向,而非知響,此另一說。《玉篇》:“蠁,禹蟲也。䖮,同上。”禹之言聥也。亦知聲之名也。《說文》:“聥,張耳有所聞也。”禹蟲即謂知聲蟲也。《埤雅》卷10:“蠁,蓋蟲之知聲者也,字從響省。或曰:蠁善令人不迷,故從嚮也。《類從》云‘帶蠁醒迷,遶祠解惑’是也。《說文》亦云司馬說蠁從向。”軵,疑讀為跗,足也。蚩鄉軵,蓋指取蠁蟲的足作藥。
(3)取大如掌,竄鼻空(孔),小養(癢)而熱;以據臂,臂大養(癢)堅熱;勿令獲面,獲面養(癢)不可支殹
原注:獲,讀為污。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不要使布上的藥觸及面部。(P103)
按:獲,讀為擭。《說文》:“擭,一曰布擭也。”《廣韻》:“擭,布擭,分解也。”字亦作濩,《集韻》:“濩,布濩,散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封禪書》:“非唯濡之,氾尃濩之。”“尃濩”即“布濩”。《慧琳音義》卷86引《博雅》:“濩者,布遍也。”言取藥物塗臂上,但不要使它分散到面部。
(4)……
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
而陰乾,乾即
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
馬繼興曰:濺,原作“
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
”,為“賤”字之訛。“賤”假為“濺”。(P684)
新注: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
,即“賤”字,在此讀為濺。(P45)
按:賤,亦當讀為湔,洗也。
(5)欲去毛,新乳始沐,即先沐下
原注:沐,此處疑指剃除毛髮。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沐”字“引伸為芟除之義”。(P105)
馬繼興曰:沐,洗滌。下,指下半身,下肢。(P686)
周一謀曰:一說:沐,灑洗也。(P276)
按:沐本訓濯髮,段說引伸為芟除之義,牽強。《原本玉篇殘卷》:“沐,《管子》:‘沐樹之枝,日中無天蔭。’野王案:斬樹之枝也。《字書》為朷字,在木部。”所引《管子》見《輕重丁篇》。“沐”取義於“木”,“木”用如動詞,即指砍木,俗字作朷,取刀會意,取木得聲。《淮南子·說林篇》:“漁者走淵,木者走山。”又《齊俗篇》:“水處者漁,山處者木。”剃除毛髮亦如斬除樹枝也。
(6)冶柳付,與志(膱)膏相挐(𣹤 )和,以傅穜(腫)者
原注:柳付,藥名,不詳。或說付讀為柎,花萼。(P105)
馬繼興曰:挐假为𣹤,義為摻和。《說文》:“𣹤,漸溼也。”(P689)
按:《玉篇》:“𣹤,漸溼也。洳,同上。”指溼地,非此文之誼。《楚辭·招魂》:“挐黃粱些。”王逸注:“挐,糅也。”“和”亦糅雜義,同義連文。《五十二病方》:“以蠭(蜂)駘(子)弁和之。”“弁”同“拌”。“挐和”當即“弁和”義。
(7)死,即挩(脫)去其骨[□□□]其肌,善冶,[以]布麗之,已,而以邑棗之脂弁之,而以塗布巾
原注:麗,疑讀為曬。邑棗,不詳。“邑”字可能以音近讀為雜,下面“邑鳥卵”同。(P106)
周一謀曰:麗,或讀為灑。(P281)
魏啟鵬曰:一說:麗讀為摛。此句意為用布將擣治後的藥鋪陳、攤開。疑邑棗即㮕棗(軟棗)。(P30)
新注:原注說可疑。“麗”疑當訓為附著。(P48)
按:魏啟鵬一說是也。邑之言䓃,《廣韻》:“䓃,䓃菸,茹熟。”《集韻》:“䓃,草傷壞也。”邑棗之脂指熟透的棗製成的膏狀物,邑鳥卵指熟透的鳥蛋。《廣雅》:“麗,施也。”陳列、施陳之義,字亦作𣀷,音轉亦作羅。《廣雅》:“𣀷,布也。”又“羅,列也。”《廣韻》:“𣀷,陳也。”本字為摛,《說文》:“摛,舒也。”布陳、鋪展之義。俗字亦作攡,《廣韻》:“攡,張也。”缺文與“挩去”相對,疑是二字,而非三字。
(8)取楊思一升、赤蛾(蟻)一升、螌
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
廿,以美□半斗并漬之
原注:螌
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
,《神農本草經》作“斑貓”,《吳普本草》云或作“螌蝥”。(P107)
新注:“
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
”當為“蝥”改易聲旁之異體。《說文》:“蝥,螌蝥也。”(P48)
按:說皆是也,《說文》:“螌,螌蝥,毒蟲也。”《廣雅》作“螌𧒚”,《集韻》:“蝥,或作𧒚、𧍟。”《玉篇》:“蝥,螌蝥也,食禾根蟲。”《本草綱目》卷40又記其別名作“斑蚝”。
(9)桃可大如棗
原注:桃可,據本方係桃李小時毛。大如棗,像棗那樣大的一團。(P108)
按:下文云:“[桃可] 者,桃實小時毛殹”。可,讀為苛。《說文》:“苛,小艸也。”《玉篇》:“苛,小草生貌。”故細毛叢生貌亦謂之苛,取草作譬也。
(10)[取]牛肉薄剶(劙)之,即[取]萆芵寸者,置牛肉中,炊沸
原注:萆芵,本條第121行作“萆蒵”,後第149作“萆薢”。芵、薢通假,《爾雅義疏》論“薢茩”、“芵光”以聲轉為義,可供參考。(P109)
馬繼興曰:薢與蒵為同源字。(P714)
按:“蒵”、“薢”通轉,“薢茩”、“邂逅”音轉又作“謑詬”、“謑訽”、“謑呴”、“謑髁”[16],是其證。《御覽》卷990引《吳普本草》作“萆薢”。
(11)令人環、益強而不傷人
新注:周波指出“環”疑當讀為“還”,訓為恢復。(P51)
按:“令人環益強而不傷人”九字作一句,“環”讀為“還”,反也,副詞。
(12)益氣,有(又)令人免澤
新注:免澤,原釋文作“免(面)澤”。疑“免”當讀為“曼(字或作脕)”。(P54)
按:新注說是。字亦作娩,《荀子·禮論篇》:“說豫娩澤。”楊倞注:“娩,媚也,音晚。澤,顔色潤澤也。”銀雀山漢簡《尉繚子》:“……者誰也?曰□澤好色也。”整理者曰:“‘澤’上一字左旁殘泐,右旁從‘免’聲,疑當讀為‘曼’。”[17]此字當是“娩”或“脕”。
(13)日益一垸(丸),至十日;日後日捐一垸(丸),至十日,日[□□□□□□]益損□,□之多日,令人壽不老
原注:捐,棄,在此義為減去。(P113)
馬繼興曰:捐,義同“損”,減少、除去。(P724)
按:“捐”當作“損”,形之譌也,與上“益”字相對為文。下“益損”即承此而言。《說文》:“損,減也。”《玉篇》:“損,減少也。”
(14)燔螑,冶。裹其灰以抿(㨉)手,可以翕壺折角,益力
原注:螑,未詳。“翕□”下一字不全,古書常見“翕赫”、“翕赩”,盛貌,疑與此有關。(P114)
馬繼興曰:“翕”下一字原殘。“翕”義為盛,有強壯之義。(P731)
周一謀曰:方意似是粉碎燔螑,裹其灰以飼牛,可醫牛之折角之疾,並有補益筋力的作用。(P301)
魏啟鵬曰:牛角受毀損,乃古人所忌。疑“翕□”為“翕受”。(P52)
新注:“以抿(㨉)手”原釋作“以□牛”,此從陳劍說。壺,原缺釋,此從裘錫圭說。(P59)
陳劍曰:《淮南子·主術》:“桀之力,制觡伸鉤,索鐵歙金。”高誘注:“觡,角也。索,絞也。歙,讀協。”楊樹達云:“‘制’當讀為折。謂角觡之堅,桀之力可折而使斷也。歙金,謂桀之力可使金歙合。”“制”有多本作“別”,義亦可通。“制(折)觡”與帛書“折角”極近,“翕金”與帛書“翕壺”相類。“翕壺”即使壺翕、合,猶今語言“捏扁”[18]。
按:陳劍引《淮南子》,至確。《淮南》“制”讀為“折”或“掣”[19],或“別”、“制”為“列(裂
读中国历史故事七年级下册
)”形譌。“別”訓扭轉是後世借音字,漢代以前可能無此用法。北大漢簡末簡:“力勁抉觡。”[20]“抉”讀為決[21],裂也。《論衡·效力篇》:“奡育,古之多力者,身能負荷千鈞,手能決角伸鉤。”“折角”、“制觡”、“決角”、“抉觡”同義。“翕”同“歙”,朱駿聲曰:“歙,叚借為拹,為摺,為拉。”[22]壺,讀為弧。古代弓或以金製,或以玉製,或以木製。翕弧,猶言折弓。“抿”是“㨉”省,《說文》作“捪”,音轉亦作“抆”,拭也。“螑”為蟲名,然未詳指何蟲。螑之言𧽒,俗作䠗。《說文》:“𧽒,行也。”《篆隸萬象名義》:“䠗,行也,醜行也。”《集韻》:“𧽒、䠗,《說文》:‘行也。’或從足。”《玄應音義》卷7:“蚔蛆(䖧):渠支反,下知列反。《廣雅》:‘蛆(䖧),毒蟲也。’經文作螑,非也。”“蛆”爲“䖧”形誤,《慧琳音義》卷28作“䖧”。藏經以“螑”即“䖧”,與此恐非一字。
(15)行宿,自謼(呼):“大山之陽,天[□□□,□] □先[□],城郭不完,□以金關。”
新注:李零:“《抱朴子·登涉》有暮宿山中避虎狼之禁方,曰:‘以左手持刀閉氣,畫地作方,祝曰:“恒山之陰,太山之陽,盜賊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閉以金關。”因以刀橫旬日中白虎上,亦無所畏也。’”與此方相近。(P60)
按:《正統道藏·洞玄部·衆術類》載梁·陶弘景《黃帝太乙八門逆順生死訣》:“呪曰:‘吾身一法,安和泰山。城郭不見(完),閉以金關。千凶萬惡,莫敢可(來)干。六丁在吾左右,六甲在吾前後,護衛吾身。急急如律令。’”又載《黃帝太乙八門入式秘訣》:“凡六戊安營,以刀畫,從本旬戊上起左行,劃一周匝四圍地界了,於中央立禹步,而呪曰:‘太山之陽,恆山之陰,盜賊不起,虎狼不侵。天帝奉我,使我潛形,城郭堅固,如同金關。千凶萬惡,莫敢來干。急急如律令。’”《正統道藏·太玄部》載《玄精碧匣靈寶聚玄經》卷中:“或有下寨,閉戊安營。大將持刀,立於天門。本旬戊上,取土六斗。俵於六戊,按刀呪云:‘泰山之陽,恆山之陰。盜賊不起,狼虎不行。城郭堅固,如同金關。千凶萬惡,莫之敢干。急如律令。’”唐·李筌《太白陰經·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卷9《遁甲總序》引《閉六戊法》:“先置營,訖于某旬,上以刀從鬼門行起,左旋畫地一周,次取其中央之土一斗,置六戊上。六戊者,天罡神也。刀即置取土之處,埋之咒曰:‘太山之陽,恒山之陰。盜賊不起,虎狼不傷,城郭不完,閉以金關,千凶萬惡,莫之敢犯。’便于營中宿。”唐·李淳風《金鎖流珠引》:“敕曰:‘恆山之陰,太山之陽。精魅不起,毒蛇伏藏。虎狼見我,盡皆驚忙。有姓李名耳,猛虎見摧牙折齒,毒蛇見者盤不起。急急如律令。’”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後集卷20引《真人閉六戊之法》:“持刀念呪曰:‘泰山之陽,常山之陰,盜賊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閉以金關,千凶萬禍,莫之敢干。’於其中宿,不復出也。”明·程道生《遁甲演義》卷4:“泰山之陽,恒山之陰,盜賊不起,虎狼不侵,天帝有勅,司命先行,城郭不完,閉以金關,千凶萬惡,莫之敢干,急急如九天玄女元君律令勅。”雖不知所出,要當有所依據。本文疑脱“恒山之陰”四字,“大山”即“太山”,亦即“泰山”。脫文亦可據補為“天[帝有勅, 司]命先[行]”、“閉”。
(16)即取突墨[□□] □□內(納)履中
馬繼興曰:突墨,即竈突墨。《廣雅》:“墨,黑也。”(P739)
按:“墨”是會意字,舊說是形聲字,黑亦聲,致治古音者眾說紛如。《說文》:“墨,書墨也,從土,從黑,黑亦聲。”“墨”有書墨義,是炱煤的“煤”字的假借。古之書墨,即由炱煤製作而成,故稱之為“墨”。許慎說“墨”字從黑得聲,可能不可信。“墨”不是“黑”的滋生詞,不是同源關係。
(17)筋不至而用則避,氣不至而用則隋(惰)
原注:避,迴避。(P117)
馬繼興曰:惰,衰敗。(P740)
周一謀曰:避、隋意義略同垂。(P306)
按:周說是也。避,讀為疲,疲軟;或讀為痹,俗作痺、疪,肌肉麻木也。隋,讀為隓、墮,下垂、下落[23]。
(18)□見三月吉日在□,禹乃□□入於
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
(璿)房,其狀變,色甚雄以美,乃若台壯
原注:台,疑讀為始。(P118)
按:台,音怡,,讀為巸。本方第179簡“瓦茝”,整理者讀茝為苔[24],可參。《說文》:“巸,廣𦣞(頤)也。”引申為廣大、長大義。《廣雅》:“巸,長也。”《玉篇》引《字書》:“巸,美也。”“美”亦指長大而言。字亦作熙,《方言》卷12:“熙,長也。”郭璞注:“謂壯大也。”《廣韻》:“熙,廣也,長也。”台壯,猶言壯大。
(19)凡彼莫不溉(既)蒿有英
魏啟鵬曰:蒿,假為歊,氣蒸出貌。(P59)
按:蒿,讀為槀(槁),枯也。有,讀為又。英,讀為㿮。《玉篇》:“㿮,青皃。”《廣韻》:“㿮,青面。”指臉色青黑色。或讀為眏,《玉篇》:“眏,目不明。”
(20)今我血氣外揖
按:揖,讀為湒。《說文》:“湒,一曰沸涌皃。”外揖,犹言外溢、外泄、外越。
[1]《馬王堆漢墓帛書[肆]》,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141頁。
[2]《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2冊圖版,第6冊釋文注釋,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38—143、93--102頁。
[3]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第780--821頁。
[4]周一謀、蕭佐桃主編《馬王堆醫書考注》,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364頁。
[5]魏啟鵬、胡翔驊《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貳)》,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第80--92頁。
[6]參見程瑤田《果臝轉語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17-524頁。蕭旭《“果臝”轉語補記》有補充,收入《群書校補(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289--2320頁。
[7]《文子纘義》本“血”作“而”,《御覽》卷360、375引同。
[8]鄧義英《〈胎產書〉整理本標點辯誤》已經指出“受”是接受義,《成都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第53頁。
[9]參見蕭旭《〈爾雅〉“䝟貐”名義考》,收入《群書校補(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1819--1821頁。
[10]《馬王堆漢墓帛書[肆]》,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99--119頁。
[1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2冊圖版,第6冊釋文注釋,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08—127、35--71頁。
[12]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第653--748頁。
[13]周一謀、蕭佐桃主編《馬王堆醫書考注》,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257--312頁。
[14]魏啟鵬、胡翔驊《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貳)》,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2頁。
[15]從前從戔古通,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00頁。
[16]參見蕭旭《淮南子校補》,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57--58頁。
[17]《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頁。
[18]陳劍《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養生方〉釋文校讀劄記》,《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5輯,2013年版,第521頁。
[19]沈欽韓謂“制”同“掣”。楊樹達、呂傳元讀制為折,何寧從其說。沈欽韓《漢書疏證》卷11,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頁。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625--626頁。
[20]《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墨跡選粹》,人民美術版社, 2012年版。
[21]參見蔡偉《試說北大漢簡〈妄稽〉之“臂八寸”》引陳劍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81。
[2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109頁。
[23]參見蕭旭《馬王堆漢簡(四)〈天下至道談〉、〈合陰陽〉校補》,收入《群書校補(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頁。
[24]《馬王堆漢墓帛書[肆]》,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頁。
点击下载附件:
1416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556.html
以上是关于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蕭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養生方》校補;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1197.html。